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武侠世界的审美建构

作 者: 林海
导 师: 胡家祥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武侠世界 历史原型 艺术形象 美学建构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美学,这种独特的美学精神鲜明地体现于武侠文化的创作与传承中。武侠文化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正是因为崇侠尚义、重诺守信等武侠伦理契合了中国儒道释等主流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探究武侠世界的美学构成,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论题。根据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和胡家祥先生“美形成于第二世界”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武侠世界视为一个独特开放、形成于第二世界的奇幻美学空间: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游侠刺客是第一世界的,他们为武侠世界提供了生活原型;文化发展过程中通过文化基因传承下来的武侠文本或作品,是第三世界的;第一和第三世界都是客观的存在,当今人们在创造、欣赏武侠作品时必然要连接这两个世界,在内心(第二世界)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武侠世界。历来以武侠小说或武侠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很多,总体上看是史强于论。本文选取一个新的视角,尝试性地探索武侠世界的构建过程、形态演变,发掘其审美意义,同时表达对新时期武侠作品创作的展望。本文第一章着眼于第一世界即现实中的侠,探究侠的历史发展过程,按笔者的一孔之见,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亦即职业化的侠、半职业化的侠、以及侠的泛化。划分这三个阶段的依据是侠的身份标识获得方式的不同。职业化的侠需要获得官方证明(正史的记载),半职业化的侠只需要获得民间的认同,而侠文化的泛化使得侠客失去了特殊身份标识,“天下无侠”与“人人皆侠”实现了统一。第二章主要着眼于第三世界即武侠文化观念的形成和传承,围绕其内因——武侠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吸收,中介——具有崇侠尚义精神的文人作品的创作和流传,外因——特定时代的政治和宗教等外部环境,来探讨武侠文化传统、文人和武侠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联系对建构武侠文化精神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章,武侠世界在“历史真实——文化传承”即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交互作用下,展现出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独特想象空间。本章围绕武侠世界的自然美、人格美和境界美,对这一独特想象空间的美学构成进行探究,以求更好的理解武侠文化和解读武侠作品。自然环境美与活动于其中的人物性格美的结合便形成武侠世界的境界美。第四章,结合新时期武侠作品的创作和当代社会的生活需求,从审美角度讨论武侠世界的先天不足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尽管艺术中的武侠世界存在瑕疵,但它在当代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充分理由,可资借鉴的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产业化整合的实践,显示了一条以商业思维运作武侠文化,使其达到雅俗共赏的振兴之路。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导言  10-15
  一、本文的理论依据  10-11
  二、本文的研究范围  11-12
  三、研究对象的界定  12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4
  五、选题缘由  14-15
第一章 历史中的侠——第一世界的武侠原型  15-23
  一、职业化的游侠  15-18
  二、半职业化的义侠  18-20
  三、侠的泛化——人人皆侠  20-23
第二章 文化中的侠——第三世界的艺术形象  23-31
  一、武侠文化与主流文化  23-26
  二、武侠文化与文人之梦  26-28
  三、武侠文化与政治宗教  28-31
第三章 从审美角度看武侠世界  31-37
  一、武侠世界的自然美  31-33
  二、武侠世界的人格美  33-35
  三、武侠世界的境界美  35-37
第四章 武侠世界建构中的不足与展望  37-42
  一、武侠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37-38
  二、武侠世界建构中的瑕疵  38-39
  三、新时期武侠作品创作展望  39-42
结语  42-43
参考文献  43-45
致谢  45-46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6

相似论文

  1. 《南诏图传》中的艺术形象研究,J209.2
  2. 石狮艺术形象特征流变初探,J509.2
  3. 铸和平年代的军魂,J905
  4. 回眸激情燃烧的岁月,J905
  5. 歌剧《原野》中金子的艺术形象分析,I207.3
  6. 哈尔滨近代建筑穹顶形态研究,TU-092
  7. 女画家在油画作品中对人物“个性”的表现特征及寓意,J213
  8. 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新小资形象的得与失,J905
  9. “超出象外”,J213
  10. 普契尼歌剧《图兰多》中柳儿艺术形象的塑造,J832
  11. 填补家族史的“空白之页”,I207.42
  12. 《花月痕》与《桃花扇》比较研究,I207.41
  13. 论歌剧《伤逝》中“子君”艺术形象的塑造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J822
  14. 歌剧《原野》中女性的艺术形象探析,J822
  15. 痛与爱的诗性升华,I207.6
  16. 莫扎特歌剧《唐璜》中采莉娜艺术形象的塑造,J832
  17. 非幻觉主义的幻觉,J80
  18. 理性——演员创造角色的灵魂,J912
  19. 唐代文士用世情结和传奇小说,I207.41
  20. 阿Q:变通到中国的堂吉诃德,I210.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