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析论

作 者: 谭克宏
导 师: 王奎正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 当代 中华民族凝聚力 民族精神 和谐社会
分类号: D64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族凝聚力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凝聚力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作指导,否则民族就会缺少凝聚力而成为“一盘散沙”或者走向负面“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传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根据时代要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人民主体性、时代性、现代化、国际化等特征。影响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一是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二是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认知是否一致,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府的先进性及其整合能力,四是中华民族内部各阶层、各个利益团体的矛盾状况,五是当代民众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状况。中华民族离散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必须处理好各种离散因素,一旦离散力居于主流地位,将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市场化和全球化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我国应该充分利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正确认识并且积极应对它们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们的政治体制中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一是政治权威的民主集中制缺乏刚性保证,二是公民的“主人翁”地位存在错位危机。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途径是全面实现小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巩固和发展民族统一战线,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引言  11-14
  一、研究意义  11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概况  11-13
  三、本文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理论阐释  14-26
  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涵  14-19
    (一) 民族、中华民族  14-15
    (二) 凝聚力、民族凝聚力  15-16
    (三) 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形态和影响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16-17
    (四) 民族精神在民族凝聚力中居于核心地位  17-18
    (五) 中华民族凝聚力  18
    (六)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  18-19
  二、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征  19-20
  三、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内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20-24
    (一)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  20-21
    (二)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容  21-22
    (三) 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22-23
    (四) 影响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23-24
  四、当代中华民族离散力  24-26
第二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状分析  26-37
  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  26-29
  二、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  29-33
    (一) 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化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产生离散力  29-30
    (二) 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产生的离散力  30-31
    (三) 精神文化的多元产生的离散力  31-32
    (四) 民族分裂势力直接破坏中华民族凝聚力  32
    (五) 民族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削弱  32-33
  三、正确看待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33-37
    (一) 经济市场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33-34
    (二) 全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34-37
第三章 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途径  37-47
  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  37-39
    (一) 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37
    (二) 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37-38
    (三) 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  38
    (四) 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38-39
  二、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途径  39-47
    (一) 全面实现小康,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39-41
    (二)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41-43
    (三) 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文化  43-44
    (四) 提高全民族素质  44-45
    (五) 巩固和发展民族统一战线,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的向心力  45-47
结语  47-48
参考文献  48-51
致谢  51-52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2

相似论文

  1.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2.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3.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4.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5.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6.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蚁族”现象研究,D669.5
  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8. 自主学习与高中语文(粤教版)现当代散文教学,G633.3
  9.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222.6
  10.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11.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研究,D61
  12.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论,D64
  13.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信访制度的研究,D632.8
  14. 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30
  15.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G633.3
  16.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17.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19.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20. 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G812.42
  21.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