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探讨

作 者: 迟静
导 师: 李学丽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 柯尔施 总体性理论 意识形态
分类号: D0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柯尔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柯尔施在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以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为特征的“总体性理论”。他立足于时代精神,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科学的眼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观点,这对于今天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践行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值得对其进行认真地研究和探讨。本文以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的方法,从柯尔施生活的具体条件出发,围绕着他对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第三国际的唯物主义的批判,阐述了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柯尔施适应了当时西方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需要,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辨证统一的本质,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柯尔施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并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退化的根源,从而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活的总体性的社会革命理论。这种革命的总体性理论,对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进一步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并且对于防止和克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倾向,对传统实践理论的丰富,为现实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的反思与指导。文章的最后,笔者指出了其理论中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即总体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的重大突破,是对意识形态能动作用的高扬,是对传统实践理论的丰富。并且,它对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从客观角度来看,它还存在着对唯心主义作用的过分夸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的否定两个方面的理论局限。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6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11
    1.1.1 课题的提出  9-10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1
  1.2 文献综述  11-15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分析  11-13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分析  13-15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6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5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5-16
第2章 柯尔施总体性理论的提出  16-25
  2.1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的形成及其哲学维度  16-21
    2.1.1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形成的背景  16-17
    2.1.2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  17-21
  2.2 理论渊源  21-23
    2.2.1 对黑格尔总体性理论的继承和扬弃  21
    2.2.2 对马克思总体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21-23
  2.3 本章小结  23-25
第3章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25-38
  3.1 总体性理论是一种认识论  25-27
    3.1.1 重新阐发认识论  25-26
    3.1.2 对列宁反映论的批评  26-27
  3.2 总体性理论是一种历史观  27-29
    3.2.1 反对经济决定论  27-28
    3.2.2 对历史观的重新建构  28-29
  3.3 总体性理论是一种革命观  29-31
    3.3.1 对传统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批评  29-30
    3.3.2 重视意识形态革命的总体性革命观  30-31
  3.4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活的总体的社会革命理论  31-37
    3.4.1 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新诠释  31-32
    3.4.2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三阶段论”构建  32-37
  3.5 本章小结  37-38
第4章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的评价  38-48
  4.1 柯尔施总体性理论的理论意义  38-41
    4.1.1 总体性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突破  38-39
    4.1.2 总体性理论的提出是对意识形态能动作用的高扬  39-40
    4.1.3 总体性理论是对传统实践理论的丰富  40-41
  4.2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的现实意义  41-45
    4.2.1 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方法论启示  41-43
    4.2.2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43-45
  4.3 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的局限性  45-47
    4.3.1 夸大唯心主义的作用  45-46
    4.3.2 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  46-47
  4.4 本章小结  47-48
结论  48-49
参考文献  49-53
致谢  53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3.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4. 网络化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策研究,D64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6.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7. 从新闻叙事话语角度看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H059
  8. 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J952
  9. 大学英语报刊阅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H313
  10. 从文化角度解读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I046
  11. 简论意识形态对新闻翻译策略的操控,H059
  12. 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B516
  13. 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B089
  14. 意识形态对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影响,I046
  15. 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I046
  16.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的翻译思想,H059
  17. 论意识形态对政治文献翻译的操控,H059
  18. 文化生产与国家乌托邦的建构,I207.3
  19. 文化政治视域中的文学虚构,I0
  20. 影视传媒对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64
  21.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A81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 世界政治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