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西文化的融合与会通:新加坡政治价值与政治发展问题研究
作 者: 王璇
导 师: 赵虎吉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政治价值 政治发展 “新加坡式民主”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今世界,民主化似乎已经成为一条不可逆转的洪流。新加坡这个在东南亚似乎并不起眼的城市国家,以其独特的民主化进程和政治发展模式承受着来自世界上不同的评论声音。新加坡既没有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也没有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形成有些国家所谓的集权体制,而是发展出了一套适合本国的民主模式,避免了激烈的民主化运动,实现了平稳有序的政治发展,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繁荣兴盛的现代社会”,创造了“新加坡奇迹”。新加坡是东西文化的交汇点,既借鉴了西方国家政党竞争、公民直接选举等民主元素,又继承和弘扬了东方国家以社会为先、个人服从集体、重视社会稳定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并将两者有效融合和会通,实现了政治价值的一元化,从而逐步带动政治结构的一元化、制度规定与实际过程的一元化、程序与规则不断完善。新加坡政治价值一元化的过程是在李光耀等领袖人物的主导和推动下,以社会生产方式即市场经济为媒介物,以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即家庭影响,学校传授,媒体宣传,公民社会为载体实现的。“新加坡式民主”模式正是在这种政治价值的指引下形成与发展的,是东西文化融合的产物,具体表现为民主选举与一党长期执政并存,君子执政与以法治权并举,权威政府与有限政府统一,适应了新加坡的现实政治需求,成功地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好政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秩序,促成了国民的政治认同。当然,“新加坡式民主”模式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公民社会自由权利的有限性,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有限性,政府培养公民社会能力的有限性。“新加坡式民主”模式是动态、开放的模式,将从特别突出“民本”走向更加强调“民主”,从偏重“实质性民主”走向完善“程序性民主”,从倾向弘扬“善政”走向注重发展“善治”。毫无疑问,“新加坡式民主”模式必将随着时代的推移而获得新的发展,在新加坡未来一定时期内,人民行动党的施政作风将更具“协商”色彩,公民参与意识将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公民言论、结社等自由权利将进一步开放。同时,随着新加坡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民主诉求意愿的上升,对“新加坡式民主”模式将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对这一特有的适应了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发展道路的探索也仍在继续。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导论:问题、概念和方法 10-25 一、问题的提出 10-11 二、研究现状与意义 11-16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 16-18 四、研究方法 18-20 五、分析框架 20-25 第一章 二战后新加坡的政治发展历程 25-38 第一节 二战后至新加坡自治之前的英国殖民统治末期 25-28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 25-26 二、政党政治的出现 26-27 三、新加坡自治 27-28 第二节 1959 年自治后至1963 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以前时期 28-30 一、人民行动党内温和派和左派的斗争 28-29 二、新加坡“一党独大制”开始形成 29-30 第三节 1963 年至1965 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时期 30-31 第四节 1965 年独立至今 31-38 一、1965 年至1980 年,人民行动党巩固和发展时期 31-35 二、1980 年以后,向政治民主化过渡时期 35-38 第二章 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价值观及其表现 38-46 第一节 权威主义 38-40 一、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 38-39 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 39-40 第二节 精英主义 40-44 一、精英治国 40-42 二、精英教育 42-44 第三节 自由主义 44-46 第三章 新加坡政治价值一元化的影响因素 46-77 第一节 环境因素 46-49 一、国内环境 47-48 二、国际环境 48-49 第二节 文化因素 49-53 一、传统儒家文化 49-51 二、西方政治文明 51-53 第三节 领导人因素 53-60 一、李光耀的成长背景及价值选择 53-55 二、李光耀的价值选择与政治实践 55-60 第四节 市场经济 60-66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 61-62 二、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冲突与协调 62-64 三、新加坡市场经济的特征 64-66 第五节 新加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66-77 一、家庭为根: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 67-69 二、学校教育:西方教育制度+儒家伦理内核 69-71 三、社会教化:儒学社会化 71-73 四、媒体:负责任的媒体自由 73-77 第四章 东西文化的融合:“新加坡式民主”模式 77-84 一、“新加坡式民主”的构成:民主选举与一党长期执政并存 77-79 二、“新加坡式民主”的运作:君子执政与以法治权并举 79-81 三、“新加坡式民主”的结果:权威政府与有限政府统一 81-84 第五章“新加坡式民主”模式的有效性与有限性探讨 84-93 一、“新加坡式民主”模式的有效性 84-86 二、“新加坡式民主”的有限性 86-88 三、“新加坡式民主”的未来走向 88-93 结语 93-95 【参考文献】 95-101 后记 101-102
|
相似论文
- 一元主导下的多维和谐,D61
-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621.5
- 新中国外交档案的解密与开放及其影响分析,D829
- 新加坡威权政治与渐进民主改革研究,D733.9
- 新世纪文学的政治性问题研究,I206.7
- 当代中国政治过程中的精英—大众整合分析,D632.9
-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民族政治发展研究,D633
-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管理特点探析,D621
- 全球化对我国政治价值的挑战及其应对,D621
- 论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对当前中国政治稳定机制建构的启示,D621
- 从价值到制度:日本政治发展路径研究,K313
- 农村社会阶层变迁对政治发展的影响,D663
- 论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完善,D627
- 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的政治发展模式研究,D25
- 大众传播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研究,G206
-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61
-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61
-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关系研究,D60
-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动力研究,D621
- 试论台湾多党政治的发展,D675.8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