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词汇语法特征研究

作 者: 方秀才
导 师: 邹申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基于语料库 中国英语学习者 动词“非限定小句” 词汇语法 中介语对比分析 CIA多因素解释模型
分类号: H319.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学界主要基于学习者语料库借助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丰富的与英语教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但是,现有文献未能很好梳理这些方法的理论渊源;对于学习者的英语特征多止于总结罗列或浅显分析,未能综合考虑特征背后的多维原因;在研究内容上多集中于个别具体词汇或者短语的探讨,缺乏对某一类语法现象的形式、语法属性、语义和语用的综合探究;对于研究的实际应用探讨不够深入。本文基于语料库总结和解释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无差异?呈现什么特征?第二、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该类小句的使用上有无差异?呈现什么特征?第三、中国英语学习者该类小句的使用特征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依据朗文语法(Biber et al.,1999),将动词“非限定小句”分为“ing小句”、“ed小句”和“不定式小句”以便研究。研究首先梳理文献论证了词汇和语法的整体性,包括对Firth(1957)的语境论(the Theory of Context of Situation)、Sinclair(2000)的词汇语法理论(LexicalGrammar)、Hunston和Francis(2000)的型式语法(Pattern Grammar)、Hoey(2005)的词汇触发理论(Lexical Priming)和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的相关理论的综述和评析。后续研究在词汇语法整体观的理论之下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研究在方法上采用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CIA)(Granger,1996;2002),通过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并参照法德国家的英语学习者和对比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总结中国英语学习者三类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英语母语者语料选自LOCNESS,法德国家英语学习者语料选自ICLE,中国英语学习者包含四个层次:中学生,语料选自CLEC;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大学生,语料选自WECCL2.0;英语专业高年级大学生,语料选自CEM。依据语料抽样、标注、检索和统计分析总结中国学习者小句的词汇语法特征。在分析CIA的双轨解释模式不足的基础上研究提出“CIA多因素解释模型”(CIA-MEM),基于文本分析,从内部和外部共计八个维度解释学习者小句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母语者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差异,且差异因动词种类、小句类型、和分析维度存在一定差别。首先,在全体动词ing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过少使用、而英语专业低高年级大学生则偏多使用该类小句;在全体动词的ed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大学生过少使用、而英语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却过多使用该类小句;在全体动词的不定式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中学生过少使用、另外三类大学生均过多使用该类小句;其次,相对于法德国家的英语学习者,中国学习者与母语者的差异更为显著;再次,对于选取的5个高频动词,所有学习者都过少使用兼有“词语化”和“语义虚化”用法的BE和HAVE的非限定小句用法,但是对于另外三个“词语化”动词THINK、LEARN和MAKE中国英语学习者基本过多或偏多使用它们。第二、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之间在“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上有差异,差异整体上表现为小句使用的母语特征趋向和英语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学习者间使用差异的显著性与英语水平差异的大小成正比。第三、中国英语学习者“动词非限定小句”的使用特征受多重因素影响,因素之间并不是“排他性”或者“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很多情境下多重因素共同导致某一种特征的出现;这些因素大致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分别包括“主题语境”、“L1迁移”、“L2输入”和“产出环境”以及“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学习者特征”、“学习者语体意识”和“石化现象”。分析结果证实了CIA模型中“母语相关特征”和“中介语发展特征”双轨对分解释模式的不足,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CIA-MEM多维解释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进一步探讨学习者特征总结和解释对于外语教学、教学材料的编写以及语言测试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整个研究将词汇语法整体观的理论、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论、学习者特征总结、解释以及应用价值探讨等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五位一体”,互为基础且又相互佐证,对于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启示。

全文目录


致谢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2
缩略词一览  12-14
图表一览  14-17
目录  17-20
第一章 绪论  20-30
  本章概要  20
  1.1 研究背景  20-23
    1.1.1 语料库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  20-21
    1.1.2 我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  21-22
    1.1.3 我国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22-23
    1.1.4 学习者语言特征及其解释维度  23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27
    1.2.1 研究目的  24-25
    1.2.2 研究意义  25-27
      1.2.2.1 理论意义  25-26
      1.2.2.2 现实意义  26-27
  1.3 论文结构  27-29
  1.4 本章小结  29-30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0-73
  本章概要  30
  2.1 术语界定及研究现状  30-42
    2.1.1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范式  30-34
    2.1.2 中介语对比分析  34-37
    2.1.3 中国英语学习者  37-38
    2.1.4 动词非限定小句  38-40
    2.1.5 词汇语法特征  40-42
  2.2 词汇和语法的整体性  42-56
    2.2.1 Firth 的语境论  42-44
    2.2.2 Sinclair 的词汇语法理论  44-48
    2.2.3 Hunston 和 Francis 的型式语法理论  48-51
    2.2.4 Hoey 的词汇触发理论  51-53
    2.2.5 认知语法相关理论  53-56
  2.3 中介语特征的解释框架  56-69
    2.3.1 外部因素  57-63
      2.3.1.1 主题语境  57-59
      2.3.1.2 L1 迁移  59-60
      2.3.1.3 L2 输入  60-62
      2.3.1.4 语言产出环境  62-63
    2.3.2 内部因素  63-69
      2.3.2.1 L2 水平  63-65
      2.3.2.2 学习者特征  65-66
      2.3.2.3 语域语体意识  66-68
      2.3.2.4 石化现象  68-69
  2.4 研究框架  69-71
  2.5 本章小结  71-73
第三章 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  73-104
  本章概要  73
  3.1 研究问题  73-74
  3.2 研究设计及方法  74-90
    3.2.1 研究设计  74-75
    3.2.2 语料信息  75-77
    3.2.3 语料加工及检索  77-90
      3.2.3.1 语料的词性附码  77-78
      3.2.3.2 词性符码语料的检索  78-80
      3.2.3.3 高频动词的确定  80-81
      3.2.3.4 高频动词“非限定小句”抽取  81-83
      3.2.3.5 “非限定小句”标注体例  83-84
      3.2.3.6 “非限定小句”标注的信度  84-87
      3.2.3.7 语法符码语料的检索  87-90
  3.3 数据分析  90-102
    3.3.1 全体动词用法分析  90-94
    3.3.2 高频动词非限定用法分析  94-102
      3.3.2.1 “ing 小句”非限定用法  95-97
      3.3.2.2 “ed 小句”非限定用法  97-100
      3.3.2.3 “不定式小句”非限定用法  100-102
  3.4 本章小结  102-104
第四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104-177
  本章概要  104
  4.1 全体动词的词汇语法特征  104-105
  4.2 高频动词的非限定用法词汇语法特征  105-157
    4.2.1 中国英语学习者“ing 小句”的使用特征  105-123
      4.2.1.1 与母语者比较  105-114
      4.2.1.2 学习者之间比较  114-123
    4.2.2 中国英语学习者“ed 小句”的使用特征  123-128
      4.2.2.1 “made 小句”的类联接和语义韵特征  123-126
      4.2.2.2 “ed 小句”语误特征  126-128
    4.2.3 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定式小句”的使用特征  128-157
      4.2.3.1 与母语者比较  128-146
      4.2.3.2 学习者之间比较  146-157
  4.3 中介语产出原因  157-175
    4.3.1 外部原因  157-167
      4.3.1.1 主题语境因素  157-161
      4.3.1.2 L1 迁移因素  161-163
      4.3.1.3 L2 输入因素  163-165
      4.3.1.4 L2 产出环境因素  165-167
    4.3.2 内部原因  167-175
      4.3.2.1 L2 水平因素  167-170
      4.3.2.2 学习者特征因素  170-171
      4.3.2.3 语域语体意识因素  171-173
      4.3.2.4 石化现象因素  173-175
  4.4 本章小结  175-177
第五章 结语  177-190
  本章概要  177
  5.1 研究总结  177-181
  5.2 研究启示  181-187
    5.2.1 理论启示  181-182
    5.2.2 方法论启示  182-183
    5.2.3 应用启示  183-187
      5.2.3.1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84-185
      5.2.3.2 对教学材料设计的启示  185-186
      5.2.3.3 对语言测试的启示  186-187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187-188
  5.4 后续研究方向  188-189
  5.5 本章小结  189-190
参考文献  190-208
附录  208-230
  附录1:“当前文件夹的文件随机删除器”软件源代码  208-209
  附录2:LOCNESS 语料库语料描述  209-213
  附录3:CLAWS 符码集  213-217
  附录4:TREETAGGER符码集  217-219
  附录5:BHING 小句“前有逻辑主语”(LSB)时的检索项  219-220
  附录6:BHING 小句的“语义虚化用法”(DE)检索项  220-222
  附录7:LEARN 小句作状语(AD)时的检索项  222-223
  附录8:母语者与中国学习者 MAKE小句作状语时 1R-4R 的搭配词  223-225
  附录9:高频动词不定式小句“前有疑问词”(WI)时的检索项  225-227
  附录10:中学生和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 BH 小句作“状语”(AD)时的检索项  227-228
  附录11:母语者和学习者 TLM 小句作“后置名词短语构件”(PNPA)时的检索项  228-230

相似论文

  1. 对外汉语教材《成功之路》与《博雅汉语》(初)比较研究,H195
  2. 黑龙江嫩江方言研究,H17
  3. 从中介语视角分析高中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应对策略,G633.41
  4. 基于体裁的ESP教师培训模式研究,H319
  5. 广西博白地佬话比较研究,H17
  6. 基于语料库的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H052
  7.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系动词be的错误分析,H319
  8. 《商务口语教程》与《商务汉语金桥:中级会话》的比较,H195
  9. 广西全州湘语比较研究,H174
  10. 文本加强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被动语态学习的影响,H319
  11. 口语输出任务对英语学习者自我修正行为的影响,H319
  12. 府城官话研究,H172.3
  13. 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可行性分析,H085
  14. 来宾小平阳侬话研究,H17
  15. 广西蒙山粤语研究,H178
  16. 环县方言初探,H172.2
  17. 桂林市穿山东边洲土话研究,H179
  18. 新洲方言研究,H179
  19. 龙胜伟江苗话研究,H17
  20. 沛县方言研究,H179
  21. 桂东钟山两安、富川新华平地瑶话研究,H172.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文教学 > 教学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