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本原之思:身份认同与犹太文化—德里达解构论管窥

作 者: 何玉国
导 师: 沈立岩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本原 身份认同 犹太 德里达 解构主义
分类号: B565.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的基本问题是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独特问题与方法,即“本原之思”思什么?“本原之思”如何思?这两个问题的索解,又可以细化为如下四个问题:德里达为什么思该问题?前人如何思该问题?德里达如何思该问题?德里达为什么如此思该问题?参照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本文认为,本原的初义是“原本”,而“原本”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最早就是“本质”,从此以后又衍生出“本体”、“本源”、“开端”、“起源”等内涵和说法(第一章第二节),但其“本质”含义依然被保留在历代思想者或文论学家的议题之中。而作为本论题研究对象的德里达更是直接将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定义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德里达的理解中就是形而上学或者说形而上学的替身:二元对立。这是德里达解构一切事物的开始。那么,德里达为什么要思考该问题呢?以往的研究倾向于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尤其是法国社会现实、历史语境、思想潮流中去为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寻找一个“背景”,这些无疑都很重要,但是本文认为还存在着一个同样重要而且可能的路径,那就是从德里达的自我认同或身份认同中去理解解构理论的产生的深层动机,可以说身份认同(危机)是德里达解构理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当然“身份认同”观念或认同焦虑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许多思想者或理论家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本文从德里达童年经历、生活遭际和犹太身份等方面进行了文本阐释和疏证研究,认为身份认同与“本原之思”之间存在着相似或相通的方面。至于如何思考本原问题,本文又将其分解为两个小问题,第一:前人如何思考该问题?第二:德里达如何思考该问题?本文首先从作为德里达思想资源之一的海德格尔身上进行了探源和梳理。论文围绕海德格尔前期.“本原之思”和后期“本原之思”的“路径”进行了回溯式研究,认为海德格尔的“语(字)源主义”和“返回路径”对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德里达后来在阐释自我思想的时候反复强调海德格尔在其思想中的酵母作用的原因所在。那么,德里达又是如何思考该问题的呢?本文从“本原”(反题)和“本原”(正题)两个方面,也即前者主要围绕胡塞尔现象、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和福柯的疯癫书写展开,认为在以上所述理论家的思想中,二元对立只是表象,差异才是实质。对于后者,本文认为德里达主要是围绕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和卢梭的补充思想展开的,在这其中,德里达创造性地提出了“延异”、“补充”、“播撒”、“增补”等家族相似性概念,这是德里达解构理论中最具有创新性价值的内容。在学界集中关注的“德里达解构理论性质判定”这一问题上,本文采取了还原解构的视角,将解构“本原”和本原解构相互照应,认为延异是解构的基本义,延异可以本理解为“拖延的本原”或“本原的拖延”,虽然“基本义”和德里达之前极力反对和批判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相左,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了实现认识实践,我们都不免落于某种认知模式或范式的境地——盲视与洞见并存。本文通过对德里达大量著作的梳理,回归到德里达科技伦理思想的维度上,认为德里达解构“意义”的目的是取消中心价值和终极意义,但这一点上,本人认为这种“中心价值”和“终极意义”并不是针对信仰层面和人类普世价值层面而言的,而是对于人类现实社会中某些“盲视”下“洞见”的揭露和“洞见”中“盲视”的解构。由此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从犹太文化视角,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德里达犹太文化的身份表层,而是深入德里达“延异一他者思维”、“言物关系”以及“界限哲学”等三个方面,考察了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原本”,认为德里达解构理论是犹太文化孕育的产物,德里达解构理论其实质是用犹太文化资源来解读或“解一结构”希腊文化的一次尝试。本文结论是,德里达解构理论的问题意识是对“本原问题”的思考,而对该问题思考的原初动力在于德里达内心深处的“身份认同”,这也是他一生为什么对“一致性”问题感到怀疑的内在原因,而德里达对“本原问题”的思考和解构,很大程度上是犹太文化资源的“希腊语境”借用。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绪论  12-37
  第一节 解题  12-13
  第二节 相关概念说明与联系  13-20
    1.2.1 问题的提出:“本原之思”思什么?  13-14
    1.2.2 解构主义之前的“本原之思”:本源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  14-18
    1.2.3 德里达解构论的“本原之思”  18-20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  20-32
    1.3.1 选题价值及其意义  20-21
    1.3.2 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现状  21-32
  第四节 研究目标、思路、方法及拟突破点  32-37
    1.4.1 研究重点  32-34
    1.4.2 研究理路  34-35
    1.4.3 研究方法  35-37
第二章 本原问题意识下的身份认同观念与解构理论  37-53
  第一节 德里达的一生“身份认同”(危机)与“本原”  38-42
  第二节 身份认同与解构理论产生  42-53
    2.2.1 童年时期对“犹太出身”的“置疑”  42-45
    2.2.2 青(少)年时期对“法语”的“两难”  45-48
    2.2.3 成年对“权威(主流)”的“歧路”  48-53
第三章 本原之思的路径和德里达的方法论借鉴  53-89
  第一节 海德格尔前期的“本原之思”  53-65
    3.1.1 作为“本原”的“存在”如何问  54-56
    3.1.2 作为“本原”的“存在/此在”在哪里  56-65
  第二节 海德格尔后期的“本原之思”  65-75
    3.2.1 海德格尔后期“本原之思”:“存在”词源学  67-70
    3.2.2 海德格尔后期“本原之思”:真理与“无蔽”  70-75
  第三节 人类能否“返回本原”?  75-89
    3.3.1 “语源主义”作为“本原之思”的“路径依赖”  75-79
    3.3.2 “返回步伐”作为“本原之思”的“神秘导向”和“乡愁”  79-83
    3.3.3 “返回本原”:“基础主义”和“历史-理性-建构主义”的路径借鉴  83-89
第四章 解构视野下的“本原”(反题)  89-115
  第一节 胡塞尔的“自我”与德里达的“重复”批评  90-98
    4.1.1 胡塞尔的“严格科学”意识和“现象学”宗旨  91-93
    4.1.2 德里达对胡塞尔“自我与声音”的批判  93-98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与德里达的“非中心”批评  98-106
    4.2.1 “中心”在哪里?  99-101
    4.2.2 “中心”在“游戏”中指向“差异”  101-106
  第三节 福柯的“疯癫”书写与德里达的“本原”批评  106-115
    4.3.1 笛卡尔的“疯癫”描述和福柯的“疯癫”书写  106-109
    4.3.2 福柯“考古学”的“本原主义”错误  109-115
第五章 解构视野下的“本原”(正题)  115-139
  第一节 索绪尔的“差异”与德里达的“differance”  115-125
    5.1.1 索绪尔的“声音中心主义”和“文字学”的地位  119-121
    5.1.2 索绪尔的“差异”和德里达的“differance”  121-125
  第二节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与德里达的“解构”旨归  125-131
    5.2.1 列维纳斯的“暴力哲学”论和“他者”  126-128
    5.2.2 列维纳斯的“绝对他者”和德里达的“差异”  128-131
  第三节 卢梭的“补充”与德里达的“延异”实质  131-139
    5.3.1 卢梭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  132
    5.3.2 卢梭对文字的态度及其悖论  132-135
    5.3.3 德里达的“充替”与“痕迹”和“延异”  135-139
第六章 解构“本原”与本原解构  139-181
  第一节 解构“本原”:延异作为解构要义  141-155
    6.1.1 延异本义  141-142
    6.1.2 解构主义:一个词语的战争  142-149
    6.1.3 解构“本原”影响了谁?  149-155
  第二节 解构“意义”:取消中心价值和终极意义  155-164
    6.2.1 技术、克隆技术及其解构立场  155-160
    6.2.2 “科学万能论”批判与解构之开放性  160-164
  第三节 “本原”解构:犹太性与他者伦理  164-181
    6.3.1 “言与物”:解构之根和犹太之本  166-169
    6.3.2 “延异-他者思维”:解构之本和犹太之表  169-176
    6.3.3 “界限理论”:解构之表和犹太之综  176-181
结语:本原之思与文学理论问题  181-191
参考文献  191-200
致谢  200-202
个人简历  202-203

相似论文

  1. “言语”与“文字”,H0
  2. 二战期间中国犹太人、美国犹太人与日本人的关系,K152
  3. 《雨王亨德森》的犹太性研究,I712.074
  4. 叶广芩小说中的文化情结研究,I207.42
  5. 论德里达的隐喻观,H05
  6. 边缘境遇下的女性书写,I313.06
  7. 马丁·布伯锡安主义研究,D09
  8. 1492年西班牙驱逐犹太人述析,K551
  9.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傲慢与偏见》译本中异化与归化的对比分析,I046
  10. 论麦卡勒斯四部小说中传统南方名门幻想的颠覆与真实南方的重构,I712.074
  11.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H059
  12. 阿哈德·哈姆文化锡安主义研究,D091
  13. 多进制LDPC码构造方法的研究,TN911.22
  14. 论魏兹曼对以色列建国的贡献,D815.4
  15.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目的因的解构初探,B516.54
  16. 新媒体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研究,D412
  17. 仪式观视阈下的世界杯传播,G843
  18.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C912.82
  19. GF(q)上新型自缩序列模型及研究,O211.6
  20. GF(3)上多位自收缩序列的模型与研究,O157.4
  21. 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I207.4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欧洲各国哲学 > 法国哲学 > 二十世纪哲学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