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道德缺失事件中的媒体报道方式研究-一个道德恐慌研究的视角

作 者: 黎妙娟
导 师: 范以锦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道德缺失 媒体报道方式 道德恐慌
分类号: G2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道德恐慌”是西方学者研究异常或偏离社会行为的常用概念,它经常被用于解释社会公众对偏离行为的反应。“道德恐慌”实证研究鼻祖斯坦利·柯恩认为媒体在道德恐慌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参考柯恩等学者关于道德恐慌与媒体关系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彭宇案”及其类似事件为例,通过内容分析,科学客观地呈现了我国媒体对道德缺失事件报道手法的全貌,然后,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分析法,通过有代表性的文本,细述了媒体对道德缺失事件报道手法的具体表现;最后利用焦点组访谈法,通过对媒体记者及受众的深度访谈,从深度和广度上呈现媒体对道德缺失事件报道的手法特征,以及进行初步的原因探讨和社会反应研究。根据研究所得,本研究认为媒体在报道“彭宇案”及其类似事件时,常常通过无限类比使“彭宇案”不断被放大,同时用明显的负面倾向性语言扭曲“彭宇案”及其类似事件的原貌,并以贴标签和群体化效果使“彭宇案”和“老人”变成具有丰富内涵的象征符号,还通过下定论的话语预测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强调其影响的持久性和广泛性,让“彭宇案”从一则单一的道德缺失事件成为了媒体甚至是受众眼中道德恐慌的载体。因此,本研究认为媒体在报道道德缺失事件时应该做多方面的反思:要提高传者预见性,有意识地跳离偏离放大报道怪圈;要慎用极端的语言,防止过分的负面倾向性;要防止“坏人”群体化语义的形成,别过多地给单一独立的道德缺失事件贴标签;要改变习惯性地给类似事件下定论和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影响的报道方法。做到以上几点,媒体才能在道德缺失事件集中发生时更好地揭露假恶丑,防止道德恐慌,引导向善共识。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1 绪论  6-23
  1.1 问题的提出  6-7
  1.2 概念解释  7-11
  1.3 文献综述  11-19
  1.4 研究内容  19
  1.5 研究方法  19-23
2 道德缺失事件的媒体报道图景  23-43
  2.1 报道内容表现特征分析  23-30
  2.2 报道文本特征分析  30-37
  2.3 报道内容态度倾向分析  37-43
3 媒体构建道德事件的手法特征  43-58
  3.1 放大:无限类比  43-49
  3.2 扭曲:负面倾向性  49-51
  3.3 象征:贴标签、群体坏人化  51-55
  3.4 预测:下结论  55-58
4 反思:防止道德恐慌的媒体报道之道  58-61
  4.1 提高传者预见性跳离偏离放大怪圈  58-59
  4.2 多用客观公正的语言防止过度的负面倾向性  59
  4.3 慎用贴标签防止“坏人”群体化语义形成  59-60
  4.4 防止过多的预测性允许公众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60-61
5 结语  61-62
注释  62-65
参考文献  65-67
附录  67-82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82-83
致谢  83-84

相似论文

  1. 从道德缺失到道德重建,I712
  2. 会计职业道德探究,F233
  3. 儒家思想与现代竞技体育道德缺失问题研究,G80-05
  4. 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缺失的对策研究,G641
  5. 我国土木工程师职业道德探析,B824
  6. 网络经济活动中的道德缺失及其对策研究,B82
  7. 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G641
  8. 透视美国“情感核”亚文化媒体形象的塑造与变迁,G219.712
  9. 中国大陆媒介恐慌的形成机制研究,G206
  10. 道德恐慌与道德恐慌中的媒介角色,B82
  11. 儒家诚信思想与体育道德,G803
  12. 道德恐慌与社会控制,B82
  13. 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I561
  14. 中国当代道德缺失现象的根源探析,D648
  15. 论当前我国工程项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D648.1
  16.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道德恐慌的形成和发展-以人民网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为例,G206.3
  17. 风险文化视域中的道德恐慌研究,D648
  18.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道德建设研究,D648
  19. 公共领域的道德缺失问题研究,D648
  20. 基于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新闻学、新闻事业 > 新闻采访和报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