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P波底夸克偶素遍举衰变到双J/Ψ

作 者: 张娟
导 师: 刘福虎;贾宇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关键词: 非相对论性量子色动力学 因子化方法 重夸克偶素衰变 重夸克偶素遍举产生
分类号: O572.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重夸克偶素物理[1]是高能物理一个重要的前沿领域,历史上对确立量子色动力学(QCD)作为正确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北京谱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粲夸克偶素物理的平台之一[2]。本文尝试用非相对论性的量子色动力学因子化方法(Nonrelativistic QCD factorization或者NRQCD factorization)[3]来系统探讨P波底夸克偶素三重态(χbJ,J=0,1,2)遍举衰变到两个矢量粲夸克偶素(J/ψ)的过程。近十余年来,重夸克偶素物理领域的重要进展是其单举衰变过程(Inclusivedecay ofheavy quarkonium)能够在NRQCD的框架下被系统、严格地描述[3]。但是相应的关于利用该理论框架来研究夸克偶素遍举衰变的工作并不多。本论文拟处的部分过程已被Braguta,Likhoded和Luchinsky用基于光锥(light-cone)微扰QCD的方法计算过[4]。然而,对于这类初末态均牵涉到重夸克偶素的过程用NRQCD因子化方法来处理可能会更自然些[5]。B-工厂的Belle和Babar实验组在质心能为10.6 GeV处对双粲夸克偶素的产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的产生截面[6-8]比理论上在非相对论极限下QCD领头阶的计算[9,10]大了将近一个量级。而S波态的J/ψ加P波态的χbO产生过程中,理论和实验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决B-工厂中J/ψ产生过程中理论与实验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文献[9-14]等做了诸多尝试。计算表明对于一些参量的数值选择比较敏感,这也说明了理论计算的不确定性。但是经过众多理论尝试后发现如果考虑微扰修正和辐射修正可以使理论和实验取得很好的一致。B-工厂中双粲夸克偶素产生的研究对理解粲夸克偶素的硬遍举过程、量子色动力学的动力学以及介子的内部结构有着很大的帮助。类似的,底夸克偶素衰变到双粲夸克偶素的过程也可以用来研究硬遍举过程和重夸克偶素的内部结构。这些过程是非常类似于B-工厂的双粲夸克偶素产生,因为底夸克偶素的质量非常接近B-工厂的能量中心值。我们的计算在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的框架下考虑相对论修正到v2阶以及电磁碎裂的领头阶。因为没有χbJ的总宽度实验数据,我们用两种方法对其总宽度做了理论计算,由这些给出分支比的数值结果。经过计算我们得出的分支比如下同时我们也发现计算到v2阶的相对论修正对(?)的影响约为11.2%,对(?)的影响约为10.5%。电磁碎裂对(?)的影响约为0.06%,对(?)的影响约为0.05%。可以看出电磁贡献很小。但是对于(?)因其领头阶的强作用贡献为0,相对论修正到v2阶也为0,但是它的电磁过程不为0,所以电磁贡献就很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第一章 引言  11-13
第二章 基础理论  13-21
  2.1 重夸克偶素物理  13-15
    2.1.1 重夸克偶素波谱学  13
    2.1.2 重夸克偶素的衰变  13-14
    2.1.3 重夸克偶素的产生  14-15
  2.2 NRQCD简介  15-20
    2.2.1 重夸克偶素中的能标  15
    2.2.2 NRQCD的拉氏量  15-18
    2.2.3 速度标度律以及Fock态展开  18-19
    2.2.4 NRQCD中重夸克对的湮灭和产生  19-20
  2.3 小结  20-21
第三章 P波底夸克偶素衰变到双J/ψ  21-33
  3.1 投影算子  21-22
  3.2 微扰匹配  22-27
  3.3 χ_(bJ)→J/ψJ/ψ的振幅  27-31
    3.3.1 强作用过程振幅  27-28
    3.3.2 电磁作用过程振幅  28-29
    3.3.3 螺旋度振幅  29-31
  3.4 衰变宽度  31-33
第四章 数值预言  33-37
  4.1 参量的数值选取  33-34
  4.2 分支比  34-36
  4.3 结果分析  36-37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37-38
参考文献  38-4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42-43
致谢  43-44

相似论文

  1.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下B→PP衰变过程与双Higgs模型修正的研究,O572.2
  2. Top夸克双黑格斯模型与B→Vγ辐射衰变研究,O571.32
  3. 微扰QCD因子化方法与B→pη~(′)衰变研究,O571.3
  4. pQCD因子化与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过程,O572.33
  5. B→K~*η~(′)衰变过程与pQCD高阶修正,O572.33
  6. 双重味B_c介子两体无粲强子衰变研究,O572.33
  7. 热介质中重夸克偶素性质研究,O572.33
  8. 运动重建中的因子化方法研究,TP391.41
  9. 八重态奇异重子电磁形状因子偶极公式研究,O572.33
  10. 两个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势,O572.33
  11. Y(4140)和相关分子态的QCD求和规则研究,O572.33
  12. 重介子到轻P波介子遍举衰变的相关研究,O572.33
  13. U(3)×U(3)线性σ模型的研究,O572.33
  14. 热介质中重夸克偶素性质研究,O572.33
  15. 基于赝标介子—矢量介子及轻矢量介子—粲重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产生态,O572.33
  16. BESⅢ上J/ψ→nK_S~0(?)+c.c过程的研究,O572.33
  17. 利用共振群方法研究手征SU(3)夸克模型下的Nη相互作用,O572.33
  18. BESⅢ上J/ψ→γΛ(?)过程的研究,O572.33
  19. 赝标量介子和矢量介子在U(3)×U(3)线性σ模型下的辐射衰变,O572.33
  20. 通过衰变η_b→J/ψ+γ寻找赝标介子η_b可能性的研究,O572.33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物理学 > 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 > 高能物理学 > 粒子类型 > 介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