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诽谤行为定罪的实证研究

作 者: 许浩
导 师: 邢志人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网络诽谤 网络犯罪 合法权益 网络行为
分类号: D92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网络诽谤行为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网络科技平台来作为使用媒介的一种新形式的诽谤行为,而使用网络具有传播快速、使用便捷、有很广阔的传播市场,同时也具有很低廉的使用成本等特点。但正是由于这么多方便快捷的特点,网络虚假事实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又很难快速找到并且查清根源所在。在现行的刑法体制下对于诽谤罪的规定过于笼统,对于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又难以解决。首先,本文以郭德纲诽谤案等相关案件为切入点,对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这些案例反应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争议问题:网络诽谤行为的争议、网络诽谤主体的争议、网络诽谤故意的争议和“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认定标准的争议问题。其次,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被“歪曲”的网络事实,则不可轻易地下结论。在定性此类问题时,应综合权衡对原话人语言的引用、借鉴的情况,是否歪曲了原话人的本意,如果改变了原意,则仍属于虚假事实,否则不是;同时对于网络诽谤主体来说,主要是传播者的刑事责任承担问题,只要该主体主观上是恶意的并且造成了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就能定性为诽谤罪;笔者认为,“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是可以构成网络诽谤行为的,正是由于行为人放任夸张的描述,对被害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法律应该规定“间接故意”的心理构成该罪的可能性;在诽谤对象为政府官员的情况下,多数是不符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这是因为他们不是国家形象的象征,或者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案例中所反映的争议,笔者得出了四点启示:一是在制定刑法相关司法解释中应该明确利用“网络”这个特殊环境的诽谤罪,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限定,细化“诽谤罪”的标准;二是将单位纳入诽谤罪的规制对象,扩大名誉权的保护范围,这样的界定可以把网络行为传播者的各种情况都能纳入进来;三是“间接故意”的主观心态是可以构成网络诽谤行为的,所以在相关刑法的司法解释中应明确诽谤罪的故意包括直接和间接故意的两种情况;四是要细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认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诽谤罪与非罪模糊不清和情节真实性判定的问题,使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标准得到保护,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遏制网络诽谤现象的发生,确保网络表达的真实和畅通。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8
序言  8-9
一、相关案例及其争议问题  9-11
  (一) 相关案例  9-10
    1. 郭德纲诽谤案  9
    2. 陕西省首例网络诽谤案  9
    3. 艾滋女“闫德利”案  9-10
    4. 跨省追捕王鹏案  10
  (二) 案件引发的争议问题  10-11
    1. 网络诽谤行为的争议  10
    2. 网络诽谤主体的争议  10-11
    3. 网络诽谤故意的争议  11
    4.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认定标准的争议  11
二、网络诽谤行为相关争议问题的展开  11-21
  (一) 网络诽谤行为的认定  12-14
    1. 网络捏造  12-13
    2. 网络散布—传播  13-14
  (二) 网络诽谤主体的范围  14-17
    1. 言论制造者  15
    2. 言论发布者  15
    3. 内容传播者  15-16
    4. 网络管理者  16
    5. 新闻媒体  16
    6. 网络服务提供者  16-17
  (三) 网络诽谤故意的界定  17-19
    1. 恶意的诽谤  18
    2. 以检举揭发为目的“诽谤”  18
    3. “无意”的中伤他人  18-19
  (四)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标准的认定  19-21
    1. 符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  19-20
    2. 针对官员的诽谤  20-21
三、案例的评析和启示  21-24
  (一) 案例评析  21-22
    1. 郭德纲案  21
    2. 陕西省首例网络诽谤案  21
    3. 艾滋女“闫德利”案  21-22
    4. 跨省追捕王鹏案  22
  (二) 通过案例得到的启示  22-24
    1. 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限制  22
    2. 将单位纳入诽谤罪的范畴  22-23
    3. 将诽谤的“故意”进行扩大解释  23
    4. 细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认定标准  23-24
结语  24-25
参考文献  25-27
致谢  27-28

相似论文

  1. 当代大学生网络犯罪及对策研究,C913.5
  2. 诱惑侦查引起的刑法问题研究,D925.2
  3. 网络诽谤刑事问题研究,D924.3
  4. 试论我国网络犯罪的防控,D917
  5. 分布式实时P2P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TP393.02
  6. 基于行为特征的僵尸网络检测方法研究,TP393.08
  7. 网络行为的理性规制,D920.4
  8. 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D924.3
  9. 夫妻财产制构造的现实问题探究,D923.9
  10. 公共场所运动目标检测与行为分析,TP391.41
  11. 初中生网络行为研究,G635.5
  12. 基于采样数据流挖掘的网络行为分析研究,TP393.08
  13. 智能化入侵防御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TP393.08
  14. 校园网网络行为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TP393.18
  15. 企业内网办公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TP317.1
  16. 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人研究,D922.1
  17. 大学生在网络生存中的迷失及应对策略,G641
  18.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研究,G641
  19. 基于业务的认知网络健康度评价体系研究,TN925
  20. 福建省归侨侨眷华侨合法权益保护情况的研究,D922.1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