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公共性视阈下网络公民社会的生成与建构

作 者: 陈赓
导 师: 高献忠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公共性 公民社会 网络公民社会
分类号: C9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生活的日益网络化,使人们既有的互动和行为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公民社会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步形成。那么网络公民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我们有何影响,存在哪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共性的人学意蕴,对应于网络公民社会中的网民主体进行论述,从而寻求正确的发展路径。公共性已经成为主体间性研究之后的新的热点问题,公共性具有丰富的人学意蕴。公民社会是公共性的最重要实现方式。网络空间的特性使网络公民社会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因此我们使用公共性视阈对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进行研究,从学理上揭示网络公民社会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网络公民社会的理想形态。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共性和网络公民社会的相关知识,并对公共性和网络公民社会进行评析,并阐述本文的意义。其次,对公共性的人学意蕴及其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进而揭示网络公民社会的公共性基础。然后,在探究公共性的形成过程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公民社会生成,并概括了网络公民社会的特征和功能。最后,论述了公共性危机及网络公民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重建路径。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集中的论述了公共性的人学意蕴,本文立足与人,将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共性的生成,并进一步深入阐述网络公民社会的生成,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第二个特点就是打破了生成条件的简单罗列,以多方面不同领域的单词来概括生成要素,而是采取了具有逻辑结构的生成条件来进行论述,使得各个条件环环相扣,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具有更强整体性。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1章 绪论  8-14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8-9
    1.1.1 课题的提出  8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9
  1.2 文献综述  9-12
    1.2.1 公共性及公共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分析  9-11
    1.2.2 网络公民社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分析  11-12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4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2-13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14
第2章 公共性及其实现方式  14-22
  2.1 公共性的人学意蕴  14-17
    2.1.1 公共性的提出与内涵  14-15
    2.1.2 公共性的人学价值  15-16
    2.1.3 公共性的现代意义  16-17
  2.2 公共性的样态  17-18
    2.2.1 市场经济是公共性存在的一般方式  17
    2.2.2 公民社会是公共性存在的最重要方式  17-18
    2.2.3 民主政治是公共性存在的广泛形式  18
  2.3 网络公民社会是公共性的最新图景  18-21
    2.3.1 网络公民社会的内涵与意义  19
    2.3.2 网络公民社会的特征  19-20
    2.3.3 网络公民社会的价值  20-21
  2.4 本章小结  21-22
第3章 网络公民社会的生成  22-36
  3.1 公共性的生成研究  22-28
    3.1.1 公共性的生成条件  22-25
    3.1.2 公共性的原始发生  25-27
    3.1.3 公共性的本质特征  27-28
  3.2 网络公民社会的生成研究  28-34
    3.2.1 网络公民社会的生成条件  28-30
    3.2.2 网络公民社会的生成  30-32
    3.2.3 网络公民社会的现代特征  32-34
  3.3 网络公民社会的功能  34-35
    3.3.1 网络公民社会促进了平等  34
    3.3.2 网络公民社会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34-35
    3.3.3 网络公民社会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自由和民主  35
    3.3.4 网络公民社会使得政治权利出现了分散化趋势  35
  3.4 本章小结  35-36
第4章 网络公民社会的建构  36-44
  4.1 公共性的危机  36-38
    4.1.1 个人生活的丰富与公共生活的匮乏  36-37
    4.1.2 行政与商业在公共生活中的扩张与公共性的衰落  37-38
    4.1.3 人对于全球化意识的淡薄和公共性的区域性  38
  4.2 网络公民社会的危机  38-41
    4.2.1 技术化导致人的异化  39
    4.2.2 商业化使人产生非平等性和价值偏向  39-40
    4.2.3 娱乐化引起人对于感情的麻木和漠然  40
    4.2.4 情绪化加剧了人的非理性  40-41
  4.3 公共性及网络公民社会的建构  41-43
    4.3.1 建构理想的共同体  41-42
    4.3.2 将言说与行动相结合  42
    4.3.3 将人学意蕴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42
    4.3.4 培养理性与文化自觉  42-43
  4.4 本章小结  43-44
结论  44-46
参考文献  46-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互联网组织的公民行动与积极行动者,G206
  2.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研究,D632.9
  3. 当代中国政治社团发展研究,D665
  4.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公民意识提升路径探析,C912.82
  5. 公共档案馆公共性建设探析,G270
  6. 《新周刊》的公共言论表达,G237.5
  7.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研究,D035
  8.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社会公共性问题探析,D64
  9.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扶贫政策研究,F323.8
  10. 商标行政执法研究,D922.1
  11. 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C913.5
  12.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促进两岸公民社会实现的研究,C912.2
  13. 社会性别预算中的参与式管理问题研究,C913.68
  14. 第三部门培植社会资本的对策研究,C912.2
  15. 营建“竖起来的胡同”新文化,TU-0
  16. 魔幻与易逝—作为公共艺术的冰雪艺术,J505
  17. 草根英雄现象研究,D669
  18.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政府协调机制研究,C914
  19. 全球公民社会视角下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C912.1
  20. 公共性理论与和谐社会问题研究,D61
  21. 从艺术语言的探索到个体话语的自觉,J217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社会团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