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清九华山佛教研究

作 者: 卢忠帅
导 师: 何孝荣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九华山 佛教 地藏信仰 僧人 世俗化
分类号: B94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九华山与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九华山佛教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佛教既已传入九华山,僧人檀号为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师。新罗王族释地藏卓锡九华后,刻苦修行,兴建寺宇,躬身教化,九华山佛教渐盛。释地藏之后,九华山佛教于唐代获得初步发展,寺院、僧人渐多。宋元时期,九华山佛教继续发展,寺院广为修建,多座寺院获朝廷赐额,同时有一批高僧大德于山修行弘法。明清时期,中国佛教世俗化空前强化,进一步与民间信仰、民众生活相结合。菩萨信仰、烧香拜佛活动在信众中影响较大,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家喻户晓。随着佛教世俗化的加强,人们逐渐将释地藏与地藏菩萨混淆,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正式形成并得到巩固,至乾隆年间,正式跻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行列,成为信众烧香朝拜的主要圣地之一。地藏信仰不但可以减轻民众对现实苦难的畏惧,更能缓解对死后地狱煎熬的恐慌,不但关注当世,更关注死后。所以,九华山成为佛教名山的时间虽然要晚于其它三座名山,但在明清时期的发展速度却是最快的。另外,帝王僧俗对地藏道场的护持和弘传,也成为九华山佛教名山形成的重要原因。地藏信仰是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的核心内容,整个九华山佛教几乎无处不体现了地藏信仰。僧人不但宣扬地藏信仰,而且还践行地藏精神,肉身文化的形成便是体现;士人、普通百姓崇奉地藏菩萨更是不遗余力,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士人更是留下了赞美地藏菩萨的不朽作品;有关释地藏的“遗迹”、传说故事等层出不穷,虽大多伴有后人附会的、带有神话色彩的内容,但却体现了释地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影响。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除地藏信仰兴盛外,佛学、宗派也有一些发展与传承。纵观整个明清时期九华山佛学,呈阶段性发展特色。明中前期,九华山佛教处于恢复发展阶段,佛学水平较高的僧人很少,主要为禅僧。明后期至清中前期,九华山佛教达到鼎盛,高僧增多,佛学获得一定发展,不仅禅宗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了净土宗、华严宗等。清后期,受到太平天国战火重创的九华山佛教,再次处于恢复阶段,但此时期的佛学,虽比不上之前,但仍有一定发展,部分佛学水平较高的僧人来山传法,出现了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律宗并存,以禅宗为主的局面。但从总体来讲,受明清佛教大环境的影响,此时期的九华佛学,在教义、教理方面多陈陈相因,述而不作,缺乏创新性。这也说明,明清时期的九华山佛学,只是维持了表面的繁荣而已。明清时期九华山僧人数量也随着佛教的兴衰而增减。明中前期,僧人数量不多。明后期至清中前期,随着佛教达到鼎盛,僧人云集,名僧众多。清后期,佛教虽处于恢复阶段,但也不乏名僧出现。僧人们平时严格遵循《敕修百丈清规》中规定的清规戒律,但当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政府也会出面予以保护。僧人们所接受教育的方式,先后有讲经和办学两种形式,其中于九华山开坛讲经者,既有本山高僧,也有请来的外地名僧。僧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为香火、化缘、庄田和商业,虽然形式多样,有时收入也不菲,但总体说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并受到社会政治和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九华山佛教寺院主要分布在九华街、闵园、天台、后山及山下附近地区,明清时期、特别是明末至清中前期,曾大规模修建,形成一个庞大的寺院建筑群。主要大寺如化城寺、肉身宝殿等,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修建寺院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僧人、特别是住持僧人的募化,而地方大族、商人及普通百姓的功德捐助以及朝廷、地方政府的官助等,则是另一重要来源。寺院建筑多采用宫殿式、民居式和组合式的建筑样式,以民居式为主,内部装饰讲究,技艺精湛,且借物入境,注重功用性。整个寺院建筑群,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回旋曲折、布局灵活,于散乱中取和谐,于朴实中见庄严,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色和古老村落交相辉映,古朴清幽,秀雅灵妙,在代表了九华山乡土建筑优秀传统的同时,也体现了当地高度世俗化的宗教生活。明清时期的九华山佛教,虽然香火旺盛,但与全国佛教一样,佛学衰微,仅有的一点发展也是诸宗融合、三教融合。相反,世俗化却日盛,地藏道场兴旺。这也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发展特色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的繁盛,对当地甚至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佛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的影响要大于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明清九华山佛教虽然在佛学义理方面无多大成就,世俗化强,但在佛教诸宗集体衰微的情况下,不但自身跻身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行列,而且使地藏信仰沿袭不衰,并加大了在民间的影响力,丰富了佛教的内容。自此,“四大名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取向。此外,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的繁盛,还极大丰富了我国艺术宝库的内容,并促使佛教文化向民俗文化渗透,对九华山当地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5
绪论  15-28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5-16
  二、学术史回顾与检讨  16-24
  三、史料概述  24-26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26-27
  五、创新点与难点  27-28
第一章 明代之前的九华山佛教  28-55
  第一节 唐代佛教的传入及初步发展  28-50
    一、初传时间诸说  29-30
    二、初传时间考证  30-31
    三、初步发展  31-50
  第二节 宋元时期持续发展  50-55
第二章 明清时期佛教名山的形成  55-100
  第一节 佛教名山形成时间考  55-59
  第二节 地藏道场的形成与巩固  59-86
    一、地藏信仰  60-80
    二、释地藏与地藏菩萨的混淆  80-86
  第三节 帝王僧俗对地藏道场的护持和弘传  86-100
    一、帝王护持  86-95
    二、名僧及士人的弘传  95-100
第三章 地藏信仰  100-120
  第一节 僧人宣扬地藏信仰,践行地藏精神  100-114
    一、宣扬地藏信仰  100-104
    二、践行地藏精神  104-114
  第二节 信众朝拜地藏菩萨  114-117
    一、士人  114-115
    二、普通百姓  115-117
  第三节 “遗迹”与传说故事  117-120
第四章 佛学  120-130
  第一节 佛学发展  120-124
  第二节 宗派  124-130
第五章 僧人  130-152
  第一节 僧人群体  130-139
  第二节 管理与保护  139-142
    一、管理  139-141
    二、保护  141-142
  第三节 僧伽教育  142-144
    一、讲经传戒  142-144
    二、办学  144
  第四节 生活来源  144-152
    一、香火  145-146
    二、化缘  146-147
    三、庄田  147-148
    四、商业  148-152
第六章 寺院建筑  152-216
  第一节 修建  152-195
    一、明中前期以恢复为主  152-155
    二、明后期至清中前期大规模修建  155-162
    三、清后期再次以恢复为主  162-195
  第二节 修建寺院的经济来源  195-198
    一、僧人募化  196-197
    二、官民捐助  197-198
    三、官助  198
  第三节 主要寺院简介  198-211
  第四节 建筑特色  211-216
    一、依山就势,布局灵活  211-212
    二、类型多样,造型独特  212-213
    三、装饰精美,艺术性强  213-214
    四、借物入境,突出功用  214-216
第七章 特点与影响  216-248
  第一节 特点  216-224
    一、香火旺盛  216-217
    二、儒释道三教融合  217-224
  第二节 影响  224-248
    一、对政治的影响  224-227
    二、对经济的影响  227-231
    三、对文化的影响  231-248
余论  248-250
参考文献  250-262
致谢  262-264
个人简历  264

相似论文

  1. 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C955
  2. 福建佛学院女众部的办学之路,B947
  3. 13-16世纪西欧圣母图像世俗化之初探,K5
  4.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5. 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B948
  6. 迪庆藏族地区的丧葬礼仪和灵魂崇拜研究,K892.22
  7. 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研究,B948
  8. 莲花生大师生平业绩研究,B948
  9. 藏传佛教手印的符号阐释,B948
  10. 青海省河南县蒙古族藏传佛教信仰现状研究,B948
  11. 藏传佛教宁玛派净土信仰研究,B948
  12. 佛教平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B948
  13. 千山寺庙音乐中的佛教音乐研究,J608
  14. 寻找我的符号,我的母题,J204
  15. 清代留驻京师的藏传佛教僧人,K249
  16. 太虚“人生佛教”思想的伦理审视,B948
  17. 浅析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H136
  18. 不共的音乐之美,J608
  19. 清代江南寺田初探,K249
  20. 河北易县开元寺研究,TU-092
  21. 九华山多花黄精皂甙和多糖的分离与纯化,S567.23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佛教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