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化诗学视阈中的早期唐诗英译研究

作 者: 王小可
导 师: 王志耕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早期唐诗英译 文化诗学 归化与异化 欧洲中心主义 中国形象
分类号: H31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试图将早期唐诗英译,即从19世纪起始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历史区间,参与唐诗英译的译者和译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该研究试图突破翻译本体论藩篱,综合运用文化研究、形象学、新批评、译本比较等理论和方法,将译本放回到历史文化语境,和中西诗学交融的语境中去考察,从而在文化诗学视阈中梳理早期唐诗英译的源流,厘清翻译策略流变走向。本文尝试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起来,考察历史变迁所造成的中西文化交际背景之演变,对译者的翻译策略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在译本的文化身份和诗学特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分析19世纪至一战前,第一代早期译者在欧洲中心主义的语境下,面对固化的东西方文化等级制,如何以西方诗学观照和改写唐诗,并将英译唐诗套用入英诗诗体,进行节奏和音律上的转化,最终尝试以归化英译之方式,将英译唐诗纳入经典英诗体系。第二章梳理欧洲和英帝国霸权极盛时期,英国人通过他者想象所建构的四类中国形象,即“非人之中国”、“野蛮之中国”、“古代之中国”和“臣仆之中国”,分析早期译者面对这些中国形象,所分别具有的反应,包括反叛、默认或接受等,并进一步结合译本细读,探究译者的反应对唐诗英译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就早期译者对唐诗的译介方式进行历时性研究,从而揭示出,在西方文明于19世纪末达到巅峰,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中,早期译者对唐诗中宗教元素的译介经历了基督教化改译、保留中国本土宗教身份、非宗教化改译三个阶段。第四章进一步分析,随着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衰退,中西文化互补论的兴起,从一战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译者如何开始以异化策略取代归化策略,重视保留唐诗的诗学原质与诗体形式,并通过唐诗的异化英译本参与到英诗现代化运动中。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绪论  11-24
  第一节 早期唐诗英译简介  11-19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19-22
  第三节 本文基本思路与选题价值  22-24
第一章 欧洲中心主义与早期唐诗英译  24-107
  第一节 以西方诗学改写的唐诗  26-46
  第二节 节奏的转化:音步置换  46-61
  第三节 英诗韵式的代入与创新  61-70
    1.3.1 以英诗韵式替换原诗韵式  62-66
    1.3.2 还原原诗韵式的尝试  66-68
    1.3.3 韵式的创新  68-70
  第四节 传统英诗诗体的套用与变奏  70-107
    1.4.1 双行诗节(couplet)  70-72
    1.4.2 三行诗节(triplet)  72-73
    1.4.3 四行诗节(quatrain)  73-75
    1.4.4 五行诗节(quintet)  75-78
    1.4.5 六行诗节(sestet)  78-82
    1.4.6 七行诗节(septet)  82-83
    1.4.7 八行诗节(octave)  83-84
    1.4.8 九行诗节(the nine-line stanza)  84-85
    1.4.9 十行诗节(the ten-line stanza)  85-87
    1.4.10 民谣体(the ballad metre)  87-92
    1.4.11 十四行诗(sonnet)  92-94
    1.4.12 尾韵诗节(the tail-rhyme stanza)与类尾韵诗节  94-100
    1.4.13 不规则诗体  100-107
第二章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早期唐诗英译  107-175
  第一节 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眼中的中国  107-112
  第二节 “非人之中国”形象及其解构  112-129
  第三节 “野蛮之中国”形象及其反叛  129-146
  第四节 “古代之中国”形象及其加固  146-162
  第五节 “臣仆之中国”形象及其认同  162-175
第三章 从基督教化到非宗教化的早期唐诗英译  175-228
  第一节 翟理斯及同时代传教士凝视下的中国宗教  175-189
  第二节 翟理斯对唐诗的基督教化改译  189-199
  第三节 克兰默-宾与弗莱彻对中国宗教的接受  199-215
  第四节 韦利以降:译本的非宗教化  215-228
第四章 中西文化互补论与早期唐诗英译  228-284
  第一节 新的节奏转化方式:短语节奏与弹跳节奏  231-237
  第二节 散译法的三种源流  237-248
    4.2.1 散泽法之先驱:以素体诗英译唐诗  239-242
    4.2.2 舍弃用韵、重构节奏  242-244
    4.2.3 彻底的自由诗:抛弃音韵形式  244-248
  第三节 原诗形式的移植重构  248-284
    4.3.1 节奏的重构  248-254
    4.3.2 对仗的处理  254-268
    4.3.3 叠字的再现  268-279
    4.3.4 意象并置的移植  279-284
结语  284-286
参考文献  286-292
致谢  292-294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94

相似论文

  1. 贾斯汀·希尔和裘小龙笔下的中国形象,I106.4
  2. 被建构的“中国形象”,I106
  3. 新闻意义生产的符号分析,G210
  4. 中西方媒体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比较研究,G206
  5. 论“中国元素”与“中国形象”在好莱坞电影中的演进,J905
  6.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mages in American Culture: from Mulan to Kung Fu Panda,J954
  7.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他者”,I712
  8. 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冲突与困惑,I561
  9. 《宠儿》的文化诗学解读,I712.074
  10. 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中国形象,I783
  11. 艾略特诗学理论探析,I561
  12. 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I313
  13. 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K248.3
  14. 共享意义的构建:中华功夫电影传播与中国形象塑造,J905
  15. 新时期文学中“乡土中国”形象的书写,I207.42
  16. 毛姆矛盾的中国观,I561
  17. 冷战后美国主流印刷媒体上的中国形象,G219.712
  18. 朱迪特·戈蒂耶小说《皇龙》中的中国形象分析,I565
  19. 柯勒律治文化诗学研究,I561.072
  20. 《消失的地平线》的东方主义解读,I561.074
  21. 《人民日报》对美国总统访华报道研究,G212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