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研究

作 者: 陈吉学
导 师: 姚润皋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问题 新时期 社会转型
分类号: D66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7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弱势群体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的存在,导致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从而影响了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弱势群体问题的发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每一个社会阶段都存在着这一问题。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弱势群体问题的成因、性质、规模、程度、影响等都各不相同,因而其解决的路径、方式和效果也不尽相同。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阶层分化的加剧而逐步出现的。社会转型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最重要的历史背景。弱势群体问题的出现,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关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理论观点,认真分析研究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现状、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并在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研究和化解弱势群体问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思想、国外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相关理论,为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提供了借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对弱势群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与思考,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效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具有自身特点。它既不同于阶级对立社会的弱势群体问题,也有别于我国传统社会的弱势群体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具有对抗性。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框架内,通过正确的政策和长期的努力,才能使这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根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经济的冲击等,构成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某些不容乐观的文化现象,信息分化导致现代“知沟”越来越宽,社会歧视和文化排斥以及贫困文化的影响等,构成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文化原因;社会分层的固化加剧,动态上社会结构的转型变迁、静态上不合理的“二元”社会结构,以及某些具体社会机制的不够合理、完善,构成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研究特别是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当代中国包括弱势群体问题在内的一切民生问题提供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首先,需要坚持以往鉴今,有选择地继承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的相关制度、实践;坚持巧用他山之石,批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其次,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弱势群体观,端正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正确对待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问题。最后,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实情出发,秉承人权保护、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符合实际的工作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并积极付诸实施,为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最终化解,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导论  11-28
  一、选题依据  11-16
    (一) 研究背景  11-14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6
  二、弱势群体弱势群体问题  16-20
    (一) 弱势群体概念的兴起  16-17
    (二) 弱势群体的内涵与外延  17-19
    (三) 弱势群体问题  19-20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20-24
    (一) 西方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综述  20-22
    (二) 国内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综述  22-24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24-25
    (一) 研究思路  24-25
    (二) 论文框架  25
  五、研究方法  25-26
    (一) 文献综述法  25-26
    (二) 跨学科研究法  26
    (三) 定性定量分析法  26
    (四) 比较研究法  26
  六、创新及不足之处  26-28
    (一) 创新之处  26-27
    (二) 不足之处  27-28
第一章 中外思想家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理论梳理  28-52
  第一节 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思想  28-34
    一、仁爱思想  28-30
    二、人道思想  30-31
    三、民本思想  31-32
    四、大同思想  32-34
    五、义利思想  34
  第二节 国外关于弱势群体问题的相关理论  34-40
    一、哲学方面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  35
    二、政治学方面 社会正义论  35-36
    三、社会学方面 几个典型的理论  36-39
    四、福利经济学方面 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理论  39-40
    五、法学方面 人权理论  40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弱势群体问题的探索思考  40-52
    一、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41-45
    二、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45-48
    三、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48-52
第二章 弱势群体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透视  52-73
  第一节 弱势群体问题研究解决的哲学理论基础  52-59
    一、马克思之前人本主义学说对弱势群体问题的错误理解  53-54
    二、马克思对弱势群体问题的关注和哲学分析  54-58
    三、马克思人道思想为弱势群体问题解决奠定了哲学基础  58-59
  第二节 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59-67
    一、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59-63
    二、马克思之前古典经济学家在弱势群体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63-64
    三、新古典经济学家对弱势群体问题的解释及其实质  64-65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质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经济学  65-67
  第三节 弱势群体问题解决的终极价值目标 共产主义  67-73
    一、弱势群体的积增 社会不和谐、社会冲突的直接原因  68-69
    二、从和谐社会到共同富裕到中国梦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解决的目标  69-70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关爱弱势群体  70
    四、弱势群体问题解决的终极价值关怀 共产主义  70-73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现状及影响  73-95
  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现状  73-86
    一、总体情况  73-77
    二、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具体弱势化表现  77-86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影响  86-95
    一、经济层面,弱势群体问题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86-88
    二、政治层面,弱势群体问题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88-91
    三、文化层面,弱势群体问题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91-92
    四、社会层面,弱势群体问题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建设进程  92-95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原因分析  95-121
  第一节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95-103
    一、经济全球化是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国际背景  95-97
    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97-100
    三、市场经济本身对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100-103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  103-109
    一、不容乐观的文化现状  104-106
    二、信息分化导致现代“知沟”越来越宽  106
    三、社会歧视与文化排斥  106-108
    四、贫困文化的影响  108-109
  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109-121
    一、社会分层的结果  109-113
    二、社会结构的影响  113-118
    三、社会制度的缺失  118-121
第五章 国内外化解弱势群体问题的制度、实践及其启示  121-137
  第一节 以往鉴今 我国的制度和实践  121-129
    一、我国在化解弱势群体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21-124
    二、我国弱势群体问题化解的政策分析  124-128
    三、我国弱势群体问题化解的制度和实践的反思  128-129
  第二节 他山之石 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模式  129-137
    一、国外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支持的主要措施  130-134
    二、国外弱势群体支持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134-137
第六章 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研究  137-167
  第一节 树立科学的社会弱势群体观  137-143
    一、科学发展观是化解弱势群体问题的正确理论  137-139
    二、批判、纠正国内外在弱势群体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139-141
    三、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必须坚持科学的社会弱势群体观  141-143
  第二节 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指导原则  143-150
    一、化解弱势群体问题的总体思路  143-145
    二、化解弱势群体问题的指导原则  145-150
  第三节 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路径选择  150-167
    一、围绕“民有”,发展经济做大蛋糕  150-153
    二、围绕“民享”,注重公平分好蛋糕  153-158
    三、围绕“民治”,切实维护弱势群体各项民主权利  158-163
    四、努力构建弱势群体问题化解的全社会安全网  163-167
参考文献  167-170
结语  170-171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研究,D632.1
  3. 新时期加强国企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D267
  4.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5.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6.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7.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8. 社会转型期我国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研究,D625
  9.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与江南社会现代转型,G649.2
  10. 明清火器技术理论化研究,K248
  11. 资本全球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K25
  12. 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视域下我国城镇弱势群体住房问题研究,F293.3
  13. 新时期以来萧红形象的重构,I207.42
  14. 中国社会转型期传统权威与行政权力之张力问题研究,D630
  15.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D926.5
  16. 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7. 高职院校新生辅导员工作研究,G711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研究,F320
  19. 漫画谈“新”,J218.2
  20.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新时期悲剧理论,I01
  21. 论民事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D92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