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通往心灵和谐的旅程:《看不见的人》的一种弗洛依德心理学解读

作 者: 李芋枚
导 师: 何昌邑
学 校: 云南师范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拉尔夫.艾利森 《看不见的人》 主人公 弗洛依德 人格三部论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拉尔夫.艾利森,是位享有盛名的黑人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文学评论家关注的对象。《看不见的人》是他唯一的一部小说,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本文在总结梳理拉尔夫.艾利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新的角度对《看不见的人》进行探讨,即采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是弗氏人格三部论,即人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能量系统的理论对无名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进行解读。根据弗洛依德的这一理论,本我的特点是无规律性、无社会性、无道德性,其唯一的追求是不断满足本能的欲望,不管这种欲望是否符合现实、社会以及道德的要求,遵循“享乐原则”活动。超我具有升华本能力量的功能,将无法实现的本能欲望升华为我们称之为高尚的行为,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自我夹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平衡二者的力量以维持人格的完整和谐,依照“现实原则”活动。主人公在觉醒之前的自我未能在本我和超我两支对立又紧密相连的力量中保持平衡和谐,而是完全服从于本我的驱使。他一心向往权力和权威,而现实却击碎了他的梦想。他的内心总是处于极度矛盾和痛苦中。最终,他在黑暗的地下室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和社会的本质,他终于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社会并决定重新融入到社会中。至此,他成功地保持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且他达到了与社会之间一定程度的和谐。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文学成就和论文所讨论的小说。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对埃里森及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相关研究。第三章扼要介绍了弗洛依德和他的人格三部论。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在“三重人格结构”理论下本章分析了主人公人格的发展以及其人格在生活中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冲撞。这一章也指出了主人公经历的现实意义及本文作者的观点,即过分强调本我的做法必将使人进一步陷入人格分裂。因此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法就是使每个人都找到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平衡点,既不排斥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必要约束,同时也要肯定人的自我价值。最后一章(?)概述了论文的要点和本文研究的意义。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5-7
Abstract in English  7-9
Abstract in Chinese  9-10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0-15
  1.1 Introduction to Ralph Ellison  10-11
  1.2 Introduction to Invisible Man  11-15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15-32
  2.1 International Studies  15-25
    2.1.1 Reviews in the 1950s  15-17
    2.1.2 Reviews in the 1960s  17-19
    2.1.3 Reviews in the 1970s  19-22
    2.1.4 Researches from the 1980s to the Present  22-25
  2.2 Domestic Studies  25-32
    2.2.1 Books with Introduction to Ellison and His Works  25-27
    2.2.2 Degree Papers on Invisible Man  27-28
    2.2.3 Journal Articles on Invisible Man  28-32
Chapter Three A Summary of the Theories Applied to This Thesis  32-40
  3.1 Sigmund Freud's Psychoanalysis  32-33
  3.2 The Structure of the Personality  33-40
    3.2.1 The Topographical Model of the Mind  33-34
    3.2.2 The Tripartite Model of the Mind  34-40
Chapter Four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Spiritual Progress  40-68
  4.1 The First Phrase: the Incarnation of the Restless Id in the Protagonist  40-47
  4.2 The Second Phrase: The Loss of Innocence and Awakening  47-51
  4.3 The Third Phrase: Pursing the Final Harmony  51-65
    4.3.1 Conflict between Id and Superego  51-54
    4.3.2 Continuance of His Dream: A Person of Paradox  54-57
    4.3.3 The Protagonist's Ever-increasing Self-realization  57-59
    4.3.4 His Final Epiphany: the Id, Ego and Superego in Balance  59-65
  4.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tagonist's Experience  65-68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68-72
References  72-79
Chronology  79-81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  81

相似论文

  1. 用会话隐涵理论试论相声语言幽默,H13
  2. 乔治、爱略特及其女主人公们不彻底的、有意识的自我救赎,I561
  3.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原型及其艺术表现,I712.074
  4. 《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一部女性成长小说,I712
  5. 《呼啸山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I561.074
  6. 论普契尼三部歌剧中的男主人公角色塑造,J832
  7. 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I207.42
  8. 《元曲选》与《六十种曲》婚恋剧女主人公群像比较研究,I207.37
  9. 《雨王亨德森》男主人公的受害表现,I712
  10. 农村社会的解体—浅析哈代小说中男主人公的衰落,I561
  11. 身份的迷失与回归,I712
  12. 拉斯普京六、七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作品对比研究,I512
  13. 探讨影像记录中的情感表达,J905
  14. 破茧重生——对《宠儿》的女性哥特解读,I712.074
  15. 阿赫玛托娃诗歌艺术解读,I512
  16.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与祖国共命运的天才诗人,I512
  17. 网络“清穿文学”研究,I206.7
  18. 《西厢记》与《桃花扇》主人公性格特征比较研究,I207.3
  19. 女性性别的自我指认与迷失,I207.42
  20. 男人祭坛上女人的悲剧,I712.074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