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宗羲在儒家政治思想史上的时代超越
作 者: 连晓旭
导 师: 徐定宝
学 校: 宁波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黄宗羲 政治构想 本土式 民主
分类号: D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仍没有超出传统民本思想的范畴。第二,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已经具有现代民主的部分特征。第三,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是介于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之间,为通向民主的桥梁。本文将主要通过对黄宗羲政治思想进行解析,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是基于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汲取但又取得了超越,与西方民主思想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是“本土式民主的初步建构”即为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孕育发展的一种尚处于萌芽状态不十分完备的本土民主形态。本篇论文将通过以下部分进行论述:首先,对黄宗羲的政治构想进行整体概括。出于对专制君权的反对,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主权在民的理念,而其整个政治构想也基本围绕“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一论点进行阐述。黄宗羲政治构想的终极目的是希望达到国强民富。其次,将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来源进行分析。认为黄宗羲的政治构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出于对现实的反思,另一方面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汲取。第三,将黄宗羲的政治构想与儒家传统民本思想、同时代顾王两思想家以及与西方早期民主启蒙学者洛克的国家权力思想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展现黄宗羲政治构想的先进性以及所蕴含的民主理念。最后,将黄宗羲政治思想对近代历史上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影响做一阐述。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引言 8-15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8-13 二、论文思路及基本框架 13-15 1 胸怀天下的政治构想 15-29 1.1 分权制衡 16-19 1.2 天下之法 19-21 1.3 公议监督 21-22 1.4 官吏制度 22-25 1.5 国强民富 25-29 2 黄宗羲政治构想的历史背景及学术渊源 29-40 2.1 明清之际的社会形态 29-32 2.1.1 晚明政权的黑暗统治及明清易代 29-31 2.1.2 新的经济形态及社会阶层的出现 31-32 2.2 黄宗羲政治构想的学术渊源 32-36 2.2.1 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 32-34 2.2.2 对东林一派思想的吸收 34-36 2.3 人性论的建构——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 36-38 2.4 悲情人生 38-40 3 黄宗羲政治构想与儒家传统民本学说之比较 40-43 3.1 对封建制度及封建君主态度之比较 41-42 3.2 封建伦常中君民、君臣关系之比较 42-43 4 黄宗羲与同时代顾、王两思想家治国方略之比较 43-50 4.1 专制君权制衡理念之比较 44-46 4.2 地方政权体制的设计 46-48 4.3 法治观 48-50 5 黄宗羲与洛克国家权力理论之比较 50-55 5.1 时代背景 51-52 5.2 自然权利 52-53 5.3 分权理论 53-55 6 近代历史上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影响 55-58 6.1 黄宗羲政治思想在清前、中期沉寂原因分析 55-56 6.2 黄宗羲政治思想对维新派的影响 56-57 6.3 黄宗羲政治思想对革命派的影响 57-58 7 结语 58-60 参考文献 60-63 在学研究成果 63-64 致谢 64
|
相似论文
-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研究,D630.9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 城市居民的公民参与;结构与测量,B849
-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621.5
- 网络政治参与分析,D621.5
- 云南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633
- 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的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73
- 中国民本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时代创新,D092
- 瑞典社会民主党“社会团结”理论与实践研究,D753.2
- 巴黎公社民主监督机制的发展及启示,D13
-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公民意识提升路径探析,C912.82
- 基层治理中的民主机制研究,D422.6
- 试论发展党内民主中的党员权利保障问题,D262.1
- 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代诠释,D09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