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民工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

作 者: 丁吉红
导 师: 周爱保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 攻击性 农民工 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联想测验
分类号: B8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影响攻击性的认知因素逐渐受到了重视。由于攻击性与人类社会文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其认知因素很大程度属于无意识范畴,因此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来探讨攻击性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外研究表明,个体早期的攻击性是成人期暴力犯罪较好的预测指标。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农民工问题逐渐成了学术界和社会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有关论著也层出不穷。但他们为城市做出特殊贡献的同时,由他们滋生出的犯罪问题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和谐的声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内隐攻击性用IAT测量,外显攻击性用自陈式量表测量。研究目的是期望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来检验是否农民工在内隐层面比非农民工存在对攻击性更强的偏好,这种偏好和以往对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是否具有相似的特点,同时它与自陈式量表所测量的外显攻击性之间是否属于同一种心理结构。由此发现农民工犯罪的深层原因,以期为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民工攻击行为提供策略和犯罪问题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工和非农民工群体在两种联合任务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农民工群体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都明显高于非农民工群体。(2)农民工群体两种问卷总分都明显高于非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群体在攻击问卷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非农民工群体。(3)男女两性在内隐攻击性上差异不显著;在身体攻击维度上男性得分明显高于女性;在言语攻击维度上女性得分高于男性。(4)两代农民工群体在两种联合任务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都明显低于老一代农民工群体。(5)建筑业农民工的内隐攻击性得分显著高于教师和学生。(6)学历是大专及以上的非农民工群体在攻击问卷上的得分与小学没读完、小学毕业、初中毕业的农民工群体都存在显著差异。(7)内隐攻击性测量与外显攻击性测量相关都很低,且不显著;两个外显攻击性测量之间具有高度相关,且显著。(8)在农民工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中言语攻击可能是一个“中介变量”,外显攻击性的其他因子对内隐攻击性结果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言语攻击而产生的。(9)农民工对意图不明的伤害更倾向于作敌意性归因解释和攻击性反应预测。(10)对行为意图的解释以及给对方造成损失赔偿的合理性,是敌意性归因偏见是否转化为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1 引言  9-12
2 文献综述  12-27
  2.1 攻击性及攻击行为的涵义  12-14
  2.2 攻击行为的分类  14
  2.3 攻击性的理论  14-16
    2.3.1 攻击的习性学理论  14-15
    2.3.2 攻击的驱动理论  15
    2.3.3 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15-16
    2.3.4 攻击的社会认知理论  16
  2.4 攻击性的研究方法  16-19
    2.4.1 传统的研究方法  16-17
    2.4.2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17-19
  2.5 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19-24
    2.5.1 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19-20
    2.5.2 内隐联想测验的原理及其基本过程  20-21
    2.5.3 内隐联想测验的性能  21-22
    2.5.4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22-24
  2.6 农民工问题介绍  24-27
    2.6.1 农民工概念  24-25
    2.6.2 农民工犯罪  25-27
3 研究总体构想  27-29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7-28
  3.2 研究总体假设  28-29
  3.3 研究总体思路  29
4 系列研究  29-50
  4.1 农民工内隐攻击性测验  29-40
    4.1.1 研究目的  29
    4.1.2 研究方法  29-34
    4.1.3 结果与分析  34-36
    4.1.4 讨论  36-40
  4.2 农民工的外显攻击性测验  40-46
    4.2.1 研究目的  40
    4.2.2 研究方法  40-41
    4.2.3 结果与分析  41-43
    4.2.4 讨论  43-46
  4.3 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关系  46-48
    4.3.1 敌意问卷和攻击性问卷结果与IAT结果间的相关分析  46-47
    4.3.2 农民工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特征与其他影响因素路径分析  47-48
  4.4 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研究  48-50
    4.4.1 研究目的  48
    4.4.2 研究方法  48
    4.4.3 结果与分析  48-50
5 全文总结  50-56
  5.1 总讨论  50-53
  5.2 研究的总体结论  53-54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4-56
参考文献  56-61
附录  61-69
后记  69

相似论文

  1.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2.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3. 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G631
  4.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D412.6
  5. 新生代农民工权利行使的制度保障研究,D412.6
  6. 上海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7. 苏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8.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412.6
  9.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10. 南京市农民工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412.6
  11. 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政策及执行情况研究,D412.6
  12.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G521
  13. 和谐社会视域下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路径研究,G521
  14. 面对企业需求的我国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研究,G725
  15. 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决定的影响,F249.24
  16. 佳木斯地区多维度农民工就业管理体系研究,F249.2
  17.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研究,G249.2
  18.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问题分析,D412.6
  19. 劳动力市场扭曲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D412.6
  20. 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F279.2
  21. 新时期劳动关系中农民工不作为问题研究,D412.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