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帕金森病大鼠丘脑束旁核电信号研究

作 者: 计义正
导 师: 王敏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动物学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通道信号采集 束旁核 锋电位 局部场电位
分类号: R74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实验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因基底神经核环路中(主要在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缺失或凋亡造成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经黑质-纹状体通路导致纹状体(Striatum,STR)多巴胺递质缺失的结果。丘脑束旁核(Parafascicular Nucleus,PF)与基底神经节中的多个核团存在投射关系,可能在PD病理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采集分析PD大鼠PF放电变化以及特定行为时PD大鼠PF的放电特点。为PD临床治疗的改善提供基础研究理论依据。实验方法:本课题利用立体定位技术,通过直接脑内靶位点注射的方法,在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 TegmentalArea,VTA)和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分别注射2μL和3μL的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建立PD动物模型。在正常和PD大鼠脑PF内植入自制多通道电极阵列,通过美国Plexon公司生产的多通道信号采集仪采集记录大鼠PF锋电位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信号。对采集的PD大鼠清醒安静状态和抓区食物时PF的锋电位和LFPs信号进行用OfflineSorter、Neuroexplorer和Matlab分析。最后蓝点实验和中性红染色鉴定位点准确性,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黑质损毁情况。实验结果:用Offline Sorter软件将采集到的锋电位信号进行分类,根据波形、时程、放电模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等诸多特征数据,将PF神经元分为两类:神经元类型A,特点是波峰高,时程长,放电节律不规则;神经元类型B,特点是波峰平缓,时程短,放电节律相对规则。用Neuroexplorer分析显示,在清醒静止状态下,对照组与PD组大鼠两种神经元放电率没有发生显著差异,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神经元类型A的放电模式由不规律变得较为规律;PD组中神经元类型B放电模式变得不规律。将LFPs数据导入Matlab进行分析,PD组大鼠PF的LFPs在0.7~20Hz的频段信号频率低于对照组大鼠;但20~40Hz频段信号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大鼠。通过时频图可以直观的反应能量分布情况,该结果与频段分析所得结果基本相符。PD大鼠抓食运动时PF神经元放电变化结果显示,PD组大鼠抓食动作所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大鼠。Neuroexplorer导出数据统计学处理显示,PD大鼠PF两种神经元的放电率均显著降低;放电间隔直方图的变异系数(Interspike Interval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oeff. Var. ISI)仅神经元类型B显著增高,神经元类型A仅有增大趋势而无显著差异。Matlab进行LFPs分析,PD组大鼠PF的LFPs在0.7~20Hz频段的信号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PD组大鼠40~100Hz频段信号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大鼠。结论:PF神经元分为两类。清醒静止情况下,PD大鼠PF锋电位的放电率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是放电模式产生显著差异;PD大鼠PF的LFPs在0.7~20Hz频段频率显著降低,20~40Hz频段频率有显著升高。抓食行为下,PD大鼠PF锋电位的放电率显著降低,放电模式产生变化。PD大鼠PF的LFPs在0.7~20Hz频段频率显著降低,40~100Hz频段频率显著升高。在特定行为下,PD大鼠PF锋电位及LFPs均产生了变化,说明PF与丘脑-皮层环路之间存在联系。从电生理角度,为PF成为新的PD治疗靶位点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符号说明  11-12
论文综述  12-21
  0.1 帕金森病及相关研究  12-13
    0.1.1 帕金森概述  12
    0.1.2 帕金森治疗  12-13
  0.2 基底神经节及其环路  13-15
  0.3 丘脑束旁核  15-17
  0.4 多通道信号采集  17-19
  0.5 锋电位局部场电位  19-21
    0.5.1 锋电位  19-20
    0.5.2 局部场电位  20-21
1 PD 模型大鼠清醒静止状态下 PF 放电  21-46
  1.0 引言  21-22
  1.1 动物 PD 模型的建立  22-26
    1.1.1 材料与方法  22-23
    1.1.2 实验过程  23-24
    1.1.3 模型鉴定  24-26
  1.2 PF 电信号的采集  26-34
    1.2.1 电极的制作  26-27
    1.2.2 材料与方法  27-28
    1.2.3 实验过程  28-31
    1.2.4 信号的采集记录  31-32
    1.2.5 组织学鉴定  32-34
  1.3 实验结果  34-44
    1.3.1 神经元分类  35-38
    1.3.2 清醒静止状态下,PD 大鼠 PF 放电变化  38-43
    1.3.3 组织学鉴定结果  43-44
  1.4 讨论  44-46
2 PD 模型大鼠抓食状态下 PF 放电  46-60
  2.0 引言  46
  2.1 动物运动模型的建立  46-47
  2.2 动物 PD 模型的建立  47-48
    2.2.1 材料与方法  47
    2.2.2 实验过程  47-48
    2.2.3 模型鉴定  48
  2.3 抓食运动中 PF 电信号的采集  48-51
    2.3.1 电极的制作  48
    2.3.2 材料与方法  48-49
    2.3.3 实验过程  49
    2.3.4 信号的采集记录  49-50
    2.3.5 组织学鉴定  50-51
  2.4 实验结果  51-58
    2.4.1 PD 大鼠抓食行为学变化  51-52
    2.4.2 抓食状态下,PD 大鼠 PF 放电变化  52-58
    2.4.3 组织学鉴定结果  58
  2.5 讨论  58-60
总结  60-61
参考文献  61-6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7-68
致谢  68

相似论文

  1.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的实验研究,R742.5
  2. 应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体系在sf9细胞中重组表达保守性多巴胺能神经营养因子,R346
  3. 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R742.5
  4. 帕金森病个体化诊疗的依从性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分析,R742.5
  5. 丙泊酚麻醉对大鼠丘脑皮层环路GABA_A受体作用的研究,R965
  6. 听觉P300与失匹配负波在新发帕金森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及相关研究,R742.5
  7. 阿米洛利通过自噬途径保护PC12细胞的研究,R329
  8. MRI在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和原性帕金森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R445.2
  9. PARK16与苏州地区汉族人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R742.5
  10. 左旋多巴制剂对帕金森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R742.5
  11. 杨梅黄酮对MPP~+损伤的MES23.5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研究,R277.7
  12. 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及帕金森病鼠脑组织NF-KB表达的实验研究,R742.5
  13. 大鼠苍白球多巴胺D1受体的电生理学和行为学研究,R742.5
  14. L型Ca2+通道在帕金森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研究,R742.5
  15. FADD基因沉默对帕金森病凋亡机制影响的研究,R742.5
  16. MES23.5细胞PKC对IRP1的调节作用研究,R742.5
  17. 中国汉族人群TGF-β1启动子-509C/T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的研究,R742.5
  18. 迷迭香酸对6-OHDA损伤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R742.5
  19. 丁基苯酞对鱼藤酮帕金森病模型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R742.5
  20. 高表达ΔFosB对帕金森病异动症大鼠纹状体区运动环路的调节作用,R742.5
  21. 高表达转录因子ΔFosB对帕金森病异动症大鼠纹状体区NMDAR1的调节,R742.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部疾病 > 震颤麻痹综合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