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以丹东为例

作 者: 郑辽吉
导 师: 刘惠清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生态体验场 生态体验景观 生态体验旅游 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 生态体验营销 丹东
分类号: F59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民拥有闲暇时间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对旅游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市场需求。占据客源市场半壁江山的乡村旅游,面临着如何与乡村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多功能农业发展相结合,实现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依托于多功能农业的生态体验旅游可实现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及体验旅游的整合,是乡村综合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选择丹东地区景观差异显著、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专业村镇(原生态青山沟镇、边境村落河口村、新农村建设典范大梨树村及黄海北部大鹿岛村)为案例,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景观变化、多功能农业发展及乡村旅游发展等数据;以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体验经济学及社会学理论等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及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并验证了依托于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理论。论文由三部分共七章构成一个研究体系:第一部分主要由第一章绪论组成。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回顾与评价目前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进展。搭建了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提出了本文研究理论基础、解决的问题和论文结构。论文第二部分由第二章至第五章组成,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从生态体验场、生态体验景观与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ANT)建立的结构关系入手,分析了它们在案例地点的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ANT)地位、过程及作用,对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网络构建的多功能农业基础进行了评价,并对生态体验旅游开发战略进行了选择。首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生态体验场与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ANT)的结构关系,确认了生态体验场在多功能农业农业行动者–网络(ANT)中的地位及作用;其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中的密度及中心性等指标分析了生态体验景观(Eco-Experiencescape)构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再次,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与SWOT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了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的多功能农业基础;接下来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与LCTV理论框架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体验旅游的开发战略进行了选择。论文第三部分主要由第六章及第七章结论组成。首先,分析了生态体验旅游产品的内涵与结构,提出了生态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评价标准;其次,运用生态体验营销组合的方式,筛选出相应的乡村生态体验媒介,提出了案例研究地点的生态体验营销组合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乡村生态体验旅游(Ecological Experience Tourism, E2T)是以多功能农业塑造产生的多功能景观生态格局为基本剧情及场景,在生态环境、社会风情及产业活动环境中进行的具有较强参与性并能带来难以忘怀的乡村综合旅游。作为乡村生态体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多功能农业的综合发展,提高了乡村的人均收入,促进了乡村旅游与其他要素的整合。生态体验场(Ecological Experience Field, E2F)与生态体验景观(Eco-Experiencescape)作为生态体验旅游活动的景观载体,都强调了旅游者与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生活环境、乡村产业环境及乡村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带来教育体验、审美体验、娱乐体验及逃遁体验等基本体验;它们强化并突出了多功能农业(MultifunctionalAgriculture,MFA)行动者–网络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地位。生态体验场(E2F)是生态体验旅游开展的基本空间单元,既具有景观的空间属性,也具有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的关系属性;生态体验景观既是以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为动力塑造的多功能景观,也是生态体验旅游活动开展的关系型载体,具有多功能行动者要素的整合作用;生态体验场与生态体验场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基质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发展水平取决于生态环境、社会风情、产业活动及休闲服务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程度。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塑造了乡村多功能景观,通过协调其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及旅游功能之间的关系,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提供空间保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行动的过程基础。该网络的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功能强于社会功能、环境功能及旅游功能,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环境功能作为网络的生态基础对其他功能具有一定的反馈作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境维持力量。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与SWOT相结合的验证结果表明:经济功能最强,社会功能其次,环境功能与休闲功能最弱的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采用优势与机遇相结合的发展战略(SO),最适合于乡村生态体验旅游为主导的多功能农业发展。LCTV框架与ANP相结合的验证结果表明:由景观管理(Landscape Management)、社会接受(Community Acceptance)、旅游活动(Tourism ctivity)及游客满意(Visitors’Satisfaction)等构成的LCTV框架,是制定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发展战略的基础。由景观开发(L)与旅游开发(T)共构的发展战略(LT)是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开发应选择的最佳战略。产品内涵与结构是生态体验产品标准制定的重要基础,标准是评价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由四种基本类型与五个基本层次构成了乡村生态体验旅游产品评价的20个标准。按这些标准开发出来的生态体验旅游产品,有助于实现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理性体验的升华,提升了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的开发水平;实施生态体验营销组合策略,塑造并传播具有区域特色生态体验景观的形象,拓展生态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的影响力,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体验旅游客源市场。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理论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以此为基础提出的生态体验场与生态体验景观理论是本文的创新点。生态体验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整合力量,进一步推动了乡村多功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第一章 绪论  12-33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20
    1.1.1 研究背景  12-16
    1.1.2 研究意义  16-20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0-26
    1.2.1 国外研究进展  20-23
    1.2.2 国内研究进展  23-26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26-32
    1.3.1 主要研究内容  26-30
    1.3.2 技术路线  30-31
    1.3.3 创新点  31-32
  1.4 小结  32-33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33-50
  2.1 丹东自然环境概况  33-39
    2.1.1 地理位置  33-34
    2.1.2 地质地貌  34
    2.1.3 气候  34-36
    2.1.4 水文  36
    2.1.5 海域  36
    2.1.6 自然资源  36-37
    2.1.7 景观格局  37-38
    2.1.8 旅游资源  38-39
  2.2 丹东社会经济概况  39-45
    2.2.1 历史沿革  39-41
    2.2.2 行政区划与人口  41
    2.2.3 经济发展概况  41-42
    2.2.4 旅游发展  42-45
  2.3 案例研究地点  45-49
    2.3.1 专业旅游村镇  45
    2.3.2 旅游发展历程(以大梨树村为例)  45-48
    2.3.3 旅游发展问题  48-49
  2.4 小结  49-50
第三章 生态体验场  50-75
  3.1 理论框架  50-64
    3.1.1 理论基础  50-58
    3.1.2 生态体验场构建  58-64
  3.2 理论验证  64-71
    3.2.1 数据收集  64-70
    3.2.2 研究方法  70-71
  3.3 验证结果  71-74
    3.3.1 模型分析  71-73
    3.3.2 模型拟合度  73-74
  3.4 小结  74-75
第四章 生态体验旅游网络构建过程  75-99
  4.1 理论基础  75-83
    4.1.1 生态体验旅游  75-80
    4.1.2 生态体验景观  80-83
  4.2 构建过程  83-98
    4.2.1 研究地点  83-88
    4.2.2 构建方法  88-90
    4.2.3 构建结果  90-98
  4.3 小结  98-99
第五章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战略  99-120
  5.1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产业  99-107
    5.1.1 产业形式  99-104
    5.1.2 发展机制  104-107
  5.2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评价  107-114
    5.2.1 评价意义  107-109
    5.2.2 评价框架  109-111
    5.2.3 评价过程  111-114
  5.3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战略选择  114-119
    5.3.1 选择框架  114-116
    5.3.2 选择过程  116-117
    5.3.3 选择结果  117-119
  5.4 小结  119-120
第六章 乡村生态体验旅游产品开发  120-133
  6.1 产品开发  120-125
    6.1.1 开发原则  120-123
    6.1.2 评价标准  123-125
  6.2 体验营销  125-130
    6.2.1 理论基础  125-127
    6.2.2 营销矩阵  127-130
  6.3 营销战略  130-132
    6.3.1 媒介选择  130-131
    6.3.2 营销组合  131-132
  6.4 小结  132-133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33-136
  7.1 研究结论  133-134
  7.2 讨论  134-136
参考文献  136-148
表格目录  148-150
插图目录  150-152
附件:乡村旅游调查问卷  152-153
致谢  153-154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54

相似论文

  1. 基于乡村休闲的农业庄园设计研究,TU986
  2. 基于胜任力的丹东市公务员培训体系研究,D630.3
  3. 近代丹东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与启示,F127
  4. 论丹东丝绸在东方丝路交往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K207
  5. 丹东市地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F592.7
  6. 自开商埠与丹东城市近代化研究(1903—1931),K29
  7. 丹东市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研究,F224
  8. 丹东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R197.2
  9. 丹东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F326.4
  10. 辽宁省丹东市生活垃圾的组成与处理对策研究,X799.3
  11. 基于光学影像的冰川面积参数提取研究,P237
  12. 丹东联通公司物流管理模式研究,F252
  13. 丹东电网理论线损分析及线损管理研究,TM714.3
  14. 丹东市绿色食品发展市场化研究,F426.82
  15. 丹东一中英语学差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G633.41
  16. 丹东贪腐问题述论,K565.41
  17. 2010年丹东市居民健康素养状况调查及分析,R195
  18. 职业教育与丹东城市经济发展,F299.27
  19. MSTP技术在丹东城域传输网中的应用,TN915
  20. 丹东市旅游形象设计及推广研究,F59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地方旅游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