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陇南市武都区5.12地震灾后重建防灾规划研究

作 者: 冯乐涛
导 师: 陈怀录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武都区 灾后重建 防灾减灾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D63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是全球自然灾害深重的国家之一,灾害频繁发生。在世界分布的大城市中,我国一些城市是发生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城市。而且部分城市处于地震构造带中,城市中有的建筑甚至建在地震活动断层上,或离断层较近,很容易受地震的影响。从20世纪近百年的活动水平看,地震烈度≧7级的平均值为0.66次,≧6级的平均值为3.6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更是频繁,尤其在陇南市武都区这种山地城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更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范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1/4,甘肃省地质灾害更加突出,其损失至少占1/3,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概略估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仅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6~8亿元人民币。5.12汶川大地震带给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巨大的,带给人们的思考也是沉重的。然而地震之后的重建问题以及重建中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更值得人们的关注。因此,为了更好地防治灾害,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多数专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生态防灾减灾,使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以期取得防灾减灾的最佳效果。本文主要以陇南市武都区为例,在收集、整理前人的资料基础之上,分析了武都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提出生态防灾减灾,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一、通过对武都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总结出武都区主要地质灾害发育形成的条件、特点以及成因、机理等;二、论述了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并提出建立生态型城镇模式构想;三、重点论述了制定灾后重建防灾规划的若干问题。并以典型地质灾害点治理为例,进行论述说明。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7
第一章 绪论  7-13
  1.1 研究的背景  7-8
  1.2 研究的意义  8-9
  1.3 研究的对象和目标  9
    1.3.1 研究的对象  9
    1.3.2 研究的目标  9
  1.4 国内研究现状  9-10
  1.5 国外防灾救灾的先进经验  10-13
    1.5.1 国外先进经验  10-12
    1.5.2 启示  12-13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13-16
  2.1 自然条件  13-14
    2.1.1 地理交通位置  13-14
    2.1.2 地质地貌  14
    2.1.3 气候特征  14
  2.2 社会经济状况  14-15
  2.3 城镇概况  15-16
第三章 受灾情况  16-18
  3.1 汶川地震总概况  16
  3.2 陇南市武都区灾情状况  16-18
第四章 灾后恢复重建条件  18-35
  4.1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18-23
    4.1.1 气象  18-19
    4.1.2 水文  19-21
    4.1.3 降水量  21-22
    4.1.4 土壤植被  22-23
  4.2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3-33
    4.2.1 地质地貌  23-26
    4.2.2 地层岩性  26-28
    4.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28-29
    4.2.4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9-31
    4.2.5 水文地质条件  31-32
    4.2.6 人类工程活动  32-33
  4.3 总体评价  33-35
第五章 主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分析  35-56
  5.1 主要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35-47
    5.1.1 地震  36-37
    5.1.2 滑坡  37-42
    5.1.3 泥石流  42-47
  5.2 地震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47-48
  5.3 震后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48-51
  5.4 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初步评价  51-56
    5.4.1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51-52
    5.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2-56
第六章 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绿色模式  56-61
  6.1 灾后重建与人地关系  56-57
  6.2 灾后重建——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  57-58
    6.2.1 2008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的启示  57-58
    6.2.2 防灾减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8
  6.3 灾后重建——生态型城(镇)模式  58-61
    6.3.1 生态型城(镇)模式的主要内容  59-60
    6.3.2 重建区生态型城(镇)建设突出生态保护重点  60-61
第七章 灾后重建防灾规划  61-74
  7.1 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构想  61
  7.2 城市抗震规划  61
  7.3 城市防洪规划  61-62
  7.4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62-74
    7.4.1 重建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  62-63
    7.4.2 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3-64
    7.4.3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4-65
    7.4.4 目标与重点任务  65-67
    7.4.5 主要内容  67-70
    7.4.6 防治规划建议  70-74
第八章 结论  74-75
  8.1 主要结论  74
  8.2 不足之处  74-75
附照片  75-77
参考文献  77-78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4.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5.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6.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7.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8.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9.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研究,X43
  10.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1.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2.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3.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4.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15.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16.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17.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18.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19.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TV213.4
  20.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X2
  21. 新疆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政工作 > 救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