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研究

作 者: 王晖
导 师: 邹冬生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中国 红色旅游 生态化 模式 策略
分类号: F59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红色旅游是目前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旅游形式之一。本文在从生态经济、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等视角对红色旅游生态化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集成文献检索、市场调研、数理分析等多种方法,剖析了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瓶颈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并以韶山、延安为例对未来几年红色旅游需求态势和发展规模进行了具体分析与预测;对我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运筹的主要环节、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并从目标优化、模式运筹和措施集成等层面,构建和制定了“两型”红色旅游生态化体系及其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学共生原理、充实生态位原理、边缘效应原理和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等相关理论的集成,对红色旅游生态化的方向定位、科学规划及其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红色旅游开发要以文化传承和生态体验为核心,以红色旅游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品可持续经营为目标,强调环境管理和社区受益,通过合理的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结构优化,维护红色旅游地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的经济救济、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2)中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范围涵盖中国若干重要的省份和旅游城市;其主要红色旅游资源在中部及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型分布状态。目前,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发展的转变,接待能力、综合效益稳步提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但也存在核心景点压力过大、旅游资源保护不足、利用效率不高、旅游污染加剧等许多问题。随着旅游交通格局、旅游发展格局、旅游文化格局的不断优化,中国红色旅游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自身的最大挑战,红色旅游的产品结构、发展模式、景区容量等几方面问题成为影响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红色旅游游客来源逐渐转变为单位组织和游客自主出游并重,旅游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色彩。不仅涉及旅游者以观光、度假为主要目标的休闲需求、以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文化需求及以启发、激励为主要目标的政治需求,还涉及到旅游地居民经济致富、文化传承、宜居环境等多重需求。(4)以logistic模型拟合、修正指数曲线法、灰色模型预测法和二次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加权组合形成的最优组合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红色旅游地区游客数量的变化趋势。拟合结果表明:目前韶山和延安旅游发展正处于参与期和发展期之间,旅游人数迅速扩张,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必然呈现旅游流过度集聚特征。由于旅游发展迅速,客流量大,导致核心景区超载,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因此,基于红色旅游本身所具有的生态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都要求其在经营过程中更为关注大众化旅游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不良影响,要更多关注居民的环境需求,强调环境管理和社区受益,使红色旅游不仅体现“经济优化”效应,还体现“环境优化”效应,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5)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模型(ETU)作为一种结构复杂、动态循环的运筹模式,具有广泛联系性、层次多重性、需求多样性的特征。其最终目标是构建起“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系统,使红色旅游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公益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自然生态的修复与维护,还涉及对文化生态的重建或优化。因此,在模型应用中,不仅要明确简单的产业内部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还要关注影响红色旅游发展的内外要素组成及其作用方式,并从环境系统、运作系统和效益系统三个方面及时对其进行评估、反馈及调整,最终实现红色旅游优化升级。(6)要实现红色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升级,需集成各方动力要素,使之协调配合,良性互动,构建起旅游提供者、旅游地社区、旅游消费者、旅游中介者、以及宏观决策者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和生态联系,以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绿色”开发。包括推广循环经济、强化生态管理、建设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机制、加强生态教育等多条路径。(7)以湖南“长株潭”地区为例,目前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仍然处于联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不仅要强调企业层面的资源低耗及节能创新措施,还要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突破行政壁垒,加强生态合作,实现生态创新,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区域红色旅游生态化合作体系,充实红色旅游生态位,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区域红色旅游一体化产业范式。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4
第一章 绪论  14-28
  1 问题的提出  14-16
    1.1 研究背景  14-15
    1.2 研究目的  15
    1.3 研究意义  15-16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6-24
    2.1 红色旅游产生与演替研究进展  16-19
    2.2 旅游产业生态化演进研究进展  19-22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22-24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4-28
    3.1 研究视角与主要方法  24-25
    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5
    3.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5-28
第二章 红色旅游生态化理论集成  28-38
  1 相关生态学原理集成  28-32
    1.1 共生原理  28-29
    1.2 充实生态位原理  29-31
    1.3 边缘效应原理  31-32
  2 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  32-33
    2.1 生态经济基本观点提炼  32
    2.2 生态经济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32-33
  3 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  33-35
    3.1 概念解析与内涵提炼  33-34
    3.2 旅游地文化生态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  34-35
  4 生态伦理的理性思考  35-36
    4.1 生态伦理道德的内涵提炼  35-36
    4.2 旅游地环境伦理的道德约束  36
  5 小结  36-38
第三章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剖析  38-51
  1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概述  38-41
    1.1 中国红色旅游基本发展历程  38
    1.2 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类别划分  38-39
    1.3 中国红色旅游资源格局考量  39-41
  2 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成果  41-43
    2.1 基本实现了跨越式规模化发展  42
    2.2 接待能力、综合效益获得稳步提升  42-43
    2.3 红色旅游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  43
  3 现阶段红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43-45
    3.1 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核心景点压力过大  43-44
    3.2 旅游发展水平不均,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44
    3.3 旅游资源保护不足,环境景观遭到破坏  44-45
    3.4 盲目追求经济效应,旅游污染问题加剧  45
  4 红色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态势  45-50
    4.1 旅游交通格局的改变  45-47
    4.2 旅游发展格局的改变  47-49
    4.3 旅游文化格局的改变  49-50
  5 小结  50-51
第四章 中国红色旅游需求分析与规模预测  51-82
  1 面向景区游客的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  51-58
    1.1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描述  51
    1.2 红色旅游的游客资源分析  51-52
    1.3 红色旅游的游客特征分析  52-54
    1.4 红色旅游的游客旅游感知  54-58
  2 面向景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  58-61
    2.1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描述  58
    2.2 景区居民基本信息分析  58-59
    2.3 红色旅游开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59-60
    2.4 居民对红色旅游发展效益的感知  60-61
  3 中国红色旅游需求主流特征描述  61-65
    3.1 旅游者的红色旅游需求  62-63
    3.2 红色旅游地居民的发展需求  63-65
  4 中国红色旅游客流规模分析与预测  65-81
    4.1 简单的回归分析法  66-67
    4.2 Logistic模型  67-70
    4.3 灰色预测模型  70-72
    4.4 修正指数曲线法  72-74
    4.5 二次线性回归方法  74-75
    4.6 最优组合模型  75-81
  5 小结  81-82
第五章 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运筹模式(ETU)构建  82-93
  1 ETU模式目标研制  82-83
    1.1 环境生态化  82
    1.2 文化生态化  82-83
    1.3 经济生态化  83
  2 ETU模式动力分析  83-86
    2.1 动力要素分析  84
    2.2 动力结构模式  84-85
    2.3 动力作用机理  85-86
  3 ETU模式架构集成  86-92
    3.1 动态过程分析  86
    3.2 基本运作模型  86-88
    3.3 相关因子评价  88-92
  4 小结  92-93
第六章 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路径优化  93-100
  1 路径之一:推广循环经济,优化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93-94
    1.1 节约旅游资源,降低对红色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  93
    1.2 联动相关行业,促进红色旅游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93
    1.3 提高整合效率,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93-94
  2 路径之二:强化生态管理,优化红色旅游发展环境  94-95
    2.1 充分认识环境资源对红色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94
    2.2 对红色旅游景区要实现生态策划和生态管理  94-95
    2.3 营造红色旅游环境与文化的整体保护氛围  95
  3 路径之三:建设生态文化,优化红色旅游发展态势  95-96
    3.1 培育生态道德,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95
    3.2 提倡生态审美,增强红色旅游体验效应  95-96
    3.3 倡导绿色文明,增强红色旅游综合效益  96
  4 路径之四:完善生态机制,强化红色旅游资源保护  96-97
    4.1 健全旅游参与机制,争取红色旅游相关者支持  96-97
    4.2 完善旅游监管机制,确保红色资源生态化保护  97
    4.3 完善旅游评价机制,关注红色旅游环境影响  97
  5 路径之五:加强生态教育,优化红色旅游软环境  97-99
    5.1 通过红色旅游提供者加强生态知识和技术方面教育  97-98
    5.2 通过红色旅游中介机构推广生态文化教育  98
    5.3 通过红色旅游消费者普及生态教育  98-99
  6 小结  99-100
第七章 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实证研究  100-114
  1 基于生态化理念的长株潭红色旅游优化目标  100-101
    1.1 提升红色旅游质量,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100
    1.2 提升游客体验质量,顺应多元化消费需求  100
    1.3 传承区域文化精髓,促进长株潭文化繁荣  100-101
  2 基于生态化路径的长株潭红色旅游发展优势  101-102
    2.1 生态休闲产业优势  101
    2.2 旅游资源综合优势  101-102
    2.3 社会发展整体优势”  102
  3 基于生态考量的长株潭红色旅游弱势分析  102-106
    3.1 开发类型趋同,发展水平不高  102-103
    3.2 核心景区超载,人均消费偏低  103-104
    3.3 资源闲置浪费,环境保护不当  104
    3.4 缺乏科学管理,资源消耗量大  104-106
  4 长株潭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模式集成  106-109
    4.1 小循环(初级层面)  106-107
    4.2 中循环(中级层面)  107-108
    4.3 大循环(高级层面)  108-109
  5 长株潭区域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策略建议  109-113
    5.1 突破壁垒,生态合作  109-110
    5.2 三位一体,联动升级  110-112
    5.3 融汇古今,生态创新  112-113
  6 小结  113-114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14-119
  1 研究特色  114-115
  2 主要结论  115-117
  3 主要创新点  117
  4 研究展望  117-119
参考文献  119-126
附录  126-130
致谢  130-131
作者简介  131-132
相关科研及主要成果  132

相似论文

  1. 超高空观测平台姿态控制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V249.1
  2. 基于流形学习的高维流场数据分类研究,V231.3
  3. 建筑遮阳方式研究,TU226
  4. 万科模式的居住小区设计研究,TU984.12
  5.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6.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7. 当代品牌展销店建筑设计研究,TU247
  8.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9.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10. 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11.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分析,J905
  1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13.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14.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TP391.1
  15.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TP242
  16. 法国迪卡侬公司新产品上市的策略研究,F274
  17. 《庄子》修辞策略探析,B223.5
  18. “小团队”健美操教学模式改善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G831.3
  1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G222.3
  20. 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研究,G617
  21.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旅游企业组织与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