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

作 者: 田学真
导 师: 张俊
学 校: 华中农业大学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 “四螺旋”培养模式 TGIS协同 分阶段教学流程 多元保障机制
分类号: G6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9年3月,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拉开了我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帷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迫切需要的表现。然而我国已相对成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适用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因此,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出发研究其培养问题是现实所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探索和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本文基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实,以其教育特征为切入点,以质量提升为逻辑主线,致力于构建具有动态运行特质的“四螺旋”培养模式。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研究背景、问题起源,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动态,指出了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明确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概念及教育特征,阐述了基础理论——三螺旋理论。第三部分,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介绍了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状况。第四部分,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了中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经验。基于前四部分的阐述,提出了重要的第五、第六部分。第五部分,构建了以培养单位(T)、政府(G)、产业(I)及社会性评价机构(S)之间协同合作、联合培养的“四螺旋”培养模式,分析了其在培养目标、培养结构、培养控制、培养管理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对培养体系的优化功能,提出了适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TGIS协同培养方式。第六部分,基于“四螺旋”培养模式的动态特征及协同培养的行为内涵,考虑不同阶段合作运行的保障需求,提出了由服务型动力机制保障、协调型合作运行保障及发展型激励机制保障构成的实现保障。其中,竞争保障、协同保障、控制保障及反馈保障构成动力机制保障,环境保障、沟通保障、决策保障、协作保障及发展保障构成合作运行保障,四个培养主体分别导向的激励保障构成激励机制保障。第七部分,指出了“四螺旋”培养模式研究的有益发现、政策建议及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通过构建“四螺旋”培养模式进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首先,研究定位有一定新颖性。贯穿质量提升的基本理念,挖掘培养模式的动态特质,构建“四螺旋”培养模式以优化其培养体系。其次,研究内容有一定突破性。基于三螺旋理论,将社会性评价机构纳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体行列,构建以培养单位、政府、产业及社会性评价机构为四大培养主体的“四螺旋”培养模式,明确其优化功能及运行方式,并提出符合动态运行特征的实现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期望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征并具有动态运行特质的“四螺旋”培养模式能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提供参照。

全文目录


摘要  11-13
Abstract  13-15
1 导论  15-30
  1.1 研究背景  15
  1.2 问题的提出  15-16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7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7-26
    1.4.1 三螺旋理论研究  17-20
    1.4.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3
    1.4.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23-25
    1.4.4 研究生培养体系与培养模式的关系  25-26
  1.5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6-29
    1.5.1 研究思路  26-27
    1.5.2 研究内容  27-28
    1.5.3 研究方法  28-29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9-30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的理论基础  30-40
  2.1 核心概念  30-32
    2.1.1 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  30-31
    2.1.2 硕士专业学位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31-32
  2.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32-37
    2.2.1 类别设置的特殊性  32-34
    2.2.2 生源的特殊性  34
    2.2.3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34-35
    2.2.4 学习方式的特殊性  35
    2.2.5 培养过程的特殊性  35-36
    2.2.6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属性  36-37
  2.3 培养研究的基础理论——三螺旋理论  37-40
    2.3.1 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37-38
    2.3.2 三螺旋理论的关键研究内容  38-40
3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  40-57
  3.1 背景分析  40-41
  3.2 现状分析  41-47
    3.2.1 政策现状  41-43
    3.2.2 专业学位设置现状  43-45
    3.2.3 招生单位分布现状  45-46
    3.2.4 招生人数情况  46-47
  3.3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47-54
    3.3.1 关于生源特征  48-50
    3.3.2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个人感知  50-51
    3.3.3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满意度  51-53
    3.3.4 影响教育质量的培养因素排序  53-54
  3.4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4-57
4 中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经验归结  57-82
  4.1 美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及特征  57-62
    4.1.1 美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  57-58
    4.1.2 美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征  58-62
  4.2 英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及特征  62-68
    4.2.1 英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  62-66
    4.2.2 英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征  66-68
  4.3 我国香港地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及特征  68-73
    4.3.1 香港地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  69-71
    4.3.2 香港地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征  71-73
  4.4 我国大陆地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及特征  73-77
    4.4.1 大陆地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  73-75
    4.4.2 大陆地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征  75-77
  4.5 中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归结  77-82
5 构建“四螺旋”培养模式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82-107
  5.1 培养体系优化的理论前提  82-86
    5.1.1 培养体系优化的价值取向  82-83
    5.1.2 培养体系优化的基本目标及原则  83
    5.1.3 培养体系优化的质量定位  83-86
  5.2 “四螺旋”培养模式的构建  86-96
    5.2.1 “四螺旋”培养模式的构建基础  86-89
    5.2.2 “四螺旋”培养模式的内涵  89-96
  5.3 “四螺旋”培养模式对培养体系的优化功能  96-102
    5.3.1 培养目标体系的优化  96-97
    5.3.2 培养结构体系的优化  97-98
    5.3.3 培养控制体系的优化  98-100
    5.3.4 培养管理体系的优化  100-101
    5.3.5 考核评价体系的优化  101-102
  5.4 “四螺旋”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TGIS  102-107
    5.4.1 培养单位+政府的纵向协调(T-G)  103
    5.4.2 培养单位+产业的横向合作(T-I)  103
    5.4.3 培养单位+社会性评价机构的质量衔接(T-S)  103-104
    5.4.4 政府+产业的经济-政治互促(G-I)  104
    5.4.5 政府+社会性评价机构的引导—支持循环(G-S)  104-105
    5.4.6 产业+社会性评价机构的行业合作(I-S)  105
    5.4.7 四方主体协同的全方位衔接(T-G-I-S)  105-107
6 “四螺旋”培养模式优化培养体系的实现保障  107-123
  6.1 “四螺旋”培养模式的动力机制保障  107-111
    6.1.1 完善合作的竞争保障机制  107-108
    6.1.2 建立合作的协同保障机制  108-109
    6.1.3 提供合作的控制保障机制  109-110
    6.1.4 重视合作的反馈保障机制  110-111
  6.2 “四螺旋”培养模式的合作运行保障  111-117
    6.2.1 文化驱动的环境保障  111-112
    6.2.2 交互合作的沟通保障  112-114
    6.2.3 合作关系的决策保障  114-115
    6.2.4 互惠平等的协作保障  115-116
    6.2.5 持续提升的发展保障  116-117
  6.3 “四螺旋”培养模式的激励机制保障  117-123
    6.3.1 多元激励机制保障目标设计  118
    6.3.2 培养单位主导的重构型激励机制  118-119
    6.3.3 政府引导的强化型激励机制  119-120
    6.3.4 产业导向的创新型激励机制  120-121
    6.3.5 社会性评价机构支持的准入型激励机制  121-123
7 结论与展望  123-127
  7.1 研究结论  123-124
  7.2 政策建议  124-126
  7.3 研究展望  126-127
参考文献  127-135
附录一 附件  135-140
  附件1 学生调查问卷  135-137
  附件2 学生访谈提纲  137-138
  附件3 导师访谈提纲  138-139
  附件4 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139-140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140-141
附录三 硕士期间刊发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研究课题  141-142
致谢  142-143

相似论文

  1.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G643
  2. 职业实践导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开发研究,G643
  3.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创新研究,G643
  4. 基于项目管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G643
  5.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问题研究,G643
  6.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G643
  7. 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劳动权的宪法保护,D921;D922.5
  8.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G643
  9.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G643
  10.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T大学为个案,G643
  11.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G643
  1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指数研究,G643
  13.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G643.2
  14.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参与企业实践培养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G643
  15.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耦合培养研究,G643
  16.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角色认同研究-基于重庆市高校的调查,G643
  17. 湖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G647
  18. 体育类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形成途径探讨,G807.4
  19. 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调查研究-以SX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为例,G643
  20. 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XX专业为例,G643.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