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战后中日民间外交研究
作 者: 刘维维
导 师: 朱陆民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国际关系
关键词: 民间外交 中日关系 经济 政治 友好
分类号: D8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间外交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民间外交以其特有的方式,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民间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建立正常的邦交关系,周恩来总理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创造性的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外交方针,在两国人民历经艰辛的共同努力下,才使两个隔海相望的邻邦恢复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民间外交也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方面,在加强两国各领域的共同协作等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外交为中日友好事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民众基础。在中日关系史上,中日邦交正常化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民间外交在推动中日邦交走向正常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它使近代以来处于敌对关系状态的中日两国,成功的走向和平友好的道路。回顾和分析民间外交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而做的努力,并对其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正确的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当今两国关系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与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外交活动日益频繁的同时,以文化、艺术、体育等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民间外交已经成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它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的和谐发展,更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和谐发展,乃至全世界的和谐发展。在中日民间外交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矛盾、摩擦和阻碍,如何调解和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并为民间外交在未来的顺利发展提供相应的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两国政府之间的问题,更关键是要加强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信任。两国人民的感情交流能从根本上改善和促进中日关系,国民感情深层次的友好交流才是促进两国关系改善的真正动力。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3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0-11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1-13 第2章 民间外交的定义、方式、作用 13-17 2.1 民间外交的定义 13-14 2.1.1 民间外交的界定 13 2.1.2 民间外交与官方外交的区别 13-14 2.2 民间外交的方式 14-15 2.2.1 非政府组织间的紧密联系 14 2.2.2 国际交流领域的广泛合作 14 2.2.3 两国人员之间的友好往来 14-15 2.3 民间外交的作用 15-17 2.3.1 民间外交的优越性 15-16 2.3.1.1 民间外交具有先锋作用 15 2.3.1.2 民间外交具有调节作用 15 2.3.1.3 民间外交具有桥梁作用 15-16 2.3.2 民间外交的局限性 16-17 第3章 中日邦交非正常化时期的中日民间外交(1949-1972) 17-25 3.1 中国政府对日民间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 17-18 3.2 民间外交艰难的发展历程 18-23 3.2.1 民间外交提出后的初步发展 18-20 3.2.2 民间外交步入“半官半民”新阶段 20-22 3.2.3 民间外交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 22-23 3.3 民间外交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推动作用 23-25 3.3.1 推动了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 23 3.3.2 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23-24 3.3.3 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4-25 第4章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的中日民间外交(1972-2008) 25-40 4.1 中日邦交“蜜月期”的中日民间外交(1972-1988) 25-30 4.1.1 “蜜月期”的中日民间外交实践 25-29 4.1.2 “蜜月期”中日民间外交的特点 29-30 4.2 中日邦交“摩擦期”的中日民间外交(1989-2000) 30-34 4.2.1 “摩擦期”的中日民间外交实践 30-33 4.2.2 “摩擦期”中日民间外交的特点 33-34 4.3 21 世纪初期的中日民间外交(2001-2008) 34-40 4.3.1 21 世纪初中日民间外交实践 34-38 4.3.2 21 世纪初中日民间外交的特点 38-40 第5章 阻碍中日民间外交发展的原因分析 40-44 5.1 历史观冲突导致的靖国神社问题和日本教科书问题 40-41 5.2 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土、能源等领域的矛盾和摩擦 41-42 5.3 日本舆论传媒右倾化影响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42-44 第6章 发展中日民间外交的现实性分析 44-48 6.1 继续发展中日民间外交的意义 44-46 6.1.1 有助于推动两国经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44 6.1.2 有助于促进两国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44-45 6.1.3 有助于为两国创造出更加稳定的发展环境 45-46 6.2 继续发展中日民间外交的策略 46-48 6.2.1 以史为鉴加强两国的相互尊重 46 6.2.2 求同存异扩展两国的合作领域 46-47 6.2.3 正确引导两国媒体的舆论导向 47-48 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3 致谢 53-54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4
|
相似论文
-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 文山州特色经济的空间布局研究,F127
- 云南旅游小镇循环经济建设研究,F592.7
-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研究,X196
-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 试论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D625
- 视觉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432.62
-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 基于用户体验的灯具设计策略研究,TS956
-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 中国外交史、对外关系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