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作 者: 范巍
导 师: 马云鹏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中国 20世纪以来 学校体育课程 课程目标 价值取向
分类号: G807.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价值取向学校体育课程所追求的方向,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体育课的形式和内容。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探讨是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需要,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和认识决定着学校体育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主体在体育课程活动中,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自身需要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以往的研究有从学科的角度探讨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问题的,也有从国家政策法规的角度对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研究的,而从历史的视角对一定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演绎逻辑和发展规律进行梳理和考察的却很少。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是在一定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经过主体不断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并深深地打上时代印痕,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超越与进化。本研究以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文本分析与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历史研究法分析各个历史时期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思想动因、实施情况,形成原因、现实评价等方面问题,并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梳理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轨迹,透视出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历史经验,以期得到值得我们借鉴的当代启示,为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服务。研究发现,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国内外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外来教育思想的影响,具有稳定性、阶段性、社会历史性和客观性等特征。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将由单一性的价值取向转向多元性的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转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被组织”的价值取向转向“自组织”的价值取向。本研究在立足历史,更面向未来,提出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要以开放性为前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处理体育课程价值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要以人的发展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在宽厚的人文主义底蕴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面向学校体育课程本身,以体育课程内部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为主要推动力,构建学校体育课程“自组织”的发展系统;要有利于体育学科自身发展的特点,尊重体育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体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10
绪论  10-17
  一、问题的提出  10-11
  二、研究的意义  11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5
    (一) 价值与价值取向  11-13
    (二) 课程与体育课程  13-15
    (三)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15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7
    (一) 研究的创新  15-16
    (二) 研究的不足  16-17
第一章 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17-27
  一、研究的问题  17
  二、研究过程与总体设计  17-27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17
    (二) 研究的主要步骤  17-18
    (三) 研究对象及历史分期  18-20
    (四) 研究方法  20-22
    (五) 研究过程  22-27
第二章 国内外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27-40
  一、国内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27-34
    (一)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  27-28
    (二)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比较  28-29
    (三)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类型  29-31
    (四)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的轨迹  31-34
  二、国外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34-40
    (一) 美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34-35
    (二) 俄罗斯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35-37
    (三) 日本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  37-40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分析(1900年——1949年)  40-64
  一、“军国民”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00年—1918年)  40-51
    (一) “军国民”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  40-42
    (二) “军国民”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  42-48
    (三) 对“军国民”价值取向的评析  48-51
  二、“自然主义”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19年——1936年)  51-58
    (一) “自然主义”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  52-55
    (二) “自然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  55-56
    (三) 对“自然主义”价值取向的评析  56-58
  三、“体育为战争服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37年—1949年)  58-64
    (一) “体育为战争服务”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  58-59
    (二) “体育为战争服务”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  59-61
    (三) 对“体育为战争服务”价值取向的评析  61-64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分析(1949年—1976年)  64-81
  一、“体育为社会服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49年—1956年)  64-71
    (一) “体育为社会服务”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  64-65
    (二) “体育为社会服务”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  65-69
    (三) 对“体育为社会服务”价值取向的评析  69-71
  二、“体育为社会服务与增强体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57年—1965年)  71-76
    (一) “体育为社会服务与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  71-72
    (二) “体育为社会服务与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  72-75
    (三) 对“为社会服务与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评析  75-76
  三、“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66年—1976年)  76-81
    (一) “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  77-78
    (二) 对“体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价值取向的评析“”  78-81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分析(1977年—2000年)  81-96
  一、“增强体质”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77年—1992年)  81-89
    (一) “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  81-86
    (二) “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  86-87
    (三) 对“增强体质”价值取向的评析  87-89
  二、“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1993年—2000年)  89-96
    (一) “健康第一”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  89-92
    (二) “健康第一”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  92-94
    (三) 对“健康第一”价值取向的评析  94-96
第六章 新世纪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分析(2001年—至今)  96-115
  一、“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概述  96-97
  二、“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基本内涵  97-99
    (一)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  97-98
    (二)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98-99
    (三)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99
    (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99
  三、“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提出过程  99-105
  四、“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形成动因  105-109
    (一) 21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105-106
    (二) 教育现代性的本质规定  106-108
    (三) 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08-109
  五、对“以学生为本”价值取向的评析  109-115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115-125
  一、结论  115-118
    (一) 历史视角:价值取向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15-116
    (二) 功能视角:由单一性的价值取向趋向多元性的价值取向  116
    (三) 哲学视角: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转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116-117
    (四) 系统视角:由“被组织”的系统走向“自组织”的系统  117-118
  二、启示  118-125
    (一) 要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  118-120
    (二) 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  120-121
    (三) 要构建体育课程“自组织”的发展系统  121-123
    (四) 要有利于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  123-125
参考文献  125-131
附录  131-150
  附录一: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00年—1949年)访谈提纲  131-135
  附录二: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49年—1956年)访谈提纲  135-137
  附录三: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57年—1965年)访谈提纲  137-140
  附录四: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66年—1976年)访谈提纲  140-143
  附录五: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77年—1992年)访谈提纲  143-146
  附录六: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1993年—2000年)访谈提纲  146-148
  附录七: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2001年—至今)访谈提纲  148-150
后记  150-152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52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原因探究,G841
  3.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4.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转换的研究分析,G841
  5.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TS941.1
  6.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7. 胡锦涛党建思想研究,D26
  8. 傣族初中生教育需求价值取向研究,G755.5
  9. 中国发展模式与政府管理的改革和创新,D630
  10. 清代家具的镶嵌工艺研究,TS664.05
  11. 作为风格载体的竹藤编织家居产品设计研究,TS935.53
  12. 韵·探究广告设计的中国味,J524.3
  13. 西域画风对晋唐绘画的影响,J209.2
  14. 平面构成在当代中国画构图中的应用,J212
  15.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524
  16. 数字媒体艺术中楚汉漆器装饰纹样的表现与研究,J527
  17. 装饰绘画的传统情节,J219
  18. 贾斯汀·希尔和裘小龙笔下的中国形象,I106.4
  19.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中国林蛙陆生食物链研究,Q958
  20. 建行兰州铁路支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F832.2
  21. 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经济资本问题研究,F832.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体育理论 > 体育教育 >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