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灾荒、制度、民生—清代山西灾荒与地方社会经济研究

作 者: 王璋
导 师: 许檀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清朝 山西 灾荒 制度 民生
分类号: D63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华北大平原的西侧,山地和丘陵面积约占全省的80%以上,平原面积不足20%,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耕地品质低下,致使很多农民终岁辛勤劳作,也收获歉薄。据学者研究,清朝山西旱地亩产高的可达到1石多,普遍为8——9斗、5——6斗,晋北高寒地和其它山区,多数3——4斗,也有1——2斗。总体而言,农业生产条件不如直隶、河南,产量亦较偏低。同时,受制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与政治因素,清代山西交通不便,因此,外地粮食无法畅通流通,山西粮价颇高。可以说,清代山西民众生活在非常不利的环境中。正因此,自然灾害给予山西很大的危害。据统计,清朝山西共出现三个灾害高峰期,分别在康熙朝、乾隆朝与光绪朝,频繁出现的各类自然灾害在对农业生产、商业贸易与手工业带来巨大危害的同时,对人口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首先,造成了大量劳动力的缺失;其次,灾荒使人口品质趋于劣化,表现在身体素质与道德品质两方面;最后,灾荒致使女性成为被买卖的主要对象,虽然“男尊女卑”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但女性本身具有的劳动价值才是其成为被买卖重点的根本所在。灾荒不仅对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更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因此历朝历代统治者对荒政无不重视,清朝亦不例外。荒政内容主要分为灾前、灾中、灾后三类:灾前包括备荒、劝民节约与查家业民口三项。备荒主要指常平仓、社仓、义仓的三仓建设,还有一时一地出现的恤儒仓与河南漕仓,政府在劝民节约事项上,一方面广发告示,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禁烧锅、禁赌博的措施落实“节约”之实;为避免办赈审户中出现冒滥、遗漏,规定在编查保甲时,按上中下三等注明各户家业情况,灾荒来临时,合之烟户册,则可避免上述弊端;灾中分为报灾、勘灾和放赈两等项。官府对于报灾、勘灾、放赈等有着详细明确的制度规定,在赈济过程中,官员也基本能按照规定办理赈务。但由于灾区实际情况的不同,因此,不拘泥于成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贯穿赈务始终。同时,由于仓粮储备不足,会对赈务不利,因此购买粮食,保证粮食供应也就成为一项重点工作。清朝山西地方政府通过选派商人购买、发放粮食的方法,保证赈务的顺利开展。采用这种方法,一面避免了因商人的逐利性而带来的灾区粮价无法迅速回落;另一方面,商人落实购买、运输、发放等全部事项,官府只负责出粮价与监督商人,极大地节约了行政成本;灾后主要包含减负、扶持与复垦。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考虑的已颇为周到,但农民视田地为陷阱的现象不断出现,其原因主要在于,田赋是国家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一切制度都是围绕田赋制度建立,其中也包括荒政制度,所以政府首要考虑的是保证田赋收入。这使得荒政制度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体现在灾后田赋蠲免额度有限、官员放弃申请减免田赋努力、里甲赔纳制度三方面。它们严重削弱了官方救灾的效果。正是由于荒政制度的缺陷,清代山西民众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以求规避灾荒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灾前——多元职业选择,不仅进行农业生产,也积极的经商、从事手工业。而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经济作物,以求获得最大经济效益;通过商业流通,获得土地、牲畜、生产工具以保证生产的顺利开展;民间积极开展植树造林与森林保护,起到保持水土、减少灾害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河水、泉水、洪水、井灌的利用,保障农业生产;灾中,富民通过平粜、工赈等手段帮助贫民抵御灾荒;灾后,富民通过贷给籽种、帮民代完田赋等措施助灾民发展生产。伴随着时代变化,一种新型民间救灾方式——义赈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在组织、募捐等方面更为可为有效、透明,极大地弥补了官方的财力不足,但究其本质而言,与政府一贯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救灾体系中的思路是一致的。虽然官方与民间采取多重方式避灾、救灾,但民众并未能从灾难中完全脱离,因此向神灵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各地也出现了大量祠庙。此类敬天听天的行为,并非被动的听之由之,其中包含有强调人事作为与道德修养的双重因素。

全文目录


摘要  5-9
Abstract  9-22
图目录  22-23
表目录  23-25
绪论  25-54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25-32
  二、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32-44
  三、 本文所用资料说明  44-48
  四、 文章框架结构  48-52
  五、 创新与不足  52-54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概况  54-86
  第一节 清代山西地区的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  54-70
    一、 清代山西行政区划  54-58
    二、 清代山西自然地理环境  58-70
  第二节 清代山西社会生产概况  70-86
第二章 灾荒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86-124
  第一节 对经济的破坏  86-98
    一、 清代山西灾害概况  86-87
    二、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87-96
    三、 对商业贸易与手工业的影响  96-98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人口的影响  98-124
    一、 劳动力的大量缺失  98-103
    二、 对人口品质的影响  103-105
    三、 对女性的影响  105-124
第三章 官方对于灾荒的应对  124-216
  第一节 灾前  125-181
    一、 备荒  125-171
    二、 劝民节约  171-180
    三、 “查家业民口为赈荒之用”  180-181
  第二节 灾中  181-200
    一、 报灾与勘灾  181-188
    二、 放赈  188-200
  第三节 灾后  200-203
  第四节 灾荒与“田地陷阱”  203-216
第四章 民间应对灾荒的措施  216-330
  第一节 多元的职业选择  217-252
    一、 农业生产  217-235
    二、 商人  235-237
    三、 手工业  237-252
  第二节 商业流通与灾荒  252-275
    一、 土地  253-256
    二、 牲畜  256-275
  第三节 植树造林与森林保护  275-290
    一、 清代林业思想  277-283
    二、 文献所见护林机制  283-287
    三、 对于护林碑的一点思考  287-290
  第四节 清代山西的水利  290-308
    一、 河水  293-295
    二、 泉水  295-298
    三、 洪水  298-306
    四、 井灌  306-308
  第五节 民间灾中应灾措施  308-330
    一、 多样应灾方式  308-325
    二、 民间灾时食物  325-330
第五章 官赈与义赈——以光绪十八年晋北灾荒为中心的考察  330-361
  第一节 灾情  330-334
  第二节 官赈  334-338
  第三节 义赈  338-344
  第四节 对于义赈的思考  344-361
第六章 灾害与山西的禳弭信仰  361-381
  第一节 清朝对于“天命观”的继承  362-366
  第二节 官方祭祀  366-370
  第三节 民间祭祀  370-381
    一、 山川崇拜  370-377
    二、 人物崇拜  377-381
结语 制度与灾荒  381-384
参考文献  384-415
致谢  415-417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17-418

相似论文

  1. 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研究,D771.2
  2.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3.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4. 2005-2009年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发表科研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G807.4
  5.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6. 山西省人口中长期发展变化趋势预测,O212.1
  7.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8. 南京市浦口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讨,F326.2
  9. 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研究,R197.1
  10.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11.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2. 英美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R199
  13. 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制度分析,B038
  14.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5. 我国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政府失灵问题研究,D630
  16.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D630.3
  17. 中国政府惠农政策实证研究,D422.6
  18.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19. 台湾地区大学系所评鉴制度研究,G647
  20.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制度研究(1977-2007),G657
  21.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叙事研究,G22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政工作 > 救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