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的个案研究

作 者: 顾倩
导 师: 王志云
学 校: 贵州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个案研究 中介语 僵化 错误 背诵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
分类号: H3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僵化”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提出的中介语理论中,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按照Selinker的观点,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连续体,它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在中介语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语言学习者都能达到目的语的终极,多数(95%)学习者的中介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同于目的语形式的错误,使其语言能力不能达到本族人的同等水平,无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和接受指导的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Selinker称它为僵化现象。关于僵化的起因,Selinker将其归于五个心理过程:母语迁移、训练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目的语泛化。此外,还有其它学者对僵化做出的理论解释,它们从社会文化、语言、交际、认知、心理、语言学习等角度分析了僵化产生的原因。僵化现象“生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Lenneberg和Lamendella。Schumann(1976)从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其造成的心理距离等方面提出了语言僵化的外因说。根据Schumann的文化迁移模式,如果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与所学语言的文化差异很大,学习者就会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这两种距离越大,习得语言的成功性就越小,越会导致僵化。根据Krashen的观点,导致“僵化”最明显的原因是语言学习者没有获得足量的语言输入。他认为这是许多外语学习者出现语言僵化的原因。此外,不当的(过易或过难)语言输入或错误的语言输入也会导致僵化。Vigil和Oiler(1976)Vigil和011er(1976)提出了交互作用说。此外,僵化还可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因此包含一个心理“高原期”。当外语学习者达到“高原期”时,他们的外语能力不再向前发展,这一状态持续下去,会产生僵化。一些学者从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语言的标记性、参数等方面解释僵化的原因。在我国,由于政治历史方面的原因,第二语言教育一度不受重视,僵化的研究也无从谈起。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一些关于僵化现象的介绍陆续出现在第二语言习得的专著和文章中(王宗炎,1988;王初明,1990;戴炜栋,1994;杨连瑞,1996),还有不少学者就僵化的起因进行理论探讨。陈亚平(1997)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僵化视为“高原期”,称它是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二年级现象”,是技能学习的一个普遍规律。张雪梅(2000)借助Keith和Tomlinson的技巧模式对僵化进行了认知分析,认为陈述性知识输入不足和不及时的反馈导致僵化的产生。戴炜栋和牛强(1999)把僵化的研究置于学习过程中,重点讨论了Selinker的五个过程,并提出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陈惠媛(1997)在总结和概括国外关于僵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对僵化现象的研究还需要依靠实验和观察。此外,刘绍龙(1998)、蔡金亭(2000)从语言层面入手,对学习者的句法结构的僵化情况进行了研究,许之所等人(参见刘润清、戴曼纯,2003:263-274)对中国大学生僵化分布的情况做了调查。综观国内外僵化研究的成果,我们在得到借鉴和启发的同时,也感到有些遗憾。第一,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大多数只停留在理论的探讨和分析的层面上,实证调查甚少。第二,不少研究只从单一的角度探讨了僵化的成因,未能对僵化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第三,国内的研究似乎多注重国外有关课题的理论介绍和引进,缺少针对汉语语言环境下的中国学生僵化情况的描述,相关的实验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之后,联系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验对比的方法,收集了学生作文中反复出现的错误,并一一列举错误,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原因。尝试性地运用背诵课文的学习策略来加强学生正确的语言形式,同时提出其他的建议:如重视输入语言的质量,改进批改作文错误的方法来有效反馈学生的语言错误,增强学生分辨正确英语与错误英语,地道英语与汉化英语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僵化错误的数量,降低僵化错误的程度,使之不断朝着目标语方向发展。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3-4
Abstract in English  4-6
Abstract in Chinese  6-9
Contents  9-12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2-17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1.2 The Statement of the Fossilization Phenomenon  12-14
  1.3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14
  1.4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levant Terms  14-15
    1.4.1 Definition of Relevant Terms  14-15
    1.4.2 List of Abbreviations  15
  1.5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15-17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17-34
  2.1 Definition of Fossilization  17-20
    2.1.1 Various Accounts of Fossilization  17-19
    2.1.2 Selinker'S Definition of Fossilization  19-20
  2.2 Types of Fossilization  20-23
  2.3 Classifications of Fossilization  23-27
    2.3.1 Lexical Fossilization  23-25
    2.3.2 Pragmatic Fossilization  25-27
  2.4 Various Studies on the Causes of Fossilization  27-32
    2.4.1 The Biological Model  27-29
    2.4.2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29-31
    2.4.3 The Interactional Model  31-32
    2.4.4 Selinker's Five Central Processes  32
  2.5 Studies of Language Fossilization in China  32-34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4-38
  3.1 Research Questions  34
  3.2 Subjects  34-35
  3.3 Instruments  35-36
    3.3.1 Experimental Test  35
    3.3.2 Classroom Observation  35-36
  3.4 Methods  36
  3.5 Time & Place  36
  3.6 Procedures  36-37
    3.6.1 Taking the Pretest  36
    3.6.2 Assignment of Writing Task  36
    3.6.3 Implementation of Reciting Strategy  36-37
    3.6.4 Taking the Posttest  37
  3.7 Procedure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37
  3.8 Summary  37-38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8-59
  4.1.Classification of Fossilized Errors  38
  4.2.Discussion of Errors  38-47
    4.2.1.Lexical Errors  38-45
    4.2.2.Pragmatic Errors  45-47
  4.3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Fossilized Errors  47-50
  4.4 Analysis of Fossilized Errors  50-55
    4.4.1 Causes of Lexical Errors  50-54
      4.4.1.1 Fossilization in Vocabulary  50-51
      4.4.1.2 Fossilization in Grammar  51-54
    4.4.2 Causes of Pragmatic Errors  54-55
      4.4.2.1 Causes of Social Errors  54-55
      4.4.2.2 Causes of Discourse Errors  55
  4.5 Hypothesis  55-56
  4.6 Treatment for the Contrast Group  56
  4.7 Posttest  56-59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9-69
  5.1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59
  5.2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59-67
    5.2.1 Emphasizing Quality Input  59-61
    5.2.2 Providing Necessary Assistance  61-62
    5.2.3 Improving Ways of Error Correction  62-63
    5.2.4 Getting Rid of Bad Learning Habits  63-65
    5.2.5 Arousing Grammar Awareness  65
    5.2.6 Paying Attention to English Idioms and Idiomatic Use  65-66
    5.2.7 Emphasizing Correct Pronunciation to Ensure Correct Spelling  66
    5.2.8 Using Dict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66-67
  5.3 Limitation of the Study  67
  5.4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67-69
Bibliography  69-72

相似论文

  1. 基于均值匹配的Turbo码联合译码的Matlab实现,TN911.22
  2. 宽带卫星网络中的TCP拥塞控制机制的研究,TN927.2
  3. 图像拼接技术研究,TP391.41
  4. 初中数学学困生‘乐学’课堂的教学研究,G633.6
  5. 英语背诵对提高农村学校初中生听力能力的作用探索,G633.41
  6. 三位初中英语教师词汇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G633.41
  7. 论林权登记制度,D923.2
  8. 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G712.3
  9. 公办小学国际部课程开发改进的行动研究,G622.3
  10. 基于学生错误的试卷讲评模式的行动研究,G633.6
  11.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和使用物理情境的个案研究,G633.7
  12. 高一数学资优生数学学习的个案研究,G633.6
  13. 高一物理学困生成因的个案研究,G633.7
  14. 初三学生简单电路错误概念现状调查研究,G634.7
  15. 错误出生的侵权责任研究,D923
  16. 基于分布式视频编码错误消除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N919.81
  17. 高职学校学生英语写作的错误分析,H319
  18. 刑法中事实错误问题研究,D914
  19. 高中英语课堂口语纠错反馈现状调查,G633.41
  20.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递进复句习得研究,H195
  21. 基于语料库对TAKE用法的比较研究,H31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文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