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研究

作 者: 焦兰萍
导 师: 朱炳元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农村社会阶层 分层研究 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D66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认真分析这一变化,充分认识当前农村社会的阶层结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将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阶层分化的大环境之中。全文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二部分以马克思阶级分层理论为指导,,借助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已有理论研究,结合实证案例,参照目前按职业、收入等分层标准,综合考虑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社会结构的变动情况,把当前我国农民分为七个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阶层,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展示我国当前农民各阶层的关系等级、生活状况、阶层自我认同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文章第三部分对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现状、特征进行合理化分析,找到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变迁的关键。第四部分,在基于前面理论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合理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为研究农村、了解农民、发展农业提供理论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工程中,要求我们及时对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与变迁予以总结和概括,掌握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最新动态,有利于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阶层分化的引导,协调由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各种利益冲突;有利于促进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形式,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绪论  8-11
第一章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之理论基础  11-20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11-14
    (一) 马克思阶级分层理论  11-13
    (二) 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13-14
  二、马克思阶级分层理论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之异同  14-16
    (一) 两种理论的共同之处  14-15
    (二) 两种理论的差异  15-16
  三、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之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  16-17
  四、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层标准  17-20
    (一) 生产资料占有是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性标准  17-18
    (二) 收入水平是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划分的重要标准  18
    (三) 职业是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划分的必要标准  18-19
    (四) 文化、专业技能是农村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  19-20
第二章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江苏省邳州市顾庄村个案分析  20-32
  一、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  20-22
    (一) 对“农民”涵义的解读  20-21
    (二)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内部演化及分层状况  21-22
  二、当前我国农村阶层划分-----江苏省邳州市顾庄村个案分析  22-32
    (一) 江苏省邳州市顾庄村现状  22-23
    (二) 顾庄村农民的职业分化  23-25
    (三) 顾庄村的阶层结构现状分析  25-32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评析  32-40
  一、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特征分析  32-35
    (一) 农村阶层结构分化的不完全性  32-33
    (二) 农村阶层结构分化的非静态性  33-34
    (三)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非均衡性  34
    (四)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的矛盾复杂性  34-35
  二、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分析  35-38
    (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根本原因  35-36
    (二) 城乡比较利益驱动是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内在机制  36-37
    (三) 传统观念意识的转变是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思想基础  37
    (四) 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农村阶层结构分化的客观要求  37
    (五)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阶层分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7-38
  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影响  38-40
    (一) 农村阶层结构分化的社会意义  38-39
    (二)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存在的问题  39-40
第四章 促进农村合理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建议  40-47
  一、建立公正合理、开放有序的农村社会阶层流动模式  40-42
    (一) 建立开放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  40-41
    (二) 积极鼓励向上阶层流动  41
    (三) 重视阶层成员向下流动的动态变化  41-42
  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环境  42-43
    (一) 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制度性阻隔  42
    (二) 加快“二元”社会结构的改造  42
    (三) 构建规范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  42-43
  三、培育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43-44
    (一) 稳定家庭经营,改革土地产权  43-44
    (二) 鼓励非农产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  44
    (三)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44
  四、切实处理好农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  44-47
    (一) 建立合理有效的阶层利益协调机制  44-45
    (二) 扩大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等阶层的比重  45
    (三) 正确处理农村干部同农民群众的关系  45-47
结语  47-48
参考文献  48-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51-52
后记  52

相似论文

  1. 城郊型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267.2
  2. 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研究,X171
  3.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4. 丽江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67
  5.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D422.6
  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制教育研究,D920.0
  7. 盐城市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422.6
  8.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研究,G718.5
  9. 盐城市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F320.1
  10. 温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F327
  1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G725
  12. 南马匠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F327
  13. 对随州市吉祥寺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研究,F327
  14. 一个山村的民居自发更新与设计参与研究,TU241.4
  15. 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F327
  16. 新农村建设中湖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研究,F321.42
  17. 潍坊市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分析与对策研究,F323.3
  18. 沈北新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问题研究,F327
  19.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湖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F323.6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F320
  21. 村落视野中的民间信仰变迁研究,B93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 > 阶级、阶层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