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比较中美环境群体诉讼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

作 者: 陈昂
导 师: 黄桂琴
学 校: 石家庄经济学院
专 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关键词: 集团诉讼 代表人诉讼 比较 制度完善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环境侵权现象也日益严重。它们多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并已成为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这些环境纠纷具有涉及人数多、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极容易引发诉讼参与人数众多的群体诉讼。环境群体诉讼克服了个人单独提起诉讼难以获胜、举证艰难等缺陷,对于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具有重要意义。制度设计方面,美国与我国分别制定了集团诉讼制度和代表人诉讼制度。本文在对两种制度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弊端,提出完善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一些设想。文章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群体诉讼概述。该部分主要运用法理分析的方法,首先对环境群体诉讼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界定与分析,认为环境群体诉讼指因同一或同因的环境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权利受害者人数众多,由受害者中适格的个别或少数当事人代表一定范围的受害者起诉要求侵权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法院裁判的效力对代表人及其可以代表的被害者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制度。其次,从法理学和法经济学两个层面分析环境群体诉讼的理论基础。最后,指出群体诉讼对解决现代环境污染事件纠纷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基础,为下文的论述作了铺垫。第二部分阐述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该部分以在环境群体诉讼立法和实践方面较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构成要件、类型及程序保障制度,并对其予以评价。本文也是在汲取了美国制度设计的基础上,获取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我国的环境群体诉讼制度和现实问题有针对的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阐述我国现行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该部分从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出台背景、性质、构成要件及类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全面剖析了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第四部分对中美环境群体诉讼制度加以比较。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虽然借鉴了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合理成分,但在内容上又有创新之处。二者相同点包括均要求人数众多、均可以以集团名义起诉、判决效力均具有扩张性及均要求代表人适格。二者不同点表现在代表人产生方式、代表人权限、判决效力的扩张方式、当事人确定及法院介入诉讼的程度。本章将对其进行重点阐述。第五部分阐述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弊端及完善设想。在环境纠纷案件中,代表人诉讼的适用遭遇了诸多难题。由于其自身存在缺陷,以及司法环境不容乐观,使得该制度在实践中的适用率并不高。针对此种状况,本文分析了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运行不良的症结所在,包括诉讼代表人产生程序缺乏科学性、适用条件过于严格及代表人登记制度有待改革。并在考察和借鉴美国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对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设想与建议。建议完善如下立法原则:有利于被代表人合法权益原则、有利于发挥代表人作用原则、有利于发挥法院代表国家对多数人进行干预作用的原则。另外从具体法律制度方面提出了改革代表人产生途径、扩大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引入“申请退出”机制及制定单独的环境代表人诉讼程序规则的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14
  1.1 由一宗环境群体诉讼案件引发的思考  11-12
    1.1.1 案情简介与裁判结果  11-12
    1.1.2 由该案引发的思考  12
  1.2 论文题目的选择  12-14
第二章 环境群体诉讼概述  14-21
  2.1 概念及其特征  14-16
    2.1.1 群体诉讼的概念  14
    2.1.2 环境群体诉讼的概念  14-15
    2.1.3 环境群体诉讼的特征  15-16
  2.2 环境群体诉讼的理论基础  16-18
    2.2.1 环境群体诉讼的法理学基础  16-17
      2.2.1.1 当事人适格理论范围的扩大  16
      2.2.1.2 任意诉讼担当理论  16-17
      2.2.1.3 法律的效率价值观  17
    2.2.2 环境群体诉讼的法经济学基础  17-18
      2.2.2.1 诉讼成本最小化  17-18
      2.2.2.2 诉讼收益最大化  18
  2.3 群体诉讼对现代环境污染事件纠纷解决的重要意义  18-21
    2.3.1 理论意义  18-19
    2.3.2 实践意义  19-21
第三章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  21-28
  3.1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  21-22
  3.2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构成要件  22-23
    3.2.1 多数性  22
    3.2.2 共同性  22-23
    3.2.3 典型性  23
    3.2.4 代表的充分性  23
  3.3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类型  23-25
    3.3.1 必要集团诉讼  24
    3.3.2 “禁令型和宣告救济型集团诉讼”  24
    3.3.3 普通集团诉讼  24-25
  3.4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程序保障制度  25-26
    3.4.1 通知  25
    3.4.2 撤诉与和解  25-26
  3.5 对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评价  26-28
    3.5.1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优点  26-27
    3.5.2 美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集团诉讼制度的弊端  27-28
第四章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  28-34
  4.1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出台背景  28-29
  4.2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性质  29-30
    4.2.1 代表人诉讼与共同诉讼  29
    4.2.2 代表人诉讼与诉讼代理  29-30
  4.3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构成要件  30-31
    4.3.1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  30
    4.3.2 众多当事人之间存在共同的法律上或事实上的利益  30-31
    4.3.3 诉讼请求或抗辩的方法相同或在各个成员之间不产生矛盾  31
    4.3.4 代表人合格  31
  4.4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类型  31-34
    4.4.1 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31-32
    4.4.2 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32-34
第五章 中美环境群体诉讼制度比较  34-39
  5.1 两者的相似之处  34-35
    5.1.1 均要求人数众多  34
    5.1.2 均可以以集团名义起诉  34
    5.1.3 判决效力均具有扩张性  34-35
    5.1.4 均要求代表人适格  35
  5.2 两者的区别之处  35-39
    5.2.1 代表人产生方式不同  35-36
    5.2.2 代表人权限不同  36
    5.2.3 判决效力的扩张方式不同  36-37
    5.2.4 当事人确定方面不同  37
    5.2.5 法院介入诉讼的程度不同  37-39
第六章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制度的弊端及完善设想  39-46
  6.1 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弊端  39-41
    6.1.1 诉讼代表人产生程序缺乏科学性  39-40
    6.1.2 适用条件过于严格  40
    6.1.3 代表人诉讼登记制度有待改革  40-41
  6.2 完善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  41-42
    6.2.1 有利于被代表人的合法权益原则  41
    6.2.2 有利于发挥代表人的作用原则  41-42
    6.2.3 有利于发挥法院代表国家对多数人进行干预作用的原则  42
  6.3 完善我国环境群体诉讼制度——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具体法律制度  42-46
    6.3.1 改革代表人产生途径  42-43
    6.3.2 扩大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用范围  43-44
    6.3.3 引入“申请退出”机制  44
    6.3.4 制定单独的环境代表人诉讼程序规则  44-46
第七章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作者简介  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51

相似论文

  1. 具有变截面臂架的格构式起重机结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TH21
  2. 唐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K242
  3.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4.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5. 初中数学新旧教材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6
  6.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7. 晋江社会体育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G812.7
  8. 公共档案馆社会责任研究,G270
  9. 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S224.29
  10. 寄主种类和人工饲养对斑痣悬茧蜂的寄生选择和子代发育的影响,S476.3
  11. 基于连锁图的QTL综合分析方法研究,S562
  12.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632.1
  13.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14.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15. 高中数学新旧教材中“不等式”的对比研究,G633.6
  16. 高中专家教师、经验教师和职初教师的KCS个案研究,G635.1
  17.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18. 沪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阅读部分比较研究,G633.3
  19.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20. CISS分型与TOAST分型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及意义(附210例病例分析),R743.3
  21. 大众传媒对女性身体意象的影响,B842.3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