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以感通理论为中心

作 者: 陈龙
导 师: 肖湛
学 校: 厦门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唐君毅 感通理论 新儒家美学 主体间性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会通中西哲学的最富成就者,推动了儒学的创造性转化,被誉为“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以感通理论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不仅是他在思想史上最大的理论贡献,并且蕴含了契合当前时代特征的理论资源,拥有了愈发重要的价值。对此的研究将有利于开掘出新的理论向度,突出美学在儒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儒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本文试图将唐君毅哲学思想之各部分进行“贯通关联”,同时,注重“超越的反省”,从中西哲学比较的维度出发,对唐君毅美学思想进行详细阐释,以期更为深刻地揭示唐君毅的美学思想。全文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从危机感、使命感、学术变革观三个方面,介绍唐君毅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第二章梳理唐君毅的哲学目标、哲学方法与论述方式,理解唐君毅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第三章论述感通理论,先介绍其形而上学基础,后从中西互释角度阐释感通理论的内涵,同时对感通的情感维度进行研究。第四章从中西美学比较维度,于感通理论的基础上,论述唐君毅的美学思想,突出其在重建中国美学方面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综述唐君毅的感通理论与美学思想,同时,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下,反思唐君毅美学思想,突出其“主体间性”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启发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3
引言  13-17
  研究综述  14-16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6-17
第一章 新儒家之兴起与唐君毅思想之形成  17-28
  第一节 研究方法之反思  17-19
  第二节 时代的危机感  19-22
    一 外部刺激  19
    二 内部危机  19-22
      1 清学之弊  19-20
      2 激进主义  20-21
      3 身世穷途与花果飘零  21-22
  第三节 救世的使命感  22-24
    一 “士志于道”  22-23
    二 学术救世  23-24
  第四节 学术变革观  24-28
    一 创新是儒家的精神本质  24-25
    二 新儒家的学术变革观  25-26
    三 思想转型的比较研究  26-28
第二章 唐君毅的哲学方法论  28-38
  第一节 哲学目标——“反本开新”  28-29
  第二节 哲学方法——“超越的反省”与“贯通关联”  29-33
    一 超越的反省  29-31
    二 “贯通关联”  31-33
  第三节 “即哲学史以论哲学”  33-38
    一 思想渊源  33-34
    二 基本内涵  34-36
    三 “即哲学史以论哲学”的意义  36-38
第三章 感通理论  38-70
  第一节 知人论世——感通理论之缘起  38-39
  第二节 形而上学之基础  39-43
    一 理论渊源  39-42
      1 柏格森与生命哲学  39-40
      2 熊十力与“体用不二”  40-41
      3 黑格尔与精神现象学  41-42
    二 “天人合德”  42-43
  第三节 生命心灵之感通  43-55
    一 感通理论体系——心通九境  43-47
      1 体系构成  43-44
      2 感通理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比较  44-47
    二 “感通”之内涵  47-51
    三 三教之别——感通、博爱与慈悲  51-55
  第四节 情感的再发现  55-70
    一 感通的情感维度  55-67
      1 中西哲学的情感理论  55-57
      2 感通之“情”  57-61
      3 比较研究:唐君毅与舍勒  61-67
    二 “感通”与“同情”之辨  67-70
第四章 唐君毅的美学思想  70-99
  第一节 唐君毅的美学情调  70-71
  第二节 美学思想之直接渊源  71-75
    一 方东美、宗白华:生命情调与美感  71-74
      1 方东美与“广大和谐”  71-72
      2 宗白华与客观唯心论  72-74
    二 黑格尔——艺术与绝对真理  74-75
  第三节 价值内在论  75-76
  第四节 美学核心:“依于仁,游于艺”  76-88
    一 “依于仁”——感通作为美学之基础  76-79
    二 “游于艺”  79-88
      1 “藏修息游”  79-82
      2 艺术与感通  82-88
        (1) “依于仁”与“游于艺”的辩证关系  82-83
        (2) 中西美学之会通  83-84
        (3) 艺术的感通作用  84-88
  第五节 求美与求真之关系  88-92
    一 求美与求真之差异性  89-90
    二 求美对求真之补足性  90-92
  第六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  92-94
  第七节 美学的“开新之道”  94-99
结语——兼论唐君毅感通理论的主体间性思想  99-116
参考文献  116-122
致谢  122-123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B82-09
  3. 论交往的实践本性和主体性特征,B089.1
  4. 马克思实践生存论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研究,B023
  5. 论马克思哲学主体间性理论的建构及其当代意义,B27
  6. 唐君毅生死观研究,B26
  7. 亦现实亦超越,B26
  8. 高中生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问题研究,G633.3
  9. 中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策略研究,G633.3
  10. 赛博空间中的主体性研究,G206
  11.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儿童文学汉译研究,I046
  12. 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与误读研究,G633.33
  13. 道德自我与心灵九境—唐君毅人生哲学研究,B821
  14. 道德自我与中国哲学史建构,B26
  15. 试论科学客观性的层次及其限度,N02
  16. 游走于文本与世界的小王子,I565
  17. 唐君毅对张载思想的现代诠释,B261
  18. 批判与重构——论对话理论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G623.2
  19. 唐君毅论儒学宗教性,B26
  20. 唐君毅先秦儒道道论研究,B26
  21. 从翻译的主体间性看译者的主体性,H315.9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