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作 者: 李晓云
导 师: 龙京红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旅游管理
关键词: 山地县域 旅游经济 潜力 评价系统
分类号: F59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山地县域是休闲时代我国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洛阳山地县域旅游资源富集,定量测度不同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加以比较来确定其潜力等级与开发类型,对于促进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合理规划与开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理论基础部分主要是从力的物理属性出发,利用力的三要素(作用点、方向、大小)来界定潜力的内涵及组成,将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分解为自身成长潜力、外源支撑潜力和市场扩张潜力,并认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是旅游竞争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成力。本文主体部分通过对泰宁县、清新县、九寨沟县、凤凰县、栾川县五个典型山地县域的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分析其发展背景共同性和发展路径差异性,从而识别出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九大影响因素,其中旅游资源和旅游需求是自身成长潜力的影响因素,好比箭;政府行为、企业运作和营销能力是市场扩张潜力的影响因素,好比弦;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和社会人文是外源支撑潜力的影响因素,好比弓;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弓弦箭”模型,用来指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显示,市场需求、旅游资源、政府行为、企业运作四因素所占权重接近0.8,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部分,以栾川、嵩县、新安、孟津为评价对象,根据评价结果对洛阳山地县域进行潜力等级划分,并确定不同潜力等级县域的旅游开发方向和发展策略。第一类是以栾川为代表的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强的县域,这类县域需要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品品质;第二类是以嵩县为代表的潜力较强的县域,需实施多元化招商引资策略,从而增强旅游企业市场运作能力;第三类是以新安、孟津为代表的发展潜力一般的县域,要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才能拓展旅游市场;第四类是指发展潜力较弱的其他县域,需从政府支持和居民感知两方面采取措施。从洛阳这个区域层面出发,应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形成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合力。本文的结论部分,客观地概括主要结论及创新点,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14
1 引言  14-24
  1.1 研究背景  14-15
    1.1.1 山地县域旅游发展前景看好  14
    1.1.2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主体存在决策失灵现象  14-15
    1.1.3 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一  15
  1.2 国内外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研究综述  15-19
    1.2.1 国外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研究回顾  15-16
    1.2.2 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研究回顾  16-18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8-19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21
    1.3.1 研究目的  19-20
    1.3.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1
  1.4 研究方法  21-22
    1.4.1 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21
    1.4.2 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21
    1.4.3 理论定性与与数理定量相结合  21-22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22-24
    1.5.1 主要研究内容  22
    1.5.2 技术路线  22-24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  24-32
  2.1 基本概念解析与界定  24-26
    2.1.1 县域及山地县域  24
    2.1.2 旅游经济发展潜力  24-26
  2.2 竞争力理论与旅游经济发展潜力  26-28
    2.2.1 竞争力理论  26
    2.2.2 潜力与竞争力的关系辨析  26-28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旅游经济发展潜力  28-32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8
    2.3.2 潜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辨析  28
    2.3.3 潜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互关系分析  28-32
3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理论模型构建  32-44
  3.1 国内典型山地县域的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32-35
    3.1.1 泰宁模式  32-33
    3.1.2 清新模式  33
    3.1.3 九寨沟模式  33-34
    3.1.4 凤凰模式  34
    3.1.5 栾川模式  34-35
  3.2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5-40
    3.2.1 案例地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  35-36
      3.2.1.1 发展背景共同性分析  35-36
      3.2.1.2 发展路径差异性分析  36
    3.2.2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识别  36-40
      3.2.2.1 旅游资源  37
      3.2.2.2 旅游需求  37
      3.2.2.3 政府行为  37-38
      3.2.2.4 企业运作  38
      3.2.2.5 旅游区位  38-39
      3.2.2.6 经济基础  39
      3.2.2.7 其他因素  39-40
  3.3 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理论结构模型构建  40-44
    3.3.1 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相关模型分析  40-42
      3.3.1.1 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  40-41
      3.3.1.2 旅游产业供需双轮驱动潜力模型  41
      3.3.1.3 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模型  41-42
    3.3.2 本研究所建立的“弓弦箭”潜力模型解析  42-44
4 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评价系统设计  44-57
  4.1 研究区概况  44-46
    4.1.1 洛阳旅游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44-45
    4.1.2 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发展现状  45-46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6-50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6-47
      4.2.1.1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46
      4.2.1.2 全面性、代表性及弱相关性相统一的原则  46
      4.2.1.3 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统一的原则  46
      4.2.1.4 理论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原则  46-47
      4.2.1.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7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说明  47-50
      4.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构建  47
      4.2.2.2 部分指标解释说明  47-50
  4.3 评价方法选择与测度模型构建  50-53
    4.3.1 层次分析法(AHP)  50-52
    4.3.2 测度函数构建  52-53
  4.4 指标权重确定  53-57
    4.4.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53
    4.4.2 构造判断矩阵  53-55
    4.4.3 计算指标权重  55-57
5 洛阳重点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评价  57-68
  5.1 研究对象说明  57-59
    5.1.1 新安、栾川、嵩县、孟津四县域简介  57-58
    5.1.2 四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58-59
  5.2 指标数据来源与处理  59-62
    5.2.1 定量指标数据来源  59
    5.2.2 定性指标赋分标准  59-60
    5.2.3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60-62
  5.3 潜力评价与分析  62-68
    5.3.1 自身成长潜力评价与分析  62-63
    5.3.2 市场扩张潜力评价与分析  63-65
    5.3.3 外源支撑潜力评价与分析  65-66
    5.3.4 综合潜力评价与分析  66-68
6 挖掘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的策略  68-75
  6.1 区域层面:全面发力,形成发展旅游经济的最大合力  68-69
    6.1.1 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明确“生态+休闲”的旅游形象定位  68-69
    6.1.2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协调政府与市场的二力作用  69
    6.1.3 突破旅游基础设施瓶颈,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69
  6.2 第一类县域: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69-71
    6.2.1 完善旅游产业链,刺激二次消费  70
    6.2.2 推进“智慧栾川”建设,实现旅游产品信息化  70
    6.2.3 探索“全景栾川”发展模式,开发高端旅游市场  70-71
  6.3 第二类县域:招商引资灵活化,增强旅游企业市场运作能力  71-72
    6.3.1 多元化招商引资,扩大旅游企业规模  71
    6.3.2 探索并实践景区企业化管理模式  71-72
    6.3.3 持续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致力于打造“5A嵩县”  72
  6.4 第三类县域: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协作力度,不断拓展旅游市场  72-73
    6.4.1 政企通力协作,引导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72-73
    6.4.2 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机制  73
  6.5 第四类县域: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提升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73-75
    6.5.1 加强政府领导,明确旅游产业定位  73-74
    6.5.2 提升社区居民旅游感知度与参与度  74-75
7 小结  75-78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5-76
  7.2 研究的创新点  76
  7.3 研究的局限  76-77
  7.4 研究展望  77-78
参考文献  78-81
致谢  81-82
附录  82-85
个人简历  85

相似论文

  1.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江苏省种植模式优势度评价,S344
  2. GIS支持下的湖北省水稻生产潜力和区域种植研究,S511
  3. 基于关联规则算法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4. 锰耐性微生物的筛选及其植物促生潜力研究,X173
  5. 高等学校干部考核评价系统,TP311.52
  6. 高职教学质量网上评价方法的研究与系统实现,TP311.52
  7. 广西农村沼气发展研究,F323.214
  8. 新疆旅游业发展及其经济影响研究,F592.7
  9.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研究,F426.92;F206
  10. 西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品牌建设研究,F592.7
  11. 甘青新1959-2008年草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与预测研究,S812.1
  12. 天津市工业碳排放预测与低碳城市建设潜力分析,F427
  13. 电网项目后评价系统研究,F224;F426.61
  14. 辅导员管理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TP311.52
  15. 经济增长中的旅游业及其产业关联的量化研究,F224
  16. 华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本差异及其关系研究,F592.7
  17.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F592
  18. 甘孜州环亚丁机场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F592.7
  19. 旅游经济运作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调适,F592.7
  20. 五百梯生物礁气藏精细描述,P618.13
  21. 关停井综合治理潜力分析及界限研究,TE3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地方旅游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