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三江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及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

作 者: 张娣
导 师: 王继华
学 校: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专 业: 遗传学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 理化性状 PCR-DGGE
分类号: S15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试验于2007~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综合实验场进行取样。连续耕作大豆田土壤(简写DD),连续耕作水稻田土壤(简写SD),连续耕作后又退耕还草土壤(简写C),且以从未被开垦过的小叶章土壤(原生态土壤,简写XYZ)为对照,对四种不同土壤的微生物特性、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以此来说明耕作对土地的影响,为今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三江地区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数量,春、秋季节性动态变化,及可培养细菌在不同土壤中的种属鉴定。研究表明:①在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80 %以上),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②三大类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在未被开垦小叶章土壤(XYZ)中变化不大,在两种农作物种植区(DD、SD)的变化相似,而在退耕还草土壤(C)变化差异较大;③微生物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趋势是表层(0~20cm)>亚表层(20~30cm)>深层(30cm以下),尤其是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这种变化趋势明显,且原生态土壤中微生物数量高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④从微生物学角度评价不同土壤的生态效益:未被开垦地区优于退耕还草地区,这两种土壤都优于大豆和水稻农田土壤。研究结果还表明,原生态土壤的优势细菌种类较多,而且分离出的细菌种类也是最多的,其次为农作物种植区,退耕还草土壤分离出的细菌种类最少。退耕还草土壤细菌种类较为单一,优势菌种所占比例大。同时,不同土壤类型有其特有的菌属。2.不同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耕作下的土壤,退耕还草土壤,原生态土壤理化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说明三江地区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开垦时间的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渐变。物理性质方面,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年减少;化学性质方面,有机质和其他养分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降低,退耕还草后土壤性质有所恢复,原生态的土壤肥力最强。说明退耕还草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土壤理化状况。3.不同耕作土壤细菌16S rDNA的DGGE群落结构的不同。利用改进的土壤细菌基因组提取方法,用细菌16S rDN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运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不同耕作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和水稻土壤的DGGE图谱的相似性很高;同时退耕还草对土壤中细菌的群落组成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与人为保护有关。不同土壤类型存在特异条带,说明生态环境不同其具有的细菌种类有所差异,通过DGGE图谱得以验证。DGGE图谱分析结果表明,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群具有多样性。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第1章 绪论  12-20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4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4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9
    1.2.1 三江平原的概述  14
    1.2.2 土壤微生物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4-18
    1.2.3 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进展  18-19
  1.3 本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9-20
    1.3.1 课题来源  19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9
    1.3.3 课题的创新点  19-20
第2章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及其分布  20-30
  2.1 实验样品与实验试剂  20-21
    2.1.1 试验地概况及土壤样品  20
    2.1.2 培养基配方  20
    2.1.3 实验试剂  20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0-21
  2.2 实验项目与实验方法  21
    2.2.1 微生物数量统计  21
    2.2.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21
    2.2.3 细菌的鉴定  21
  2.3 结果与讨论  21-29
    2.3.1 微生物数量分布情况(动态变化)  21-23
    2.3.2 土壤细菌的鉴定及其在土壤中种属的分布  23-26
    2.3.3 不同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26-29
  2.4 本章小结  29-30
第3章 土壤细菌16S rDNA 的DGGE 群落及结构分析  30-39
  3.1 实验项目与实验方法  30-32
    3.1.1 土壤细菌总基因组的提取方法  30
    3.1.2 土壤细菌16S rDNA 扩增体系的优化  30-31
    3.1.3 变性梯度凝胶(DGGE)的制备方法  31-32
  3.2 结果与讨论  32-38
    3.2.1 土壤细菌16S rDNA 的DGGE 群落及结构  32-36
    3.2.2 PCR-DGGE 反应体系的研究  36-38
    3.2.3 应用PCR-DGGE 技术的意义  38
  3.3 本章小结  38-39
第4章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  39-64
  4.1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39-54
    4.1.1 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  39-40
    4.1.2 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土壤全氮量  40-44
    4.1.3 扩散皿滴定法测定土壤碱解氮  44-45
    4.1.4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45-47
    4.1.5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47-49
    4.1.6 电导法测定土壤电导率  49-52
    4.1.7 土壤PH 值的测定  52-53
    4.1.8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53
    4.1.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54
  4.2 结果与讨论  54-60
    4.2.1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结果  54-55
    4.2.2 土壤全氮量的测定结果  55-56
    4.2.3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结果  56-57
    4.2.4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结果  57
    4.2.5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结果  57-58
    4.2.6 全盐量变化  58-59
    4.2.7 土壤PH 值的动态变化  59
    4.2.8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59-60
  4.3 不同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60-63
    4.3.1 土壤有机质的差异  60-61
    4.3.2 土壤全氮量的差异  61
    4.3.3 土壤碱解氮的差异  61
    4.3.4 土壤速效磷的差异  61-62
    4.3.5 土壤速效钾的差异  62
    4.3.6 土壤 PH 值的差异  62-63
    4.3.7 土壤含水量的差异  63
  4.4 本章小结  63-64
结论  64-66
参考文献  66-72
图版及说明  72-75
附录  75-77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77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77-78
致谢  78

相似论文

  1.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学,S157.1
  2. STOP1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S336
  3.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4.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试剂盒的研制,S154.3
  5.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6. 基于RS与GIS的漓江上游土壤侵蚀研究,S157
  7. 根系分泌物及其组分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活化作用,X53
  8.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9.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10.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11.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12.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和界线确定研究,S155
  13. 大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发育特性及防治药剂研究,S435.112.1
  14.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15.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16.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17.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饲养环境的影响,S828.5
  18. 冷却分割猪肉中腐败微生物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的研究,R446.5
  19. 外源氮输入对中亚热带山地土壤可溶性氮及CH4氧化的影响,S714
  20.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2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