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研究

作 者: 席岳婷
导 师: 赵荣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关键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文化旅游 共享 解读 场所精神
分类号: F592.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大遗址保护领域日趋成熟的一种遗址保护和利用模式,它践行了“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促进保护”的理念,促进了大遗址这一珍贵资源在当代的“传承”与“共享”。考古遗址公园的设立对于保护文化遗产资源、恢复遗址类历史文化景观、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惠及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加之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各国、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文化旅游被认为能够为公众提供更丰富、更独特的体验和服务,也必将成为完善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游憩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护的新生事物,设立至今仅三年时间,对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谁做、做什么、怎么做”这些根本问题一直都是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前沿。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重点关注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12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讨其如何运用文化旅游策略更好的实现大遗址的保护、科研、教育、游憩等目标,实现和达到“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的和谐境界,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遗产“传承”和“共享”,并从理论层面回答“为谁做、做什么、怎么做”的根本问题。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场所精神、休闲游憩、体验经济、生态共轭等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发展的实地调研,借助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量化技术手段,综合研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传承和共享”过程中的文化旅游路径与策略。论文预期成果是,明确提出在确保考古遗址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解读系统和负责任的推广计划,并通过量化模型构建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满意度测评及回馈的保障机制,有效提升考古遗址公园游憩功能的策略,结论在于从文化遗产管理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双重视角,阐述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及可持续的方式,对珍贵脆弱的大遗址运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进行保护和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高品质的体验经历,是实现考古遗址公园“共享”目标的有效路径,真正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论文按照背景分析---理论基础---对策模式---实证检验的逻辑思路,构建全文的框架。同时以陕西的3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样本,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陕西这3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文化旅游路径提升各项功能的措施与手段。以此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文化遗产价值“共享”的积极探索和有益补充。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8
第一章 绪论  18-41
  1.1 研究背景、对象与目的  18-26
    1.1.1 问题的提出  18-21
    1.1.2 研究背景  21-23
    1.1.3 研究的前提  23-24
    1.1.4 研究对象  24-25
    1.1.5 研究目的  25-26
  1.2 概念界定  26-34
    1.2.1 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形成  26-27
    1.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演进  27-29
    1.2.3.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概念界定  29-32
    1.2.4 与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相似概念辨析  32-34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4-39
    1.3.1 研究内容  34-36
    1.3.2 研究过程  36-37
    1.3.3 研究方法  37-38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8-39
  1.4 研究的预期结果和意义  39-41
    1.4.1 预期结果  39
    1.4.2 研究意义  39-41
第二章 研究述评与理论基础  41-73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41-57
    2.1.1 国外关于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综述  41-45
    2.1.2 国外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综述  45-51
    2.1.3 国内关于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综述  51-56
    2.1.4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综述  56-57
    2.1.5 总结与探讨  57
  2.2 考古遗址公园综合功能述评  57-68
    2.2.1 从“国家公园”制度说起  57-60
    2.2.2 国外经验对于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的启示  60-62
    2.2.3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功能定位  62-64
    2.2.4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相似功能空间分析比较  64-68
  2.3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系统要素与基本属性  68-69
    2.3.1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系统要素组成  68
    2.3.2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基本属性与特征表现  68-69
  2.4 理论基础  69-73
    2.4.1 原真性理论  69-70
    2.4.2 游憩理论  70
    2.4.3 场所精神理论  70
    2.4.4 共轭生态理论  70-71
    2.4.5 体验理论  71-73
第三章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评析  73-87
  3.1 考古遗址公园设立后的运行综述  73-80
    3.1.1 管理现状  73-75
    3.1.2 投入状况  75-80
  3.2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发展概述  80-83
    3.2.1 文化旅游依托的大遗址均为可展示的优质资源  80-81
    3.2.2 依托遗迹遗址的系列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  81-82
    3.2.3 文化旅游对于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开始显现  82-83
  3.3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与矛盾  83-85
    3.3.1 空间规划方面  83-84
    3.3.2 产品创新方面  84
    3.3.3 解读服务方面  84-85
    3.3.4 评估反馈方面  85
  3.4 深层次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85-87
    3.4.1 定位产生的心理偏差  85
    3.4.2 管理权属的意识偏差  85-86
    3.4.3 产品创新手段的难度较大  86
    3.4.4 诠释的不足抬升了欣赏的门槛  86
    3.4.5 考古遗址公园与周边环境缺乏衔接  86
    3.4.6 考古遗址公园涉及的各条例之间的制衡力度小  86-87
第四章 优化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基本对策  87-119
  4.1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提升的思路  87-88
    4.1.1 理念更新:以普通大众为本  87
    4.1.2 价值升华:凸显遗址场所精神  87
    4.1.3 文化共享:保护和游憩系统的耦合  87-88
    4.1.4 解读创新:多元化的教育功能拓展  88
    4.1.5 创意提升:文化产业反哺遗址保护  88
  4.2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场所精神塑造  88-94
    4.2.1 场所精神在考古遗址公园塑造的意义  88-90
    4.2.2 考古遗址公园场所要素的构成  90-91
    4.2.3 考古遗址公园场所空间的文化解析  91-92
    4.2.4 考古遗址公园场所精神塑造的策略  92-94
  4.3 考古遗址公园的游憩功能提升分析  94-104
    4.3.1 游憩功能对于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提升的意义  95-96
    4.3.2 考古遗址公园的游憩空间内涵  96-98
    4.3.3 塑造富有文化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游憩系统  98-102
    4.3.4 考古遗址公园的游憩系统规划与质量评价  102-104
  4.4 考古遗址公园多元化教育功能拓展  104-109
    4.4.1 公众考古教育是考古遗址公园实现科普教育功能的核心方式  104-105
    4.4.2 渗透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游憩教育  105-106
    4.4.3 它山之石---美国与英国的多元化教育  106-107
    4.4.4 兑现考古遗址公园文化价值的教育拓展措施  107-109
  4.5 创意元素活化遗产资源并反哺考古遗址公园遗址保护  109-112
    4.5.1 创意是阐释考古遗址公园文化魅力的当代因素  109-110
    4.5.2 用过程管理构架考古遗址公园创意产业阶段体系  110
    4.5.3 考古遗址公园创意产业策略  110-112
  4.6 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满意度量化分析  112-119
    4.6.1 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满意度决定文化旅游功能提升尺度  112
    4.6.2 国内外关于公众满意度的研究概述  112-113
    4.6.3 公众满意度量化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  113-114
    4.6.4 公众满意度量化指标选取与问卷设计  114-119
第五章 构建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解读系统  119-151
  5.1 解读是实现大遗址资源共享的重要牵引  119-121
    5.1.1 “解读”与诠释、展示的内涵高度契合  121
    5.1.2 从国际公约看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解读系统”的意义  121
  5.2 考古遗址公园解读系统的构建分析  121-128
    5.2.1 有的研究与理论综述  121-123
    5.2.2 解读系统的概念内涵与组成要素  123-127
    5.2.3 解读系统构建的“CREATES”及弹性原则  127-128
  5.3 解读系统的主体---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方的解说供给  128-140
    5.3.1 解说的空间架构  128-130
    5.3.2 解说的供给资源  130-132
    5.3.3 考古遗址公园的静态解说媒介  132-136
    5.3.4 考古遗址公园的动态解说媒介  136-140
  5.4 解读系统的客体----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方的阅读导赏  140-148
    5.4.1 阅读导赏的涵义  140-141
    5.4.2 阅读导赏的公众分类  141
    5.4.3 阅读导赏的效果分层  141-145
    5.4.4 阅读导赏的细节元素挖掘  145-148
  5.5 未来考古遗址公园解读系统的研究趋势  148-149
  5.6 《旅游法》实施对于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解读系统新启示  149-151
第六章 扩展和完善考古遗址公园的共享平台  151-167
  6.1 负责任的考古遗址公园推广计划  151-157
    6.1.1 作为管理工具的推广计划  151-152
    6.1.2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推广计划独有特征分析  152-153
    6.1.3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推广计划组合及意义  153-154
    6.1.4 树立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推广形象  154-157
  6.2 植入考古遗址公园智慧旅游的推广与服务体系  157-162
    6.2.1 大数据时代与智慧旅游  157-158
    6.2.2 智慧旅游对于考古遗址公园的意义  158-159
    6.2.3 考古遗址公园智慧旅游的推广与服务体系  159-161
    6.2.4 考古遗址公园智慧旅游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161-162
  6.3 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旅游规划匹配  162-163
    6.3.1 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看规划的重要性  162-163
    6.3.2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规划应与其他规划匹配  163
  6.4 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旅游风险管理  163-166
    6.4.1 风险管理对于考古遗址公园的意义  163-164
    6.4.2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风险管理过程  164
    6.4.3 应对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危机管理的机制  164-166
  6.5 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其他保障要素  166-167
第七章 陕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现状、问题与对策  167-213
  7.1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67-184
    7.1.1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演变历程  167-168
    7.1.2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概述  168-173
    7.1.3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满意度量化分析  173-182
    7.1.4 提升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建议  182-184
  7.2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84-198
    7.2.1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演变历程  184-185
    7.2.2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概述  185-188
    7.2.3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满意度量化分析  188-194
    7.2.4 提升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建议  194-198
  7.3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198-210
    7.3.1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概述  198-200
    7.3.2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200-201
    7.3.3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满意度量化分析  201-209
    7.3.4 提升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旅游的建议  209-210
  7.4 基于实证分析后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  210-213
    7.4.1 存在问题  210-212
    7.4.2 对策探讨  212-213
结论  213-218
参考文献  218-238
附录  238-247
  附录1  238-241
  附录2  241-244
  附录3  244-24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47-248
致谢  248-249
作者简介  249

相似论文

  1. 旧工业建筑场所重塑研究,TU984.114
  2.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3. 基于WADO的医学影像远程访问与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4. 钱理群文本解读特点初探,G633.3
  5. 面向公众的教育视频共建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践研究,G434
  6. 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G637
  7. 虚拟学习社区中影响学习者知识共享的因素探究,G434
  8. 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G258.6
  9. 公安110指挥决策业务系统,TP311.13
  10.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策略研究,D630
  11. 西安市莲湖区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探索,G522.3
  12. “网络推手”的传播学解读,G206
  13.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研究,G206
  14. 辉瑞制药财务共享服务运营策略研究,F406.72
  15. 同步数字传输网络跨环保护研究分析,TN919.34
  16. 体现晋商文化的山西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研究,F592.7
  17. 冯氏贺岁片:当代大众文化的修辞建构与解读,J905
  18. 田园·风土·耕读,TU984.14
  19. 钱锺书与基督教文化,I206.7
  20. 阅读课堂中主问题研究,G633.3
  2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D64

中图分类: > 经济 > 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事业 > 地方旅游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