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对“分配正义”的批判与反思

作 者: 秦子忠
导 师: 张世远
学 校: 华侨大学
专 业: 哲学
关键词: 分配正义 现实的人 劳动整体性 平等
分类号: F01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实的人为批判支点,马克思揭示了私有制社会的一般本质:不平等的关系以更异化、普遍化的方式不断地再生产出来;并断言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最终被它的不可克服的不平等所窒息,随之而来的是公有制社会作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安排。与私有制不同,公有制再生产的是平等,即平等不仅作为一种产品,还作为再生产这一产品的社会关系。考虑到历史条件及劳动整体性,共产主义社会需先后经历两个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历史通往按需分配原则的必经之路,它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它确立劳动的唯一性。这个唯一性建立在社会历史最终将劳动的整体性还给每一个人这一必然性上,即劳动的整体性作为确证人的自由自觉类本质的形式、作为生产消费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劳动力、作为换取补偿劳动力消耗的劳动产品三个基本面的统一体,在每一个劳动者那里得以实现。但是,按劳分配原则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平等,它默认:个人的天赋是天然特权;及其基础上的劳动收入差别、家庭负担差别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受生活资料制约程度的差别。因此,要实现真正的正义,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按劳分配原则当前所遭遇的困境在于,它在其自身所需要的历史条件尚未具备的前提下被付诸实践,因而不是被教条化,就是被曲解。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不是同一历史时期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恰恰相反,要素分配原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在全球化时代的新的分配关系,而按劳分配原则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组织在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前者的前途是后者的现实化。按劳分配原则的现实化,必然是全世界性的。在当前的世界历史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我们要做的是给人们指出一条现实可行的通往分配正义的路径。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目录  6-8
第1章 引言  8-14
第2章 正义分配理论的历史考察  14-44
  2.1 分配原则的几个范式  15-29
    2.1.1 亚里士多德:基于“德性”的分配原则  15-17
    2.1.2 亚当·斯密:基于“自利”的分配原则  17-20
    2.1.3 卢梭:基于“公意”的分配原则  20-22
    2.1.4 穆勒:基于“幸福”的分配原则  22-26
    2.1.5 罗尔斯:基于“公平”的分配原则  26-29
  2.2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  29-44
    2.2.1 现实的人:批判的支点  30-33
    2.2.2 分配关系是被生产的  33-44
第3章 公有制与分配正义  44-66
  3.1 私有制:不平等的生成逻辑  44-51
    3.1.1 剩余价值的再生产  45-47
    3.1.2 社会财富的两极化  47-48
    3.1.3 阶级对抗的普遍化  48-51
  3.2 公有制:一种新型的制度安排  51-63
    3.2.1 公有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53-57
    3.2.2 公有制社会的基本内涵  57-63
  3.3 平等:公有制的伦理旨趣  63-66
第4章 分配原则与劳动整体性  66-88
  4.1 按劳分配:将劳动的整体性还给每一个人  66-78
    4.1.1 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起点  67-72
    4.1.2 人的类本质的现实实现  72-75
    4.1.3 按需分配原则的必经之路  75-78
  4.2 按劳分配的局限性  78-83
    4.2.1 天赋能力不同  79-80
    4.2.2 劳动收入差别  80-82
    4.2.3 家庭负担有别  82-83
  4.3 按需分配原则所需的一般条件  83-88
    4.3.1 劳动本身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84-85
    4.3.2 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  85-86
    4.3.3 共同发展成为人的价值追求  86-88
第5章 分配正义的困境及其反思  88-112
  5.1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88-90
  5.2 贫困化与边缘化二重奏  90-93
  5.3 按劳分配的尴尬  93-98
    5.3.1 贫穷的平均主义  94
    5.3.2 主体身份下的贫富分化  94-96
    5.3.3 劳动尺度的不可测度  96-98
  5.4 公有制的一点反思  98-112
    5.4.1 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分配正义的路径  99-104
    5.4.2 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04-112
第6章 结束语  112-114
参考文献  114-116
致谢  116-118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18

相似论文

  1. VRGIS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TP311.52
  2.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S435.112.1
  3. 全闽师范学堂与清末福建师范教育,G659.29
  4. 建立虚拟班级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5. 论马克·吐温的人文主义观,I712.06
  6. 罗尔斯《正义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B82-05
  7.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问题分析,D412.6
  8. 自然生命与秩序,J205
  9. 寻找艺术的坐标 以心灵体验生活,J204
  10. 儒家和中国伊斯兰教“忠孝观”比较研究,B82
  11. 中国当代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研究,J705
  12. 当代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J213
  13. 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525
  14. 周恩来民族团结思想研究,D633
  15. 论新世纪“主旋律”小说的创作特征,I106.4
  16. 论中西方绘画中的怪诞美,J205
  17. 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B823
  18. 论“和合思想”与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价值取向,D633
  19. 桥梁施工管理可视化系统研究,U445.1
  20. 世纪末的面孔—玩世现实主义形象研究,J110.9
  21. 裸眼三维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TP391.4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学基本问题 > 经济范畴 > 国民收入与分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