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研究
作 者: 张暄
导 师: 江可申;庄国波
学 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地方政府信用 信用缺失 信用提升
分类号: D63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对信用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商业领域,而忽略了作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倡导者和维护者的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信用系统的保障和支柱。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是关键。而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行使国家职权、执行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处理政务的执行者,其能力的建设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政府公信力是用来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概念。“为政以信”不仅是政府角色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从政府管理的层面来看,地方政府公信力相对于中央政府公信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地方政府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会造成政府运行成本增加,严重影响政府效能,动摇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信用环境。因而关注并深入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面对我国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失信的现状,总结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负面效应。包括政府公信力流失在行为层面的效应、在政策层面的效应、在资信层面的效应、以及在绩效层面的效应。认识到政府公信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努力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过程中建设政府信用的良好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的提出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方法。文章最后部分探讨了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有效策略。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绪论 11-19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4 1.1.1 研究背景 11-12 1.1.2 研究意义 12-14 1.2 国内外研究检视 14-17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4-15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5-17 1.3 研究方法 17-19 第二章 政府公信力概述 19-28 2.1 诚信起源的历史形态追溯 19-22 2.1.1 远古社会以义务为核心的共同体诚信 19-20 2.1.2 传统社会以权力为核心的国家诚信 20 2.1.3 近代社会以契约为核心的政府诚信 20-21 2.1.4 现代社会以宪政为核心的政府诚信 21-22 2.2 政府公信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2-25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3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3-24 2.2.3 社会资本理论 24-25 2.3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体现 25-28 2.3.1 公信力相关概念辨析 25-26 2.3.2 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26 2.3.3 政府公信力的具体体现 26-28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分析 28-40 3.1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警示 28-30 3.1.1 利益结构调整对政府公信力的冲击 29 3.1.2 民众意识提高对政府公信力的冲击 29 3.1.3 市场经济发展对政府公信力的冲击 29 3.1.4 转型期社会失衡对政府公信力的冲击 29-30 3.2 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具体表现 30-33 3.2.1 公信力在行为层面的流失 30-31 3.2.2 公信力在政策层面的流失 31 3.2.3 公信力在资信层面的流失 31-32 3.2.4 公信力在绩效层面的流失 32-33 3.3 政府公信力流失的根源透析 33-40 3.3.1 文化沿袭—传统官本位思想 33-34 3.3.2 历史维度—政治运动的遗毒 34 3.3.3 经济视角—政府具有趋利性 34-35 3.3.4 制度层面—政治制度显弊端 35-37 3.3.5 政府因素—政府行为无限性 37-40 第四章 我国政府公信力评价方法初探 40-50 4.1 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方法概述 40-44 4.1.1 政府公信力评价的目标分析 40 4.1.2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原则 40-41 4.1.3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方法 41-44 4.2 民意测验评价方法研究 44-50 4.2.1 民意测验方法研究的实践 44-47 4.2.2 民意测验方法研究的总结 47-50 第五章 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路径探索 50-61 5.1 涉及政府公信力的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回顾 50-52 5.2 关于西方政府改革之路的中国式思考 52-55 5.2.1 摒弃传统官僚主义的糟粕 52-53 5.2.2 汲取理性官僚制度的精华 53-54 5.2.3 对我国公信力提升的借鉴 54-55 5.3 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 55-61 5.3.1 历史 重视历史传承的意义 55-56 5.3.2 环境 信用伦理道德制度化 56-57 5.3.3 手段 独立的民意测验机构 57 5.3.4 根本 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 57-58 5.3.5 保证 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 58-59 5.3.6 预防 警示公信力下降迹象 59-60 5.3.7 未来 构建服务型政府模式 60-61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64 6.1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 61-62 6.1.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1-62 6.1.2 本文的创新意义 62 6.2 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62-64 参考文献 64-68 致谢 68-69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9
|
相似论文
- 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研究,D630.1
- 我国经济主体信用缺失原因研究,F203
-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F832.51
- 构建中国特色信用制度的思考,F203
- 论在社会信用体系下对民事“执行难”的攻克,D925.1
- 地方政府信用风险研究,D630
- 诚信与信用:基于经济学的视角,F203
- 衡水市税收信用建设研究,F812.42
- 东莞市建筑市场信用缺失与政府治理对策研究,F426.92
- 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研究,F203
- 大型建筑企业信用构建研究,F203
- 辽宁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分析及策略研究,F276.3
- 企业信用缺失问题研究,D912.29
- 我国企业狭义信用风险微观治理路径,F279.2
- 税收信用问题研究,F810.42
- 社会转型期的信用缺失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B82
- 市场营销中企业信用研究,F270
- 信用缺失及其重建的伦理学考察,B82
- 消费信用法律问题研究,D923
- 中国证券市场信用问题的研究与探讨,F832.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 国家机关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