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淡泊的美学思想研究

作 者: 张厚远
导 师: 罗漫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淡泊审美 心灵自由 意境 “大味必淡” 理性 “新理性”
分类号: B8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淡泊的审美艺术是中国古典审美中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审美范畴,源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中的“澹兮其若海”。这种审美艺术追求自然、淡雅、豁达、飘逸、忘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内涵博大精深,融汇了道、儒、释(包涵玄学和禅学思想)三家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入世、出世、退隐”三位一体的人生哲学。老子的“虚静”观、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观、儒家的“修身”观、佛家的“空无”思想等相互贯通,铸成了淡泊的审美风格,影响了历代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淡泊的审美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人的理性精神。其追求的是个性心灵的自由,达到“大味必淡”的审美感受,形成了感性、理性和志性三位一体的审美结构,更具有空灵性和可透视性。它体现的是东方文化“天人合一”、“心物合一”、“虚实相依”以及“中和为贵”的整体思维和追求心灵超脱、容纳百川的宽阔胸襟,这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精神内向性的审美活动,它把人的思想从不和谐的外在世界拉回到和谐的内心世界,强调“内圣”、“忘我”与“和谐统一”。“淡泊”的审美精神表现为历代中国艺术家所标榜的那种艺术理想:沉着、含蓄、冲淡、自然、质朴、高古、旷达和超逸,推崇“出污泥而不染”的生存状态,追求“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和“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审美理想。淡泊是一种理性哲学,这种理性思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辩证统一思想,可以用来矫正流行于西方社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极端行为。在后现代语境下,指导人类未来发展的思想意识必须冲破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系统,到东方哲学里寻找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哲学法则。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淡泊审美追求人类的自我克制。即:自我节制社会物质生活需求,自我节制社会精神生活需求,并且努力使这种欲望限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而勿使其任意膨胀,这是一个自觉的精神活动过程。显然,要使这种个体性的精神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就需要有共同的社会教育,同时,还有待于提高个人的修养。这种共同的社会教育的内容的主旋律就是淡泊精神,是由统治者倡导的、被社会教育系统普遍遵循着并且最终完成的。个人修养的提高是这种社会共同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是淡泊审美思想形成的社会性因素。中国的淡泊审美和当下流行的“新理性”哲学思潮有很大的关联性。“新理性”是一种以现代性为指导、以新人文精神为内涵和核心、以交往和对话为精神纽带而确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它包容了自然感性与文化理性的精神,是一种对人类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实行兼容并包的、开放的实践理性。其目的是摆脱思想压制,进行自由交流。这种“新理性”就是自己能证实一个种类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语言的交往和合作的结构,在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理性的判断和理性行为。以此来摆脱现代主义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的奴役,使人类重新回归人的社会主体性的地位,人类活动重新回归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新理性”是西方学者在对西方文化进行反省、对东方文化进行西式解读之后的一个重大发现,有鲜明的东方式的淡泊意识。淡泊审美更看重人的精神感受,更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它是一种高、古、清、雅、逸的审美思想,是一种“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超越物象之外的对人生和宇宙的独特的空灵感悟,这对人类的永续发展更富有积极的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0
导言  10-13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10-11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1-13
第一章 淡泊审美的渊源与中国历代文人的淡泊风格  13-21
  第一节 “澹兮其若海”与虚静、自然的和谐社会理想  13-15
  第二节 “心斋”、“坐忘”与追求个体心灵自由  15-17
  第三节 中国历代文人淡泊的风格  17-21
第二章 淡泊的意境和意境中的淡泊  21-29
  第一节 淡泊的意境——淡泊审美主体的主观被动性  21-23
  第二节 意境中的淡泊——淡泊审美形成的文化客观性  23-25
  第三节 审美主体在主客观的统一性中求真、求善、求美  25-29
第三章 审美主体自觉追求的“大味必淡”的生命体验  29-38
  第一节 审美主体“大味必淡”的人生理想  29-32
  第二节 气定韵淡与和雅刚正  32-34
  第三节 “上善若水”与“直歌其事”的人性美  34-36
  第四节 禅境的心物统一观和儒学的“淡而不伤”  36-38
第四章 淡泊审美的理性精神  38-47
  第一节 淡泊审美的理性智慧  38-41
  第二节 淡泊审美的自制理性  41-43
  第三节 异文化间“共生共荣”的包容理性  43-47
第五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新理性”与淡泊的关联研究  47-52
  第一节 后现代“新理性”的现实需求  47-49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审美元素对“新理性”启蒙  49-52
结论  52-54
参考文献  54-58
致谢  58-59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9

相似论文

  1.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2.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3.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4. 蜂胶软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和毒理性研究,R285
  5. 农村社会救助中村集体对民间救助资源的整合,F323.89
  6. 两种自由概念,D081
  7.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微,G633.3
  8. 构建中国政府“掌舵与服务”的多元行政模式路径探析,D630
  9. 英国判例法传统形成的影响因素,D956.1
  10. 意境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G633.3
  11. 基于有限理性的投票决策行为分析,C931.1
  12. 理性秘密共享技术研究,TN918.1
  13.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F279.2
  14. 中部农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C912.8
  15. 我国主流网媒框架效果研究,G206
  16. 公平偏好与有限理性下柔性合同的设计及优化,F224
  17. “新农保”参保缴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F842.6
  18. RFID供应链中信息共享与企业估值研究,F224
  19. 哲学历程中的生态思想轨迹—从笛卡尔到怀特海,N02
  20.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理性建构,D909.2
  21. 当代中国律师职业伦理的理性建构,D926.5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