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作 者: 王吴国
导 师: 王凯石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关键词: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密切关系人 犯罪形态 立法完善
分类号: D924.3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我国《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的一个重要罪名,面对新型、复杂多样的受贿案件,该罪在弥补受贿罪类型体系漏洞、严密刑事法网,从定程度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但是,自从在立法上通过本罪以后,司法上却很难适用本罪,以至于司法实践中案例寥寥无几。在法律工作者的眼中,除了对本罪诸多术语存在误读外,最重要的是很容易混淆本罪与受贿罪共犯,从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上司法工作人员很难真正把握。为了解决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在刑事认定中的困难,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对该罪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法律解释。笔者认为本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进行概述。首先,对刑法修正案第13条还没确定罪名的时候,笔者针对刑法界对其罪名归纳不同学者定义本罪的概念,然后自己提出对本罪的定义。其次,分别从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等构成要件进行全面介绍;最后,把本罪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外影响力交易罪进行对比,得出本罪需要完善的地方,等等。第二部分:对该罪名犯罪构成要件的主体、客体疑难问题进行解剖。本罪的主体的范围:首先,笔者充分利用刑法的实质解释来说明“近亲属”、“密切关系人”等概念的立法不足,尤其对实践中“密切关系人”这些难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完善建议,相比前人的观点更具有创新意义与实用价值。其次,通过对受贿罪共犯与本罪之间的对比,从而区分“关系密切的人”与“特定关系人”;最后,对离职的公职人员的离职范围、方式、时间参考权威学者的观点后,提出自己对上述问题的见解。客体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与受贿罪的客体之间的比较后,从而得出笔者对本罪客体的认识。第三部分:介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未完成的犯罪形态。一方面,对本罪未完成形态的种类用辩证法进行抽象分析以后,指出本罪不存在犯罪预备;另一方而,运用刑法总则关于未遂犯、中止犯的概念对本罪的犯罪未遂、中止进行详细的讲解。第四部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相似罪名的区别一一说明。该罪与受贿罪、斡旋受贿罪、介绍贿赂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比较,准确把握各个罪名的特征,厘清各个罪名的界限,重点对本罪与国家工作人员与近亲属共同受贿行为的相同与区别进行阐述,从而更加明确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基本特征。第五部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不足及完善之建议。首先,指出本罪的立法缺陷,即犯罪主体范围、不正当利益、国家工作人员帮助行为不确定,以及侦查管辖没有立法规定。其次,介绍本罪在司法适用的困境,即立案标准和量刑情节的不明晰,本罪缺乏配相应套措施;最后,总结六点完善本罪的立法建议:1、明确规定犯罪主体。2、改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谋取利益。3、明确国家工作人员帮助行为的处罚。4、明确侦查管辖的机关。5、明确立案标准和量刑情节。6、建立本罪相应的配套措施。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引言  11-17
  (一) 问题的提出  11
  (二) 选题意义  11-13
  (三) 研究方法  13
  (四) 研究综述  13-17
    1. 国内研究  13-15
    2. 国外研究  15-17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概述  17-25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概念  17-18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的行为特征  18-21
    1. 主体方面  18
    2. 客观方面  18-20
      (1) 影响力的涵义、类型及界定  18-19
      (2) 理解本罪客观方面中的“便利条件”和“不正当利益”  19-20
    3. 主观方面  20
    4. 客体方面  20-21
  (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海外考察  21-25
    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相关规定  21
    2. 区域性反腐败条约的相关规定  21-22
    3. 其他国家的相关立法  22-23
    4. 比较与评析  23-25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主体客体的认定  25-44
  (一) 犯罪主体的认定  25-39
    1. 近亲属的界定  25-27
    2. “其他关系密切的人”的界定  27-33
      (1) 关系密切的人”的认定  27-31
      (2) “关系密切的人”与“特定关系人”的区分  31-33
    3.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  33-35
      (1) 离职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33-34
      (2) 离职方式、离职时间的界定  34-35
    4. 特殊犯罪主体的范围  35-39
  (二) 犯罪客体的认定  39-44
    1. 受贿罪的犯罪客体  39-40
    2.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客体  40-44
三、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未完成形态  44-50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未完成形态的种类  44-46
  (二) 本罪的既未遂与受贿罪既未遂之区别  46-47
  (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未遂  47-48
  (四)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中止  48-50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相关罪名的比较  50-59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罪的比较  50-52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介绍贿赂罪的比较  52-55
  (三)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比较  55-56
  (四)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受贿罪共犯的比较  56-59
五、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不足及完善  59-71
  (一)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缺陷  59-62
    1. 犯罪主体范围界定不清晰  59
    2. 不正当利益的狭隘性  59-61
    3. 国家工作人员帮助行为处罚的不确定性  61-62
  (二)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司法适用的困境  62-63
    1. 侦查管辖的不明确性  62
    2. 立案标准和量刑情节的不明晰  62-63
    3. 配套措施的欠缺  63
  (三) 几点完善的建议与对策  63-71
    1. 明确规定犯罪主体  63-64
    2. 改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谋取利益  64-65
    3. 明确国家工作人员帮助行为的处罚  65-66
    4. 明确侦查管辖的机关  66
    5. 明确立案标准和量刑情节  66-69
    6. 完善配套措施  69-71
结语  71-73
参考文献  73-77
致谢  77-79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9

相似论文

  1. 受贿罪若干问题案例分析,D924.392
  2. 逮捕必要性条件的实证研究,D925.2
  3. 论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D925.1
  4. 醉酒驾驶犯罪化及其法律适用,D924.3
  5.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探析,D924.392
  6. 论逃税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D924.3
  7. 完善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立法问题研究,D926
  8. 当前行贿犯罪手段的新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D917
  9.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相关问题研究,D924.392
  10. 受贿罪若干问题评介,D924.392
  11.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研究,D924.392
  12.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D924.392
  13. 聚众犯罪若干基本问题研究,D924.3
  14.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浅析,D924.3
  15. 受贿罪主体问题研究,D924.392
  16. 受贿犯罪数额认定问题研究,D924.392
  17. 试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D924.392
  18. 论我国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及其法律规制,D924.392
  19. 中国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立法问题研究,D923.4
  20. 版权穷竭研究,D923.41
  21. 绑架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贪污贿赂罪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