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二次杀菌南京盐水鸭风味及脂肪氧化的影响分析

作 者: 戴妍
导 师: 周光宏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食品科学
关键词: 二次杀菌 盐水鸭 脂肪酸 固相微萃取 滋味
分类号: TS251.6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盐水鸭是我国传统肉制品之一,具有香、酥、嫩、鲜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而近年来盐水鸭加工企业为了尽可能延长保质期,通常将盐水鸭真空包装后,再次进行二次杀菌处理。二次杀菌处理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盐水鸭特有的风味,尤其是121℃杀菌处理后的盐水鸭,风味与感官受到很大影响,最终影响市场消费。那么究竟哪种杀菌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原有的风味,有待于做更多的基础研究来论证,为进一步改造盐水鸭工艺提供实用性的理论。国内外仍鲜有研究二次杀菌处理对肉制品风味的影响方面,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盐水鸭风味分析方法的完善本章在刘源等优化的SPME-GC-MS技术分析盐水鸭肉中主要风味化合物成分方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SPME-GC-MS方法,旨在更为全面地分析鸭肉中风味化合物组成,分别基于非极性色谱柱(DB-5MS)和极性色谱柱(DB-innowax),对三种不同极性的萃取头:弱极性75μm CAR/PDMS.中等极性50/30μm DVB/CAR/PDMS和强极性85μm PA,以市售桂花鸭集团盐水鸭肉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风味优化分析实验,发现鸭肉中主要风味化合物大都由非极性化合物组成,极性化合物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使用非极性的75μm CAR/PDMS萃取头和DB-5MS (30 m×0.25mm i.d.)色谱柱以及极性的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和DB-innowax (30m×0.25 mm i.d.)色谱柱共同鉴定鸭肉风味化合物组成,则能全面分析鸭肉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初步分析,一共有67种主要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从鸭肉中检测出,其中包括烯烃、醛类、酮类、醇类、含氮化合物以及苯系物、呋喃类、酸类、酯类和烷烃等。2、不同二次杀菌盐水鸭风味及感官评定分析本章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技术研究了5组不同处理(对照组,99℃,108℃,微波,121℃)盐水鸭产品挥发性风味变化,同时对5组鸭肉进行了一系列感官评定试验,其中包括综合感官品评定实验和三角实验(108℃组和微波组),结果显示:鸭肉中共鉴定出76种主要风味化合物,包括3种酸类、14种酮类、20种醛类、11种醇类、5种酯类、7种烷烃类、1种呋喃类、11种含硫含氮及苯系物、4种烯烃;对照组、99℃和108℃二次杀菌组分别鉴定出57、56、59种风味化合物,远高于微波组(51种)和121℃杀菌组(52种),鸭肉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峰累计相对百分含量中对照组(87.27%)远高于二次杀菌99℃组(83.27%),108℃组(81.6%),微波组(84.06%),121℃组(84.33%)。与二次杀菌组(微波,121℃)相比,108℃组感官评定得分稍高,而三角实验中微波组和108℃组中在口感上无显著性区分,结合仪器测试,此组鸭肉更为接近盐水鸭原有风味(对照组)。3、不同二次杀菌的盐水鸭肉滋味变化分析滋味活性化合物,主要包括游离氨基酸,丁二酸和5’-核苷酸以及食盐等基本化合物。二次杀菌处理组鸭肉中丙氨酸(A1a)和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pH值下降明显,粗蛋白含量以及5’-核苷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99℃组鸭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P<0.05)其他组含量。对照组鸭肉中丁二酸含量显著高于(P<0.05)121℃组鸭肉,108℃组、微波组、121℃组鸭肉中的鲜味浓度值(EUC)、游离氨基酸含量、苦味物质和甜味物质含量较为近似,与其它组鸭肉相比,其鲜味物质含量较高,在五组鸭肉中一共检测到2种微量的可溶性还原糖存在(葡萄糖和果糖),二次杀菌组鸭肉中还原糖总量显著增加,但肉中还原糖含量较少,对鸭肉风味影响不大,二次杀菌处理的鸭肉中硫胺素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对照组和108℃组鸭肉中硫胺素含量最少,可能其中的硫胺素大量热解,与更多挥发性风味产生有关,基于以上结果,对照组和99℃组鸭肉中口味更为清淡爽口,微波组鸭肉中鲜味较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盐水鸭前面几步的加工工艺,从而适当提高鸭肉中鲜味物质含量,而不是依赖二次杀菌工艺。4、不同二次杀菌盐水鸭肉脂肪氧化分析五组鸭肉中共鉴定出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花生四烯酸C20:4,主要甘油三酯(TGs)为:LLO、OOO、POO、SOO、POS、PPS和SSO,与对照组鸭肉相比,二次杀菌组鸭肉中羰基值、过氧化值升高,中性脂肪(NL)和极性脂肪(PL)中脂肪酸组成中,C16:0,C16:1和C18:1含量有下降的趋势,而C18:2,C18:3和C20:4含量有上升的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相对百分含量升高,中性脂肪(NL)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升高的趋势更为明显,其中对照组和99℃组中C18:2相对百分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组鸭肉。对照组、99℃组以及108℃组鸭肉中C18:3相对百分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组鸭肉,游离脂肪酸(FFA)中,对照组鸭肉中C18:2相对百分含量显著(P<0.05)低于其他组鸭肉,对照组与微波组中C18:3相对百分含量显著低于(P<0.05)其他组鸭肉,与对照组鸭肉相比,二次杀菌组鸭肉中甘油三酯(TGs)组成中以3个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含量较高,其中OOO、POO和POP形成的差异更为显著,而以一种或二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的相对百分含量较低,其中SOO、POS、PPS和SSO形成的差异显著,与脂肪酸相比,由甘油三酯类化合物引起脂肪氧化,产生不良风味的影响较小,总之,由于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脂肪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更易引发自动氧化反应,导致肉中异味如(蒸煮味)产生等产品感官恶化。

全文目录


摘要  7-10ABSTRACT  10-14缩写符号  14-16前言  16-17文献综述  17-35  1 肉品风味成分种类及分析方法  17-26    1.1 挥发性风味成分  17-18    1.2 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技术  18-24    1.3 滋味成分  24-25    1.4 滋味成分提取及分析方法  25-26  2 肉制品风味形成机理  26-28    2.1 硫胺素的热降解  26    2.2 氨基酸和多肽的热降解  26-27    2.3 还原糖与氨基酸的美拉德反应  27    2.4 脂类氧化  27-28  3 肉制品加工对风味的影响  28-29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9  5 肉品风味研究展望  29-30  参考文献  30-35第一章 盐水鸭肉挥发性风味分析方法的完善  35-49  1 材料与方法  35-37    1.1 材料  35-36    1.2 仪器  36    1.3 试验方法  36-37  2 结果与分析  37-43    2.1 SPME及色谱柱条件优化  41-43  3 讨论  43-44  4 结论  44-45  参考文献  45-49第二章 不同二次杀菌处理的南京盐水鸭产品挥发性风味变化及感官特性  49-67  1 材料和方法  49-51    1.1 实验材料  49-50    1.2 试验方法  50-51    1.3 统计分析  51  2 结果与分析  51-62    2.1 风味检测结果  51-60    2.2 鸭肉感官评定结果  60-62  3 讨论  62-63    3.1 风味变化分析  62-63    3.2 感官评定变化分析  63  4 结论  63-65  参考文献  65-67第三章 不同二次杀菌处理的南京盐水鸭产品滋味变化分析  67-83  1 材料和方法  67-70    1.1 实验材料  67-68    1.2 试验方法  68-70    1.3 滋味活度值(TAV)以及鲜味浓度衡量(EUC)的计算  70    1.4 统计分析  70  2 结果与分析  70-76    2.1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基本理化指标变化分析  70-71    2.2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中游离氨基酸(FAA)变化分析  71-73    2.3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中5'-核苷酸(5'-nucleotides)及降解产物变化分析  73-75    2.4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中丁二酸含量(Succinic)及滋味活度(TAV)的变化分析  75    2.5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中滋味活度值(TAV)以及鲜味浓度衡量(EUC)  75-76    2.6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中硫胺素(Thiamine)与可溶性还原糖(Soluble sugars)含量变化分析  76  3 讨论  76-79    3.1 基本理化指标变化  76    3.2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76-77    3.3 5'-核苷酸及降解产物含量变化  77    3.4 丁二酸含量变化  77-78    3.5 滋味活度值(TAV)以及鲜味浓度衡量(EUC)变化  78    3.6 硫胺素与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变化  78-79  4 结论  79-80  参考文献  80-83第四章 不同二次杀菌处理的南京盐水鸭产品脂肪氧化及脂肪酸、甘油三酯组成变化  83-97  1 材料和方法  83-86    1.1 实验材料  83-84    1.2 试验方法  84-86    1.3 统计分析  86  2 结果与分析  86-91    2.1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脂肪氧化变化  86-87    2.2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脂肪酸组成、含量变化  87-89    2.3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游离脂肪酸组成、含量变化  89-90    2.4 二次杀菌处理的盐水鸭肉甘油三酯组成、含量变化  90-91  3 讨论  91-93    3.1 脂肪氧化变化  91-92    3.2 脂肪酸组成、相对百分含量变化  92    3.3 游离脂肪酸组成、相对百分含量变化  92-93    3.4 甘油三酯组成、相对百分含量变化  93  4 结论  93-95  参考文献  95-97全文结论  97-99创新说明  99-101研究展望  101-103致谢  103-10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5

相似论文

  1.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R542.22
  2. 氯代甲氧基脂肪酸甲酯的合成及应用研究,TQ414.8
  3. 低温胁迫对荷那龙罗非鱼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影响,S917.4
  4.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5. 鸡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及基因时空表达的研究,S831
  6.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TS221
  7.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Vc脂肪酸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TS202.3
  8.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分离提取及其在食品中应用,TS201.25
  9.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10. 不同海拔地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分、脂肪酸积累差异分析,S565.4
  11. 普洱绿茶精粉对反式脂肪酸副作用的保护作用,R285.5
  12. 芜菁子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R284
  13. 玉米皮膳食纤维对TFA致高脂血症小鼠血脂调节及抗氧化能力的研究,R589.2
  14. 两个与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鉴定及七个与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562
  15.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S154.3
  16. 南果梨香气成分分析及其在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S661.2
  17. 健康与腹泻仔猪粪样菌群的比较及猪源肠道丁酸产生菌的分离,S828
  18. 腹内高压兔模型相关指标的测定与肠道屏障功能相关性的研究,R656
  19.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重度颅脑外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R651.1
  20.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R575.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 > 熟肉制品 > 烧鸭、板鸭、盐水鸭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