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双季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

作 者: 杨秀霞
导 师: 郭世伟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营养学
关键词: 红壤 长期施肥 甲烷排放 氧化亚氮排放 温室效应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于2007-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湖南省桃源农业生态站试验场内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经过17年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选取其中6个处理进行试验,所选处理如下为:①不施化肥和有机肥(CK);②化学N、P肥(NP);③化肥N、K肥(NK);④化学N、P、K肥(NPK);⑤化学N、P、K肥+全量秸秆还田+绿肥(FOM);⑥2/3化学N、P肥+1/3化学K肥+1/2秸秆还田+绿肥(ROM)。采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法对双季稻田CH4和N20排放进行监测,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CH4和N20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各个环境和作物因素对CH4和N20排放的影响,并估算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CH4和N20排放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稻田是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年际间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规律。早稻季甲烷排放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高排放峰主要集中在移栽后35天左右,即:早稻分蘖期。晚稻甲烷排放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单峰型。移栽后一周左右达到排放最高峰,即晚稻的移栽返青-分蘖期。早稻季氧化亚氮排放量较小,呈现零星的峰值。晚稻季生长前期几乎监测不到氧化亚氮的排放,但生长后期氧化亚氮排放量显著增加,出现全年氧化亚氮排放最高峰。稻田CH4和N20的排放呈现互为消长的规律,具有交互效应。稻田淹水期是CH4的排放高峰期,稻田落干晒田期为N20的排放高峰期。2.早稻各处理甲烷的平均排放通量为8.5-19.4 mg.m-2.h-1,晚稻为17.2-43.8mg.m-2.h-1。从总的排放通量来看,在双季稻田中,67-69%的甲烷排放量集中在晚稻季。早、晚稻田的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40.6~350.7 Kg/ha和352.3~861.7 Kg/ha,不同施肥处理的甲烷累积排放量的大小顺序分别为FOM> ROM> NPK> NK> NP> CK。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双季稻田N20的排放也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在早稻季还是在晚稻季,N20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均为有机无机配施的FOM处理最高。缺素处理NP和NK两处理排放量要高于平衡施肥的NPK处理。因此,在本研究条件下,稻草还田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平衡施肥显著抑制了稻田氧化亚氮的排放。3.影响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层深度、土壤Eh、土壤pH和土壤温度等,本研究表明早稻季各施肥处理CH4排放与水层深度、土壤Eh、土壤pH值均无相关性,与5cm土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适宜甲烷产生的厌氧环境中,土壤温度是甲烷排放的主要限制因子。而N2O的排放与上述四种环境因素均无相关性。晚稻季各施肥处理CH4的排放与田面水层深度、土壤pH值、5cm土温和土壤Eh值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N2O排放仅FOM、ROM和NPK处理与田面水层深度、土壤pH值、5cm土温和土壤Eh值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4.在双季稻中,稻田CH4累积排放量与水稻植株高度、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2O累积排放量仅晚稻季与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呈正相关,与水稻植株高度、生物量无相关性。5.结合各施肥处理早、晚稻季生物量与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分析表明,虽然早稻季的稻草还田使晚稻季的生物量大幅度增加,并未显著提高晚稻季水稻的经济产量,相反显著地增加了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晚稻移栽前不要实行秸秆还田。6.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单位产量的GMP”值的计算,可以综合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在20年的时间尺度上,各处理“单位产量的GMP”由大至小的顺序为FOM>ROM>CK>NK>NP> NPK;在500年的时间尺度上的顺序为CK> NK= FOM>ROM>NP> NPK。施用有机肥(稻草或绿肥)显著增加双季稻田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因此,从20年和500年尺度上的“单位产量的GMP”来看,在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丘陵地域,从环境效益与生产效益协调统一的角度考虑,NPK处理是较为科学的施肥制度。

全文目录


摘要  8-10ABSTRACT  10-13引言  13-15第一章 文献综述  15-29  1.1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概况  15-16  1.2 稻田CH_4排放  16-22    1.2.1 稻田CH_4排放机制  16-19    1.2.2 稻田CH_4排放影响因素  19-21    1.2.3 减轻措施  21-22  1.3 稻田N_2O排放  22-26    1.3.1 稻田N_2O产生机理  22-23    1.3.2 稻田N_2O排放影响因素  23-26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26-29    1.4.1 研究目标  26    1.4.2 研究内容  26-29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9-37  2.1 研究区域概况  29  2.2 试验设计  29-31  2.3 研究方法  31-34    2.3.1 CH_4、N_2O排放的测定  31-33    2.3.2 气体样品的分析  33    2.3.3 甲烷气体排放通量的计算  33-34  2.4 双季稻田常规管理措施与水稻生育期  34-35    2.4.1 生物要素  34-35    2.4.2 田间管理记载  35    2.4.3 土壤要素  35    2.4.4 气象要素  35  2.5 数据分析  35-37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季节变化规律  37-43  1 引言  37  2 结果与分析  37-42    2.1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CH_4季节排放规律  37-40    2.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CH_4平均排放通量和季节累积排放量  40-42  3 小结  42-43第四章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双季稻田氧化亚氮排放季节变化规律  43-49  1 引言  43  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N_2O排放规律  43-47    2.1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N_2O排放季节变化  43-45    2.2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N_2O平均排放通量和季节累积排放量  45-46    2.3 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规律比较(以2007年为例)  46-47  3 小结  47-49第五章 环境因素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CH_4、N_2O)排放的影响  49-63  1 引言  49  2 结果与讨论  49-61    2.1 水分条件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的影响  50-53    2.2 土壤pH值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的影响  53-56    2.3 土壤Eh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的影响  56-58    2.4 土壤温度对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的影响  58-61  3 小结  61-63第六章 水稻生长和土壤因素对稻田温室气体(CH_4、N_2O)排放的影响及温室效应的评价  63-73  1 引言  63  2 结果与讨论  63-71    2.1 水稻植株高度与双季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年际变化的相关性  63-65    2.2 水稻生物量与双季稻田CH_4和N_2O累积排放量年际变化的相关性  65-67    2.3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CH_4和N_2O排放的相关性(以2007年为例)  67-68    2.4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全N的变化趋势与CH_4和N_2O排放的相关性  68-70    2.5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稻田温室气体的综合温室效应  70-71  3 小结  71-73全文结论  73-75研究展望  75-77参考文献  77-85致谢  85-87在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87

相似论文

  1. 城市湖泊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及其与水文水质关系,X524
  2. 闽江河口芦苇湿地植物传输甲烷研究,X502
  3.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4. 侵蚀红壤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质量评价,S158
  5.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6. 不同轮作制度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S511
  7. 中亚热带典型植物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及来源探究,S718.4
  8.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S153.6
  9. 长期定位施肥下红壤旱地碳氮通量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S158
  10. 蒙特卡洛模拟c-C4F8与CHF3混合气体的放电特性,TM213
  11. 红壤—水溶液体系中Cr(Ⅵ)的吸附特性研究,X703
  12. 基于钙基吸收剂碳酸化/煅烧循环分离CO_2反应特性研究,X701
  13. 电解法再生热钾碱溶液的研究,TQ114.3
  14. 湘北桤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S792.14
  15.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X172
  16.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K、nirS)多样性的影响,X173
  17. 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分析,X13
  18.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沙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X171
  19. 基于钙基吸收剂碳酸化/煅烧循环分离CO_2反应特性研究,X13
  20.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S15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