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

作 者: 刘松林
导 师: 谢利民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课程 有效性
分类号: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职课程有效性研究是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参照,研究高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实现的策略及提高高职课程开发效果的监控与评价方式,以提高高职课程的有效性。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研究旨在为高职课程开发、修订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通过文献搜索及梳理,发现国外对课程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在集中在对具体课程或课程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评估单门课程或课程方案的效果。国内对课程有效性的研究刚刚兴起,研究者寡,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研究成果仍停留在有效课程研究的缘起,有效课程的内涵、特征等。国内高职领域鲜见课程有效性研究成果。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和调查法,以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系统论为基础,分析影响高职课程有效性的主要因素、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现状、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特征。在影响因素分析、现状调查及有效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策略。高职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高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方式,课程开发都会影响高职课程的实际效果。忽视高职教育特点、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内容无疑会影响课程的有效性,致使高职课程目标落空,过分强调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都将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结构中形式结构和实质性结构都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影响。高职生的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专业必修与通识必修、基础核心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有影响,课程内容的效用与课程的有效性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入学成绩与对部分学科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是学生认知的基础,不同倾向的学习方式对个体理解、顺应、同化新知识、技能有影响。课程开发中课程目标的确定方式、职业能力分析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方式、课程资源的配套程度、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预设都对课程的实际效果有影响。通过对高职在校生、教师、校友和企业雇主调查发现:1.高职课程内容总体有效性不高,有半数企业对高职课程不满意;2.不同群体的高职生对高职现行课程态度存在显著差异;3.高职毕业生的基础技能不很符合企业的需要。4.高职生的个性品质没有完全达到企业的要求。调查结果说明高职课程整体上、课程内容上不是很受企业的欢迎,表明高职课程的有效性不高。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特征体现在课程体系、单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效的课程体系目标应满足国家、企业、学生的需求,应有评价自身的准则,强调体系内部实质性要素结构的优化,应有综合性实践机会支撑。有效的单门课程应符合企业的需要,应符合学生的需要,有相配套的实习实训条件。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应用型学习的特征。通过研究,本研究提出以下提高高职课程有效性策略:1.有效的课程体系策略:课程体系目标应针对“职业岗位(群)”,适当拓宽课程体系目标域;课程体系应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加强“基础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提高高职生的基础技能和专业能力;有效的课程体系应有公示的评价课程体系成功准则。2.有效的单门课程策略:课程应瞄准职业岗位(群)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提高高职生的初岗适应性和就业能力,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内容以实用知识为主,突出实践性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能力,匹配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实训;课程开发应建立在对学生需要和企业需求科学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各种课程开发技术;课程开发应预设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专业课程应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寓于特定的实践操作中学习。3.有效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策略:有效的课程需要有与课程体系及单门课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计划、单门课程教学标准、课程与教学管理相关文件;课程开发必须开发包括教材在内的先行者资源、案例资源、多媒体资源和课程指导资源等素材性资源;建设实验室、实训室、一体化教室、实践教学基地等条件性资源。4.有效课程开发监控与评价策略:有效课程的关键在于建立起课程监控与评价机制,对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开发方案评价、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及课程实施结果评价开发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5-7
Abstract  7-11
目录  11-23
第一章 绪论  23-52
  1.1 研究背景  23-31
  1.2 问题陈述  31-33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3-39
  1.4 若干概念探讨  39-51
  本章小结  51-5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52-99
  2.1 高职课程研究  52-56
  2.2 高职课程目标研究  56-63
  2.3 高职课程内容研究  63-70
    2.3.1 高职课程体系结构  63-67
    2.3.2 单门课程内容  67-70
  2.4 高职课程开发研究  70-85
    2.4.1 社会需求分析  70-71
    2.4.2 课程开发决策  71-72
    2.4.3 行业分析研究  72-74
    2.4.4 高职课程目标的确定  74-75
    2.4.5 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  75-78
    2.4.6 高职课程组织  78-81
    2.4.7 高职课程评价  81-85
  2.5 课程有效性研究综述  85-98
    2.5.1 有效性及缘起研究  85-90
    2.5.2 课程有效性研究  90-94
    2.5.3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研究  94-98
  本章小结  98-99
第三章 研究设计  99-152
  3.1 研究假设  99-100
  3.2 研究方法  100-104
  3.3 研究路径  104-107
  3.4 调查设计  107-125
  3.5 问卷整理与数据分析  125-146
    3.5.1 问卷的题目分析  125-136
    3.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136-146
  3.6 分项目分析  146-150
    3.6.1 “学习方式(二)”分项目分析  146-148
    3.6.2 “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分项目分析  148-149
    3.6.3 “单门课程的有效性”分项目分析  149-150
  本章小结  150-152
第四章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152-195
  4.1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哲学基础  152-156
    4.1.1 永恒主义哲学  152-154
    4.1.2 实用主义哲学  154-156
  4.2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经济学基础  156-164
    4.2.1 资源配置理论  156-159
    4.2.2 有效需求与供给理论  159-162
    4.2.3 效用理论  162-164
  4.3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社会学基础  164-168
    4.3.1 冲突理论  164-165
    4.3.2 分工理论  165-168
  4.4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心理学基础  168-180
    4.4.1 行为主义心理学  168-171
    4.4.2 认知心理学  171-173
    4.4.3 建构主义心理学  173-175
    4.4.4 人本主义心理学  175-177
    4.4.5 智力结构理论  177-180
  4.5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理论基础  180-186
    4.5.1 质量控制理论  180-184
    4.5.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84-186
  4.6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系统论基础  186-193
  本章小结  193-195
第五章 影响高职课程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95-261
  5.1 高职教育目标体系  195-198
  5.2 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198-203
  5.3 课程目标  203-209
    5.3.1 课程目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203-205
    5.3.2 课程体系目标  205-207
    5.3.3 单门课程目标  207-209
  5.4 课程内容  209-219
    5.4.1 课程体系内容  209-213
    5.4.2 单门课程内容  213-219
  5.5 高职学生  219-239
    5.5.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219-222
    5.5.2 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222-239
  5.6 学习方式  239-245
    5.6.1 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  239-243
    5.6.2 学习方式对课程的影响  243-245
  5.7 课程开发  245-259
    5.7.1 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  245-248
    5.7.2 高职课程开发模式  248-254
    5.7.3 课程开发方式对高职课程效果的影响  254-259
  本章小结  259-261
第六章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现状分析  261-286
  6.1 对现行高职课程的总体评价  261-269
    6.1.1 企业对高职课程的评价  261-262
    6.1.2 在校生对高职课程的评价  262-269
  6.2 课程体系有效性的现状  269-277
    6.2.1 高职学生的基础技能状况  269-273
    6.2.2 高职学生的个性品质状况  273-277
  6.3 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性——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  277-280
    6.3.1 对应电专业课程体系的推断统计  277-280
    6.3.2 对应电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有效性的描述统计分析  280
  6.4 结论  280-284
  本章小结  284-286
第七章 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特征分析  286-337
  7.1 高职课程体系有效性的特征分析  286-308
    7.1.1 有效的课程体系目标应满足多元需求  286-288
    7.1.2 有效的课程体系应均衡多方诉求  288-290
    7.1.3 有效的课程体系有评估自身的办法  290-291
    7.1.4 有效的课程体系强调体系内部实质性要素结构的优化  291-294
    7.1.5 有效的课程体系必须具有综合性实践支撑  294-296
    7.1.6 有效的课程体系取决于各要素的实现方式  296-308
  7.2 高职单门课程有效性的特征分析  308-326
    7.2.1 有效的单门课程符合企业的需要  308-310
    7.2.2 有效的单门课程符合学生的需要  310-311
    7.2.3 有效的单门课程配套有必要的实习实训条件  311-312
    7.2.4 有效的单门课程基于各要素的共同作用  312-326
  7.3 高职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分析  326-335
  本章小结  335-337
第八章 高职课程有效性策略  337-380
  8.1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策略  337-341
    8.1.1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目标  337-338
    8.1.2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内容  338-340
    8.1.3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结构  340
    8.1.4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340-341
    8.1.5 有效的高职课程体系评价  341
  8.2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开发策略  341-345
    8.2.1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目标  341-342
    8.2.2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内容  342
    8.2.3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开发方法  342-343
    8.2.4 有效的高职单门课程教学方式  343-345
  8.3 有效的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345-349
    8.3.1 教学文件资源  345-346
    8.3.2 素材性课程资源  346-348
    8.3.3 条件性课程资源  348-349
  8.4 有效的高职课程开发监控与评价策略  349-378
    8.4.1 高职课程监控与评价的组织机构与运行  349-352
    8.4.2 高职课程体系的监控与评价  352-364
    8.4.3 高职单门课程的监控与评估  364-378
  本章小结  378-380
本研究的局限与后续研究  380-382
参考文献  382-403
  一、工具书类(音序排列)  382
  二、著作类(M & C 类)  382-397
    (一)中文著作(以姓氏笔划为序)  382-389
    (二)译著(以笔划为序)  389-393
    (三)英文著作(以首字母为序)  393-397
  三、文章类(以发表年为顺序)  397-401
    (一)中文论文  397-401
    (二)文章类(英文部分(以首字母为序)  401
  四、网络、报纸文章  401-402
  五、学位论文(以完成年为序)  402-403
    (一)中文部分  402
    (二)英文部分  402-403
附录  403-467
  调查问卷  403-421
    附录一 高职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在校生)  403-410
    附录二 高职课程有效性调查问卷(教师卷)  410-414
    附录三 高职课程有效性调查问卷(校友卷)  414-418
    附录四 高职课程有效性调查问卷(企业卷)  418-421
  访谈提纲  421-423
    附录五 高职课程有效性访谈提纲(专家)  421-422
    附录六 高职课程有效性访谈提纲(教师)  422-423
  访谈记录  423-467
    附录七 张贤澳教授访谈记录整理  423-427
    附录八 M 教授访谈记录整理  427-429
    附录九 S 教授访谈记录整理  429-431
    附录十 周明星教授访谈记录整理  431-435
    附录十一 徐国庆博士访谈记录整理  435-438
    附录十二 SEAN 访谈记录整理  438-440
    附录十三 土建系主任访谈记录整理  440-442
    附录十四 金秋蓉主任访谈记录整理  442-444
    附录十五 林平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444-447
    附录十六 房曰荣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447-450
    附录十七 曾繁斌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450-452
    附录十八 何用辉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452-455
    附录十九 黄茂海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455-457
    附录二十 林苹华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457-459
    附录二十一 严明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459-461
    附录二十二 张伯楠老师访谈记录整理  461-464
    附录二十三 徐宁主任访谈记录整理  464-46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67-468
致谢  468-469

相似论文

  1.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2.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3. 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研究,G633.6
  4.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G642.3
  5.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管理研究,G642.3
  6.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G715.1
  7. 高职课程改革研究,G712.3
  8.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策略,G632.3
  9.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10. 高校精品课程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G642.3
  11. 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德育课程实效性研究,G641
  12. 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高职应用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H319
  13.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G712.3
  14.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G623.5
  15.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七年:一位亲历者的自我反思,G632.3
  16.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策略研究,G717
  17. 从西方修辞的角度评析新华网对外报道的有效性,H315
  1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G622.4
  19. 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G633.3
  20. 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G40-057
  21. 公办小学国际部课程开发改进的行动研究,G622.3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