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以年鉴、方志等史料为中心

作 者: 王成
导 师: 张崇旺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安徽省 工业 煤炭工业
分类号: F4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本区”)工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工业化的缩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的当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出经验,将之发扬光大。通过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加快本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本区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缓慢,其历史起点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工业始终处于“开而未发”的状态,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严重滞后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创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为本区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本区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以及苏联对华工业援建使本区工业发展获益匪浅。1965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使本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业面貌有所改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淮域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遭受重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全国一样,本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本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私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本区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区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本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仍,社会长期动乱。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区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都不是国家和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与本省非淮地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遑论与江浙沿海等发达地区。从纵向来看,60多年来本区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较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缺少工业发展极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等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本区总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本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体标准,部分地区如亳州、阜阳等甚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安徽省整体来看,安徽省和皖中工业水平已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皖南则整体处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本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滞后。2.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工业建设投资十分有限。本区实行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及本省非淮地区。最近几年来,本区加强引进外资力度,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营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本区个私经济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本区个私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阜阳模式曾一度与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并称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三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最终走向衰落。4.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1949年以来,国家在本区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具体到工业建设仅有两淮煤矿的开发,因而本区工业方面除煤炭、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相对发展较好以外,其余如钢铁、机械等工业均比较落后。5.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圈对本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使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获益匪浅。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省积极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同时,安徽及本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建设,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等口号,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区与江浙沪等地的距离。21世纪以来,本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工。工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工业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区落后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初步得以改变。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区各市的工业经济结构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发展成煤、电、化类型的工业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机械、轻纺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阜阳和宿州的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亳州的药材加工和酿酒等工业初具规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业发展也颇具自身特色。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区农业经济、城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也使经济与社会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当代安徽淮域工业经济存在停滞、爱慢的发展现象,但总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向上发展的。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6
绪论  16-40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6-20
  二、研究现状与相关界定  20-28
  三、文献资料与理论方法  28-35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35-40
第一章 危中有机: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条件  40-94
  第一节 地理环境  40-47
    一、地理与地貌特征  40-43
    二、区位特点  43-44
    三、交通状况  44-47
  第二节 资源基础  47-59
    一、农牧业资源  47-54
    二、矿能资源  54-57
    三、旅游及土特产品资源  57-59
  第三节 历史渊源  59-94
    一、行政区划演变与城市经济沿革  59-71
    二、手工业的嬗变  71-81
    三、现代工业的萌芽  81-86
    四、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工业建设  86-94
第二章 艰难困苦: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历史演进  94-180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安徽淮河流域的工业  94-153
    一、现代工业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94-112
    二、手工业的恢复与社会主义改造  112-125
    三、“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前行  125-148
    四、“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建设的异质化  148-153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安徽淮河流域工业  153-180
    一、国有工业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153-161
    二、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的崛起与快速发展  161-174
    三、乡镇工业的勃兴与低落  174-180
第三章 新陈代谢: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的发展状况  180-234
  第一节 国家战略选择与当代淮河流域工业发展  180-201
    一、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181-188
    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淮河流域工业  188-201
  第二节 轻重工业与手工业的新发展  201-217
    一、轻工业的多样化发展  201-208
    二、重工业的不均衡发展  208-214
    三、手工业的再恢复与再发展  214-217
  第三节 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217-234
    一、工业化水平的初步判定  217-224
    二、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224-226
    三、民营工业经济力量薄弱  226-230
    四、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230-231
    五、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  231-234
第四章 管中窥豹:当代安徽淮河流域煤炭工业的个案研究  234-253
  第一节 煤炭工业的发展进程  234-241
    一、民国以前的煤炭开发  234-235
    二、民国时期煤炭工业的起步  235-237
    三、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的飞跃  237-241
  第二节 煤炭工业的成就  241-245
    一、煤炭产量  241-243
    二、煤矿基本建设  243-245
  第三节 煤炭工业发展的原因  245-253
    一、华东经济建设的需要  245-247
    二、政策支持  247-250
    三、骨干企业的高效经营  250-253
第五章 任重道远: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253-312
  第一节 工业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53-270
    一、农村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254-260
    二、涉农工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  260-266
    三、乡镇工业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266-270
  第二节 工业发展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270-284
    一、高污染工业加重了水污染  271-279
    二、煤炭工业加剧了土地塌陷  279-284
  第三节 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深远影响  284-312
    一、工业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285-290
    二、小城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  290-293
    三、工业布局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293-300
    四、工业发展对城镇教育的影响  300-312
结语  312-317
参考文献  317-342
致谢  342-34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44

相似论文

  1. 旧工业建筑场所重塑研究,TU984.114
  2.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3. 阿多诺与现代主义,B83-0
  4. 趋向自然:唯信息论世界观下的生态工业系统演化,X321
  5. 安徽省全民健身发展模式的研究,G812.4
  6. 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调查研究,G818
  7. 安徽省普通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与对策研究,G807.4
  8. 消费社会中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奇观化分析,J905
  9. 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G124
  10. 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工业企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F205
  11. 有机蒙脱土在橡胶中的耐磨机理及应用研究,TQ330.38
  12. 煤焦油分离过程工艺模拟研究,TQ522.51
  13. 江西省生态工业园发展研究,F205
  14. 清末“第二次设厂高潮”研究,K257
  15. 大学校园绿地景观田园化设计研究,TU986.2
  16. 文化产业本性研究,G124
  17. 新型水刺PPS/PTFE复合工业过滤材料的研发,TS176.5
  18. 经典IE的部分方法在北方天鸟电脑刺绣机生产现场改善中的应用研究,TS941.6
  19.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生态工业共生网络均衡问题研究,F427;F205
  20. 井下中央水泵房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TP273
  2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模式的研究,TU984.114

中图分类: > 经济 > 工业经济 > 中国工业经济 > 地方工业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