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分离提取及其在食品中应用

作 者: 夏胜华
导 师: 陆兆新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食品科学
关键词: 洋葱假单胞菌 脂肪酶 分离纯化 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 固定化
分类号: TS201.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脂肪酶(Lipase,EC3.1.1.3)是一类重要的甘油酯键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各种组织及微生物中,可以在油水界面上催化脂类物质分解、合成和酯交换等反应。目前,脂肪酶是重要的工业酶制剂之一,广泛应用于生物能源(生物柴油合成)、油脂加工以及医药等行业。洋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epacia)脂肪酶为位置非特异性脂肪酶,可以提高脂肪酶水解及转酯反应的效率。本文主要通过对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发酵生产、酶的分离提取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在小麦粉中及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的应用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对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固定化进行初探,为脂肪酶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分离提取。采用膜过滤、硫酸铵分级沉淀、冷冻干燥等手段分离提取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结果表明,脂肪酶比活力由153.2UmL/mg提高到1203.9UmL/mg,纯化倍数为7.858,回收率为43.92%。2.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在小麦粉中应用。小麦粉中不同水平脂肪酶添加量结果表明,脂肪酶水解小麦粉中三油酸甘油酯,转换成单油酸甘油酯与油酸;在添加量为0.5U/g时,类胡萝卜素含量为0.49μg/g,较对照组降低108.97%;脂肪酶添加量为0.4 U/g时,面筋蛋白和非面筋蛋白的-SH含量分别达到最低,为17.36molμ/10g与6.87μmol/10g;添加量为0.3 U/g,小麦粉非面筋蛋白与面筋蛋白-S-S-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56μmol/10g与14.89μmol/10g。球蛋白、醇溶蛋白与麦谷蛋白的提取量在脂肪酶添加量分别为0.3 U/g、0.4U/g、0.2 U/g时达到最大值,为15.48μg/g、13.32μg/g、31.24μg/g;在脂肪酶添加量为0.3U/g时,面团硬度弹性、咀嚼度最大值。3.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研究。通过对加酶量、反应介质、反应温度、底物摩尔比对脂肪酶催化反应的影响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有机反应介质为叔丁醇,猪油与L-抗坏血酸的摩尔比为3:1、酶用量为300U、温度为50℃,转化率可达到31.24%。在单因素实验的前期研究基础上,选择酶量、温度、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4因素等关键因子,采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加酶量327U、温度49.3℃、底物比3.14、反应时间29.7h时,在此优化条件下,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得率为40.69%,验证试验结果表明,Vc脂肪酸酯的转化率为39.86%,与理论预测值吻合,证明这一模型是有效的。与单因子实验相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4.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固定化初探。通过对吸附介质,给酶量,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戊二醛浓度以及交联时间对酶的固定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载体大孔树脂DM130、给酶量为493U/0.5g、pH7.5、吸附时间8h、吸附温度25℃、戊二醛浓度为0.05%和交联时间为2h。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转化率为23.53%。

全文目录


表格索引  8-9图形索引  9-11摘要  11-13ABSTRACT  13-15第一章 文献综述  15-33  1 微生物脂肪酶的生产  15-16  2 脂肪酶的分离纯化  16-19    2.1 膜分离技术  18    2.2 双水相萃取技术  18    2.3 反胶团萃取  18-19  3 微生物脂肪酶的催化特性  19-20    3.1 微生物脂肪酶的最适作用条件及稳定性  19    3.2 脂肪酸专一性  19-20    3.3 位置特异性  20    3.4 立体特异性  20  4 酶的固定化  20-23    4.1 吸附法  21    4.2 共价结合法  21    4.3 交联法  21-22    4.4 包埋法  22-23  5 脂肪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3-26    5.1 脂肪酶在面类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23    5.2 脂肪酶在食品添加剂工业中的应用  23    5.3 脂肪酶在食用油脂工业上的应用  23-25      5.3.1 酶促油脂水解  24      5.3.2 酶促酯交换  24      5.3.3 生物精炼—酶促酯化  24-25    5.4 脂肪酶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  25    5.5 在食品废料处理中的应用  25-26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26-27  参考文献  27-33第二章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分离提取  33-42  1 材料和方法  33-36    1.1 材料  33-34      1.1.1 菌种  33      1.1.2 培养基  33-34      1.1.3 试剂  34      1.1.4 主要仪器设备  34    1.2 方法  34-36      1.2.1 种子培养  34      1.2.2 摇瓶发酵  34      1.2.3 脂肪酶活力测定  34-35      1.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35      1.2.5 离心  35      1.2.6 膜过滤  35      1.2.7 硫酸铵沉淀  35-36      1.2.8 透析脱盐  36      1.2.9 冷冻干燥  36  2 结果与分析  36-39    2.1 脂肪酶酶活标准曲线  36-37    2.2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  37    2.3 膜过滤  37    2.4 硫酸铵沉淀脂肪酶  37-38    2.5 提取及纯化各步回收率  38-39  3 讨论  39-40  4 小结  40-41  参考文献  41-42第三章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在小麦粉中应用研究  42-55  1 材料与方法  42-46    1.1 材料  42-43      1.1.1 试验样品  42      1.1.2 主要试剂  42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43    1.2 方法  43-46      1.2.1 面团配方制作与取样  43      1.2.2 面团中脂质的提取  43      1.2.3 薄层层析法检测脂肪酶对面团内脂质的水解作用  43-44      1.2.4 面团中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44      1.2.5 面团面筋蛋白和非面筋蛋白中-SH含量的测定  44-45      1.2.6 面团中面筋蛋白和非面筋蛋白中被还原抑制的-S-S-的含量测定  45      1.2.7 蛋白质各组分的提取  45-46      1.2.8 面团的质构性质测定  46  2 结果与分析  46-52    2.1 脂肪酶对面团中脂质的提取  46-47    2.2 脂肪酶对面团中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47-48    2.3 脂肪酶对面筋蛋白和非面筋蛋白内-SH含量的影响  48    2.4 脂肪酶对面筋蛋白和非面筋蛋白内-S-S-的还原抑制  48-49    2.5 脂肪酶对面团中不同蛋白组分提取的影响  49-51    2.6 脂肪酶对面团质构性质的影响  51-52  3 讨论  52-53  4 小结  53-54  参考文献  54-55第四章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的研究  55-71  1 材料与方法  55-58    1.1 材料  55    1.2 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55-56    1.3 脂肪酶有机溶剂的耐受性  56    1.4 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的合成  56    1.5 响应面实验设计  56    1.6 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的HPLC分析  56-57    1.7 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的标准曲线  57-58  2 结果与分析  58-67    2.1 S31脂肪酶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及反应体系对转化率的影响  58-59    2.2 S31脂肪酶最适温度、热稳定性及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59-61    2.3 酶量的筛选  61    2.4 猪油与L-抗坏血酸摩尔比筛选  61-62    2.5 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62-63    2.6 响应曲面实验  63-67      2.6.1 反应参数的分析  65-66      2.6.2 响应因子水平的优化  66-67      2.6.3 验证性试验  67  3 讨论  67-68  4 小结  68-69  参考文献  69-71第五章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固定化初探  71-83  1 材料与方法  71-73    1.1 材料  71-72      1.1.1 固定化载体  71-72      1.1.2 药品与试剂  72    1.2 方法  72-73      1.2.1 大孔树脂预处理  72      1.2.2 树脂载体的选择  72      1.2.3 酶量等的筛选  72-73  2 结果与分析  73-78    2.1 固定脂肪酶的大孔树脂筛选  73    2.2 酶量的选择  73-74    2.3 时间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影响  74-75    2.4 pH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影响  75-76    2.5 温度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影响  76    2.6 戊二醛浓度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影响  76-77    2.7 交联时间对脂肪酶固定化的影响  77-78    2.8 固定化脂肪酶的稳定性  78  3 讨论  78-79  4 小结  79-80  参考文献  80-83全文结论  83-85论文创新点  85-87致谢  87

相似论文

  1. 苹果多酚对γ射线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防护作用研究,S661.1
  2. 扩展青霉TS414脂肪酶在毕赤酵母的表达、纯化及其催化外消旋萘普生酯化拆分的研究,Q814
  3. 米曲霉FS-1脂肪酶发酵优化、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的研究,TQ925.6
  4. 金花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化学结构的研究,S567.19
  5. 凡纳滨对虾虾头内源性蛋白酶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研究,S985.21
  6. 易错PCR定向进化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Q78
  7. 雪莲果低聚果糖提取分离及分析研究,TS255.1
  8. Pseudomonas sp.RT-1低温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纯化及基因的克隆表达,TQ925
  9. β-半乳糖苷酶固定化及低乳糖奶制备技术的研究,TS252.4
  10. 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活性污泥联合处理硝基苯废水的研究,X703
  11. 嗜热菌几丁质结合域及其在酶固定化中应用的研究,Q814
  12. 草除灵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的研究,X172
  13. 海洋放线菌GY-4的鉴定及其抗菌物质研究,Q936
  14. 腐生葡萄球菌M36耐有机溶剂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Q78
  15. 人源β-防御素-6的原核表达及纯化,Q78
  16. 芝麻饼粕中木酚素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29
  17.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TS221
  18. 嗜酸乳杆菌NX2-6抑菌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TS201.3
  19.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Vc脂肪酸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TS202.3
  20. 富硒米糠微波稳定化研究和蛋白提取工艺,TS210.9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一般性问题 > 基础科学 > 食品化学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