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鱼鳔作为新型心血管外科手术生物材料的试验研究

作 者: 李鑫
导 师: 徐志云
学 校: 第二军医大学
专 业: 外科学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 生物材料 单轴拉伸试验 热稳定性 生物相容性 钙化 小口径人造血管
分类号: R318.0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物材料(Biomaterials)已在心血管外科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其中又以生物心脏瓣膜和人工血管使用较多。生物瓣膜因血流动力学出色、血栓栓塞发生率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尤其在发达国家已有较高的认可度,但由于牛心包等异种材料本身原因,早期即可能出现机械性毁损和钙化衰败,大大限制了生物瓣膜的适用范围。大口径人工血管已成功应用于心血管手术且术后效果好,而小口径人工血管(口径<6mm)因血液相容性差导致的术后通畅率低等原因,仍未获得临床认可。因此,目前人们正在努力通过对现有材料加工改性及寻找新材料的角度出发以期解决以上问题。由此目的出发,本文分别从物理性能、体外生物相容性及动物实验三个不同层面深入研究鱼鳔性质,旨在寻求一种优于目前临床常用材料的新型心血管外科生物材料。第一部分鱼鳔的物理性能试验研究目的:研究鱼鳔各项生物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以及交联处理(0.625%戊二醛溶液)对其性能的影响。方法:1、通过单轴拉伸试验(Uniaxial Tensile Test)获得被测材料拉伸至毁损时的极限阿尔曼西应变(FailureAlmansi strain,f)、极限柯西应力(Failure Cauchy stress,f)以及极限弹性模量(Peak Elastic Modulus,MP),比较新鲜、戊二醛处理后的鱼鳔在不同方向上和牛心包的力学差异。结合预试验中维多利亚蓝-苦味酸酸性复红染色(Victoria blue-van Gieson, VG)染色、透射电镜观察以及本试验结果,对纤维排列做出描述。2、通过差示量热扫描技术(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检测新鲜和戊二醛处理后鱼鳔的热变性温度并分析交联处理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1、单轴拉伸试验:(1)无论新鲜或是戊二醛交联后鱼鳔在周向的三个力学结果均高于纵向。(2)戊二醛处理后鱼鳔周向的f、MP均高于同方向的新鲜鱼鳔,两者f无显著统计学差异。(3)戊二醛交联后鱼鳔纵向f大于同方向新鲜鱼鳔,两者f、MP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戊二醛处理后牛心包f、MP均高于新鲜牛心包,两者f无统计学差异。(5)两材料经戊二醛处理后,鱼鳔周向及纵向f、MP均低于牛心包,f显著高于牛心包。2、差示量热扫描:新鲜鱼鳔热变性温度高于正常人体温范围,且戊二醛处理后鱼鳔热稳定性优于新鲜时。结论:1、鱼鳔纤维排列较牛心包规则,胶原纤维主要沿周向排列,弹力纤维在周向及纵向均有分布。2、戊二醛处理后鱼鳔僵硬度(Stiffness)低于牛心包,延展性优于牛心包,更接近人正常主动脉瓣膜力学范围。3、鱼鳔,尤其经过戊二醛处理后,热稳定性可达到体温要求。第二部分鱼鳔生物相容性体外试验评价目的:根据国际ISO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指南研究鱼鳔体外细胞毒性及血液相容性。方法:1、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用含10%胎牛血清的MEM培养液浸提新鲜鱼鳔,采用MTT法检测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作用。2、体外血小板激活试验:用人全血浸提鱼鳔,通过CD62p检测法计算活化血小板数量。3、体外溶血试验: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提鱼鳔,采用游离血红蛋白直接测定法检测浸提液与人血混合后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并计算溶血率。以上试验均以牛心包材料作为试验对照组。结果:1、100%新鲜鱼鳔和100%新鲜牛心包浸提液接触后的L929细胞活力分别为85.7%和94.2%,可认为两材料对L929细胞无毒性影响。2、戊二醛处理后鱼鳔和牛心包组CD62P百分率分别为0.940.27%和1.730.35%,可认为两材料均对体外人血血栓形成没有影响。3、戊二醛处理后鱼鳔和牛心包组溶血率分别为0.2%和0.6%,可认为两材料对体外溶血没有影响。结论:鱼鳔材料在体外细胞毒性检测和体外血液相容性检测中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为进一步动物试验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鱼鳔体内钙化研究目的:采用大鼠背部皮下埋植模型,定性及定量评估鱼鳔不同时间点钙化程度,并与牛心包进行对比。方法:1、采用已在牛心包中验证有效的DSC(Denaturant-surfactant-crosslinking)抗钙化方法(美国Edwards公司专利,Patent No.:US6214054B1)预处理鱼鳔及牛心包材料,行幼年大鼠背部皮下埋植,于术后7天、21天、56天取出样本,定性及定量检测钙化情况并明确与免疫反应的关系。2、钙定性检测:采用X线摄影、HE染色、VG染色及Von Kossa染色从样本形态学和组织学水平评价各时间点钙盐沉积情况。3、钙定量测定: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tive Coupled Plasma EmissionSpectrimeter,ICP)对比分析样本钙含量。4、免疫组织化学:CD68+巨噬细胞及CD8+T细胞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研究材料内部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与钙化程度关联。结果:1、鱼鳔各期钙化程度均低于牛心包,鱼鳔纤维完整排列有序,仅在后期局部钙化处发生纤维断裂,牛心包早期出现钙盐沉积,纤维破坏严重。定量测定表明牛心包各期钙含量高于鱼鳔组,以21天时差异最显著。2、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时期鱼鳔内部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而牛心包各期均有CD68+巨噬细胞及CD8+T细胞浸入。结论:大鼠皮下埋植钙化模型显示经戊二醛-DSC抗钙化方法处理后鱼鳔各期钙化程度显著低于牛心包,鱼鳔在体内具有更出色的抗钙化性能。第四部分新型材料小口径人造血管的试验研究目的:采用大鼠腹主动脉置换模型评估鱼鳔作为小口径人造血管材料的效果,并与牛心包相比较,进一步评估两者的血液相容性。方法:根据ISO10993指南,使用鱼鳔和牛心包材料制作小口径人造血管并行大鼠腹主动脉置换,于30天及60天取出并观察如下指标。1、通畅率及血管瘤观察:采用320排CT扫描并三维成像观察通畅率及血管瘤形成。2、内皮化及新生内膜观察:采用扫面电镜直观观察内皮细胞黏附,采用HE、VG染色观察通畅血管管壁纤维排列及弹力纤维增生,采用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及α-SM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人造血管各期纤维排列、内皮化及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3、钙化研究:采用X线体外摄影及离体样本Micro CT扫描初步评估血管壁钙盐沉积,采用组织切片Von Kossa染色镜下进一步观察钙盐沉积情况。结果:1、各期鱼鳔人造血管通畅率均为100%,牛心包人造血管均为16.67%。通畅血管均未见血管瘤形成。2、通畅血管各期纤维排列有序,仅60天牛心包血管可见纤维破坏断裂,两者通畅血管均可见弹力纤维覆盖,鱼鳔血管中弹力纤维更丰富;鱼鳔内皮化与牛心包比较速度更快程度更完整;两材料吻合口处均可见平滑肌细胞增生,30天及60天鱼鳔内膜厚度无明显差异,30天时牛心包内膜增生较鱼鳔显著,60天时牛心包内膜几乎堵塞管腔。3、X线体外摄影及离体样本Micro CT扫描均未发现血管中明显钙化点,经组织切片Von kossa染色显示,仅60天时牛心包血管材料管壁可见钙盐点状沉积并致纤维断裂,其余时期两者通畅血管中均未见钙盐沉积。结论:鱼鳔材料血液相容性优于牛心包,可以作为小口径人造血管材料。全文总结:本课题研究表明,鲤鱼鳔最大断裂强度低于牛心包,延展性及柔韧性优于牛心包,热稳定性能达到人体内使用要求。鱼鳔生物相容性优良,无细胞毒性、致血栓形成及致溶血的性质。大鼠皮下埋植模型结果表明,经抗钙化处理后,钙化率显著低于牛心包。鱼鳔小口径人造血管行大鼠腹主动脉置换结果表明,鱼鳔材料作为人造血管,血液相容性满意,30及60天通畅率高于牛心包组,内皮覆盖迅速完全,且无动脉瘤发生。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脂联素与动脉钙化相关性研究,R580
  2. 壳聚糖季铵盐金属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O634
  3. 纳米技术在抗凝血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R318.08
  4. 组织工程化类金刚石涂层瓣膜构建及其体内植入的初步研究,R654.2
  5.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支架材料复合大鼠成骨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R318.08
  6. 二羧酸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O621.13
  7. 乳腺钙化检测算法的研究与实现,R816.4
  8.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纳米硫化镉的合成及应用,O614.242
  9. 超普轻量型补片(UPP)生物相容性的研究,R656.2
  10. 壳聚糖/磷酸三钙复合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R318.08
  11.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热分析研究,O626.23
  12. 蜘蛛丝/聚乳酸复合纳米纤维的研制与开发,R318.08
  13. 不同部位取材的雪旺细胞培养、纯化及其与丝素蛋白纳米纤维材料的相容性研究,R318.08
  14. 活性自由基聚合用于材料表面生物相容性修饰的研究,O631.3
  15. 去卵巢SD大鼠血管及腰椎基质Gla蛋白的表达及调节研究,R58
  16. 基于可降解磷酸酯键的生物材料和药物缓释体系的研究,R318.08
  17. 特殊骨架羧酸类配体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O641.4
  18. 羧甲基壳聚糖对肿瘤细胞及组织生长影响的研究,R96
  19. 类磷脂表面改性有机硅聚氨酯合成及性能研究,R318.08
  20. 高热稳定性明胶软糖的开发和工艺优化,TQ461
  21. 银耳粗多糖提取及其饮料加工研究,TS21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医用一般科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一般性问题 > 生物材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