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对汉语答语中答非所问现象的研究

作 者: 刘逸云
导 师: 郑贵友
学 校: 北京语言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答语系统 非疑问点 答非所问
分类号: H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所讨论的“答非所问”现象是在汉语的四类疑问句框架下进行的,针对汉语的十五类问答类型中的“询问-回答”类研究的。问答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之一。答句有不同的方式,以往的论述一般将答句分为直接应答和间接应答,但是实际交际活动中,还存在着第三种答话方式:听话人没有对问话人问句的疑问点做出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回答,而是针对问句的其他方面给予了反应,答语内容虽然与问句的疑问点无关,但是却和问句的其他方面存在联系。“答非所问”的定义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答句没有针对问句的疑问点给予回答,问话人无论是直接领会还是联想推敲都无法从答句中得知答话人对于问句疑问点所持的态度。这就把答非所问现象与直接答语和间接答语区分开来;第二,答句是有意义的,是受一定交际动因驱使,能够对交际产生影响的有意义的答语。虽然它针对的并非是问句的疑问点,但它与问句是相关的,在意义上或者范围上有关联,它针对的是问句的其他部分或者其他方面,能够对问句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把答非所问现象与由语言和文化差异或者是答话人没有听清问话人的问题所引起的交际障碍区分开来。这种“所答非所问”的现象,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本文将针对答非所问的类型结构和语义特征两方面进行考察,比较不同类型答句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并从语用学的角度给予解释说明。由于答非所问的情况,是答话人是回答出乎问话人所料,问答双方并不完全是引发与后续的关系,那么我们只能通过答语来研究问句,看答语针对的是问句的那一部分或者哪个方面。由于问句的疑问点通常只有一个,可是非疑问点却可以由各个角度引发出很多个,所以我们通过答语针对问句的某一部分或者与问句间的关系来确定答语类型的时候,将之分为“针对问句非疑问点的答语”和“对问句的评价性答语”两个大类作详细介绍。这两个大类下面又涵盖了不同小类。本文拟通过归纳其语言形式特征来进行描写和分析,并从问句与答句的关系出发来说明其语义特征。本文的目的旨在完善汉语的答语系统,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这两类答句下各小类答语的分布概率和出现频率作出图表展示,并运用语用学的方法对图表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从中找出其规律性和倾向性,为今后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0. 引言  8-18
  0.1 提出问题  8-14
    0.1.1 研究现象  8-9
    0.1.2 对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9-10
    0.1.3 对句子预设的解释  10-11
    0.1.4 对疑问点的解释  11-12
    0.1.5 对四种问句非疑问点的界定  12-14
  0.2 文献综述和研究的起点  14-15
  0.3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5-16
    0.3.1 研究目的  15-16
    0.3.2 研究方法  16
  0.4 语料来源  16-18
1. 答非所问的形式特征  18-47
  1.1 针对非疑问点的回答  18-30
    1.1.1 针对问句中称呼语的回答  18-19
    1.1.2 针对问句中主语的回答  19-23
    1.1.3 针对问句中谓语动词的回答  23-26
    1.1.4 针对问句中宾语的回答  26-28
    1.1.5 本章小结  28-30
  1.2 对问句的整体性回答  30-47
    1.2.1 对问句的评价性回答  30-39
    1.2.2 对问句的补充性回答  39-41
    1.2.3 对问句的转移性回答  41-43
    1.2.4 对问句的反问性回答  43-44
    1.2.5 转向第三者提问的回答  44
    1.2.6 本章小结  44-47
2. 答非所问的语义特征  47-64
  2.1 确定关系  47-52
    2.1.1 确定交际对象  47-48
    2.1.2 确定问句主语  48-49
    2.1.3 确定问句所涉及的事件  49-50
    2.1.4 确定问句的时间和地点  50-51
    2.1.5 确定问话人身份和状态  51-52
  2.2 否定关系  52-57
    2.2.1 否定问句主语  52-53
    2.2.2 否定问句谓语动词  53-54
    2.2.3 否定问句宾语  54
    2.2.4 否定问话人资格  54-56
    2.2.5 否定交际必要  56-57
  2.3 转移关系  57-60
    2.3.1 转移交际话题  57-58
    2.3.2 转移问句范围  58-60
  2.4 引导关系  60-62
    2.4.1 引导问话人协助作答  60-61
    2.4.2 引导问话人行为  61
    2.4.3 引导第三者帮助作答  61
    2.4.4 缩小交际范围  61-62
  2.5 本章小结  62-64
3 全文总结  64-67
  3.1 全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64-67
    3.1.1 形式特征总结  64-66
    3.1.2 语义特征总结  66-67
  3.2 余论  67
参考文献  67-69
引例用书  69

相似论文

  1. 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H146.3
  2. 古今汉语名词动用比较研究,H14
  3. 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副词使用偏误类型研究,H14
  4. 汉语空主语的最简方案研究,H14
  5. 英汉致使句对比研究,H14
  6. 汉语儿童早期否定获得,H14
  7. 《儿女英雄传》连词计量研究,H14
  8. 因果关系关联词套用现象分析,H14
  9. 动词修饰语PP前置的理据考察,H14
  10. 《元曲选》称谓语研究,H14
  11. 魏晉南北朝墓誌複间形容词研究,H14
  12. 英汉语及物性对比研究,H14
  13. “捉”字句研究,H14
  14. NP并立结构作状语之多角度考察,H14
  15. 语气副词“并”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H14
  16. 价值判断语气副词表达功能中的锚定效应,H14
  17. 汉语三种致使句的致使性等级考察,H14
  18. 汉语三种关联格式的量范畴考察,H14
  19. 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类虚词的分布考察,H14
  20. 汉语话题研究,H14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