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丹参活性化合物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研究

作 者: 王婧
导 师: 朱靖博
学 校: 大连工业大学
专 业: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关键词: 丹酚酸A 丹酚酸B 原儿茶醛 蚕豆 遗传毒性 抗突变
分类号: R28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为丹参活性化合物,可通过自身的强抗氧化活性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本文研究了丹酚酸A、丹酚酸B及原儿茶醛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探究其抗突变活性,为丹参活性化合物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建立了适于蚕豆根尖细胞的改良彗星实验,应用改良彗星实验研究丹酚酸A、丹酚酸B及原儿茶醛(11000μg·mL-1)对蚕豆根尖细胞DNA损伤的影响,以及它们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100μg·mL-1)的拮抗作用;应用微核实验研究丹酚酸A、丹酚酸B及原儿茶醛(11000μg·mL-1)单独染毒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影响,研究丹酚酸A、丹酚酸B及原儿茶醛(11000μg·mL-1)与CP之间不同染毒秩序(方法Ⅰ:同时加入丹参活性化合物和CP;方法Ⅱ:先加入丹参活性化合物,后加入CP;方法Ⅲ:先加入CP,后加入丹参活性化合物)对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探讨其抗诱变机制;以微核实验研究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与100μg·mL-1Cr(Ⅵ)联合染毒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改良彗星实验效果稳定。(2)彗星实验证明:丹酚酸A(5500μg·mL-1)、丹酚酸B(1500μg·mL-1)与原儿茶醛(51000μg·mL-1)对蚕豆根尖细胞DNA无损伤;丹酚酸A、丹酚酸B(11000μg·mL-1),原儿茶醛(51000μg·mL-1)能够有效抑制CP的诱变作用。(3)微核实验证明: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11000μg·mL-1)无致突变作用;它们在各种机制下都能够抑制CP诱导细胞形成微核,促进细胞分裂,减少畸变染色体;丹酚酸A(100μg·mL-1)、丹酚酸B(50μg·mL-1)、原儿茶醛(1000μg·mL-1)的抗突变活性最强。(4)丹酚酸A、丹酚酸B及原儿茶醛能够有效抑制Cr(Ⅵ)的诱变活性;它们抗突变活性大小为丹酚酸B>丹酚酸A>原儿茶醛。通过蚕豆根尖细胞彗星实验、微核实验可以初步进行化合物的安全评价:丹酚酸A、丹酚酸B及原儿茶醛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无致突变性;可以推测化合物作用机制:丹参活性化合物通过其抗氧化活性可以直接使诱变剂失活,也可以抵抗诱变剂诱变作用,而且能够修复遗传损伤,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此外,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丹参在防治突变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3
  1.1 丹参活性化合物简介  11-13
    1.1.1 丹酚酸 A  11-12
    1.1.2 丹酚酸 B  12
    1.1.3 原儿茶醛  12-13
  1.2 彗星实验的研究进展  13-18
    1.2.1 彗星实验发展史  14
    1.2.2 彗星实验方法简介  14-16
    1.2.3 彗星实验的应用  16-18
    1.2.4 彗星实验特点  18
  1.3 微核实验的研究进展  18-21
    1.3.1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发展史  18-19
    1.3.2 微核形成因素及机理的研究  19-20
    1.3.3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的应用  20
    1.3.4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特点  20-21
  1.4 选题意义  21-22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2-23
第二章 蚕豆根尖细胞彗星实验的建立  23-33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3-25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24
    2.1.2 试剂配制  24
    2.1.3 实验仪器  24-25
  2.2 方法  25-27
    2.2.1 蚕豆根尖细胞核的提取  25
    2.2.2 电泳胶片制作  25-26
    2.2.3 裂解条件优化  26
    2.2.4 解旋条件优化  26
    2.2.5 电泳条件优化  26-27
    2.2.6 中和  27
    2.2.7 银染条件优化  27
    2.2.8 镜检与数据处理  27
    2.2.9 CP 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  27
  2.3 结果与分析  27-31
    2.3.1 电泳胶片制作  27-28
    2.3.2 裂解时间的确定  28
    2.3.3 解旋时间的确定  28-29
    2.3.4 电泳条件的确定  29-30
    2.3.5 银染  30
    2.3.6 CP 对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30-31
  2.4 讨论  31-32
    2.4.1 实验条件对彗星实验结果的影响  31-32
    2.4.2 银染法的效果  32
  2.5 本章小结  32-33
第三章 丹参活性化合物对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影响的研究  33-45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3-34
    3.1.1 实验材料  33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3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3-34
  3.2 实验方法  34-35
    3.2.1 催芽与蚕豆根尖细胞核的提取  34
    3.2.2 制片过程  34
    3.2.3 裂解、解旋、电泳、中和、染色  34-35
    3.2.4 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35
  3.3 结果与分析  35-41
    3.3.1 丹酚酸 A 对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35-36
    3.3.2 丹酚酸 B 对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36-37
    3.3.3 原儿茶醛对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37-38
    3.3.4 丹酚酸 A 对 CP 诱导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38-39
    3.3.5 丹酚酸 B 对 CP 诱导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39-40
    3.3.6 原儿茶醛对 CP 诱导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40-41
  3.4 讨论  41-44
    3.4.1 评价丹酚酸 A、丹酚酸 B、原儿茶醛对蚕豆根尖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41-42
    3.4.2 评价丹酚酸 A、丹酚酸 B、原儿茶醛对 CP 诱导细胞 DNA 损伤的影响  42-43
    3.4.3 丹酚酸 A、丹酚酸 B、原儿茶醛抗 CP 诱变机制  43-44
  3.5 本章小结  44-45
第四章 丹参活性化合物的抗突变活性研究  45-63
  4.1 材料与方法  45-46
    4.1.1 材料  45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5-46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6
  4.2 实验方法  46-47
    4.2.1 催芽  46
    4.2.2 染毒处理  46
    4.2.3 固定、水解、压片  46-47
    4.2.4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有丝分裂、染色体畸变的观察  47
  4.3 结果与分析  47-59
    4.3.1 丹酚酸 A 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47-48
    4.3.2 丹酚酸 A 对 CP 诱导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48-51
      4.3.2.1 丹酚酸 A 对 CP 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MNR)的影响  48-49
      4.3.2.2 丹酚酸 A 对 CP 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的影响  49-50
      4.3.2.3 丹酚酸 A 对 CP 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CAR)的影响  50-51
    4.3.3 丹酚酸 B 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51-52
    4.3.4 丹酚酸 B 抗 CP 诱导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52-55
      4.3.4.1 丹酚酸 B 对 CP 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MNR)的影响  52-53
      4.3.4.2 丹酚酸 B 对 CP 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的影响  53-54
      4.3.4.3 丹酚酸 B 对 CP 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CAR)的影响  54-55
    4.3.5 原儿茶醛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55-56
    4.3.6 原儿茶醛对 CP 诱导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56-59
      4.3.6.1 原儿茶醛对 CP 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MNR)的影响  56-57
      4.3.6.2 原儿茶醛对 CP 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的影响  57-58
      4.3.6.3 原儿茶醛对 CP 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CAR)的影响  58-59
  4.4 结论与讨论  59-62
    4.4.1 评价丹酚酸 A、丹酚酸 B、原儿茶醛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59-60
    4.4.2 评价丹酚酸 A、丹酚酸 B、原儿茶醛对 CP 诱导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60
    4.4.3 丹酚酸 A、丹酚酸 B、原儿茶醛抗 CP 诱变机制  60-62
  4.5 本章小结  62-63
第五章 丹参活性化合物抗金属离子诱变作用的研究  63-70
  5.1 材料与仪器  63-64
    5.1.1 材料与实验试剂  63
    5.1.2 主要实验仪器  63-64
  5.2 实验方法  64-65
    5.2.1 染毒处理  64
    5.2.2 根尖制片  64
    5.2.3 统计学方法  64-65
  5.3 结果与分析  65-68
    5.3.1 丹酚酸 A 与 Cr(Ⅵ)联合染毒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65-66
    5.3.2 丹酚酸 B 与 Cr(Ⅵ)联合染毒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66-67
    5.3.3 原儿茶醛与 Cr(Ⅵ)联合染毒对蚕豆根尖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67-68
  5.4 讨论  68-69
    5.4.1 丹酚酸 A、丹酚酸 B、原儿茶醛抗 Cr(Ⅵ)诱变机制  68-69
    5.4.2 丹酚酸 A、丹酚酸 B、原儿茶醛抗 Cr(Ⅵ)诱变活性比较  69
  5.5 本章小结  69-70
第六章 结论  70-71
参考文献  71-78
致谢  78-79
附录  79-82

相似论文

  1. 金催化磺酸盐与炔烃类加成反应及反式3-取代苯基丙烯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R914
  2. 不同基因型蚕豆产量与品质形成及调控机理研究,S643.6
  3. 丹酚酸A调控Nrf2通路对HepG2细胞氧化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R285.5
  4. 罗汉果的遗传毒性与胚胎发育毒性实验研究,R285.5
  5. 土壤样品umu试验前处理方法优化研究及风险评价,X820.4
  6. 丹参生长发育与有效成分积累的相关性研究,S567.53
  7. 丹酚酸A的制备工艺研究及有关物质的分离鉴定,TQ463.2
  8. 由香兰素合成原儿茶醛、3,4-二羟基苯甲腈反应研究,TQ463
  9. 粪便提取液毒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R446.1
  10. 保山透心绿蚕豆粗提物对辐射后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R285.5
  11. 淮河流域X县水中藻毒素分布特征及水样有机提取物细胞毒性、遗传毒性与污染谱的回归模型研究,R114
  12. 利用牙鲆鳃细胞系和斑马鱼胚胎检测和评估青岛沿海底沉积物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胚胎致畸性,X174
  13. ROS和离子通道在eATP调控蚕豆气孔运动过程中的作用,Q945
  14. 铝胁迫下蚕豆FTIR特征及生理特性的研究,X173
  15.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对蚕豆幼苗发育的影响,X173
  16.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卵巢细胞系的建立及几种内分泌干扰物对其生殖与遗传毒性作用的研究,S917.4
  17. 铝和水分胁迫对蚕豆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研究,S643.6
  18. 杜氏藻提取物防治肿瘤作用的初步探讨,R285.5
  19. 牛蒡根提取物防治肿瘤作用的初步评价,R285
  20. 草鱼Ⅰ型胶原蛋白基因cDNA全序列的克隆、组织分布及在体调控研究,S917.4
  21. 蚕豆EST-SSR分子标记的建立及其应用,S643.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