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对现代性的确证

作 者: 于珈琳
导 师: 朱春艳
学 校: 东北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麦克卢汉 媒介技术 现代性
分类号: G3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媒介技术主导着全球化进程,世界以重回部落化时代的姿态展现他的新价值,而身处现代社会之中,在最广泛的层面上受惠于媒介技术的人群之广、影响之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特别是在新媒介技术呈几何式升级增长的当下,媒介技术在技术哲学、传播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领域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伴随着更深入的发展趋势,故本文将其与现代性结合,研究交互影响,也是应时之需。本文立足于他的媒介理论基础,借鉴、反思他的媒介技术哲学思想,整合媒介技术对现代性的确证之用,以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为主线展现现代性在各个领域的表征,从现代性对人与社会作用的内在逻辑性出发,阐释其与内涵,并通过现代性的二重性影响在技术哲学视域下反思现代性,一方面现代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特性,它伴随着技术的进步、文明的衍生;另一方面,现代性也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当下产生着不确定的风险性。本文最终探讨现代性问题的解决途径,分析我国现代性转型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意在以现代性的多元化选择为原则,剖析中国现代化在媒介技术影响下呈现的独特现代性,在现实角度理解现代性的多元道路。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7-9
第1章 绪论  9-16
  1.1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9-10
    1.1.1 问题提出  9
    1.1.2 选题意义  9-10
  1.2 文献综述  10-14
    1.2.1 关于现代性的研究现状  10-11
    1.2.2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的体系研究  11-13
    1.2.3 文献评析  13-14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5
    1.3.1 研究思路  14
    1.3.2 研究方法  14-15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16
    1.4.1 研究领域的创新  15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15-16
第2章 现代性的内涵与外延  16-21
  2.1 现代性的内涵  16-18
    2.1.1 作为概念的现代性  16-17
    2.1.2 作为社会机理的现代性  17
    2.1.3 作为文化存在的现代性  17-18
  2.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18-21
    2.2.1 后现代性的内涵  18-19
    2.2.2 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修正  19-21
第3章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观  21-28
  3.1 媒介技术含义界定  21-22
    3.1.1 媒介  21-22
    3.1.2 技术  22
  3.2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观理论溯源  22-24
    3.2.1 麦克卢汉其人  22-23
    3.2.2 学术渊源  23-24
  3.3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24-28
    3.3.1 作为本体的媒介  24-25
    3.3.2 作为历史主导的媒介  25
    3.3.3 作为感知编码的媒介  25-26
    3.3.4 作为科学对象的媒介  26-28
第4章 麦氏媒介技术观对现代性的揭示  28-35
  4.1 创造现代社会的新尺度  28-30
    4.1.1 重构媒介文化中的“技术理性”  28-29
    4.1.2 对价值共识的新引导  29
    4.1.3 实现可选择的现代性  29-30
  4.2 深化人的主体性解放  30-32
    4.2.1 重赋人的权利  30-31
    4.2.2 重塑现代社会的个人体验  31-32
  4.3 架构起现代社会的“拟态环境”  32-35
    4.3.1 媒介技术主导的“拟态环境”  32-33
    4.3.2 构建集体意识  33
    4.3.3 “拟态环境”中的认知麻木  33-35
第5章 媒介技术影响下现代性危机的当代视域  35-40
  5.1 媒介技术视角下反思现代性  35-37
    5.1.1 制造“单向度的人”  35-36
    5.1.2 风险社会中的媒介信任危机  36-37
  5.2 媒介技术对中国现代性的隐喻功能  37-40
    5.2.1 中国媒介技术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37-38
    5.2.2 促使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发展  38-40
第6章 结论  40-42
  6.1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中蕴含现代性意蕴  40
  6.2 媒介技术引导现代性的多元化  40-42
参考文献  42-46
致谢  46-47
作者简介  47-4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48

相似论文

  1.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2. 论麦克卢汉的媒介杂交理论,G206
  3. 弗罗斯特诗歌面具下的个体身份建构,I712.072
  4. “现代性叙事”与贾平凹长篇小说创作的变化,I207.42
  5.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妖女形象研究,I207.42
  6. 抗战时期沦陷区话剧研究,I207.34
  7. 麦克卢汉传播学的现象学解读,G206
  8. 冯至与京派,I206.7
  9.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10.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批判理论,G206
  11. 现代化境遇中的民间智慧,I207.7
  12. 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I207.42
  13. 论李欧梵的都市文化研究,I206.6
  14. 从挥之不去的“无聊”之病试观波德莱尔“现代性”之一百五十年,I565
  15.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当代启示,D61
  16. 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悖论,D61
  17. 技术垄断下的媒介生产与传播,G206
  18. 论哈恰图良《十首儿童钢琴曲》的民族性与现代性,J624.1
  19. 针尖上的蜂蜜,I207.25
  20. 沈从文的乡野与都市,I207.42
  21. 现代性视域下的“五四”文学革命,I206.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工作 > 群众性科学研究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