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调节SRA、CD36干预THP-1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机制

作 者: 都基莎
导 师: 顾宁
学 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内科学
关键词: 宁心痛颗粒 益气活血 含药血清 SRA CD36 巨噬细胞 易损斑块
分类号: R28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探讨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调节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A (SRA)、清道夫受体B(CD36)干预THP-1源性巨噬细胞泡沫化的机制。方法:体外建立巨噬细胞泡沫化模型;制备宁心痛颗粒不同剂量含药血清;采用MTT检测细胞毒性;再予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不同剂量(等剂量、5倍剂量、10倍剂量、20倍剂量)对模型进行干预并提取蛋白,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脂蛋白受体SRA、CD36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体外细胞培养: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经佛波酯(PMA)诱导后,细胞失去原有悬浮生长的特性以及增殖性,由悬浮状态逐渐变成贴壁状态、胞体变大、形态不规则、呈梭形或椭圆形等形态,胞内可见较多颗粒,提示巨噬细胞形成。再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孵育后,油红0染色证实细胞中形成大量的脂质小滴,表明已经转变为泡沫细胞。体外细胞模型建立成功。2.MTT法测定:当用3%FBS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24h后,细胞无明显增殖与抑制作用,加用不同剂量的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后,则表现出明显的血清促生长、促增殖作用,但这种剂量一旦超过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10倍剂量后,则具有一定程度抑制细胞的倾向。3.用宁心痛颗粒血清药等剂量、5倍剂量、10倍剂量、20倍剂量干预,进行组间比较;设有模型组、巨噬细胞组、THP-1组、空白组进行组外比较。采用Western bolt检测技术,结果表明模型组中的SRA、CD36蛋白表达含量最高,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噬细胞组、THP-1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宁心痛颗粒药物干预组SRA、CD3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宁心痛颗粒血清药10倍剂量组抑制脂蛋白受体SRA、CD36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宁心痛颗粒血清药等剂量、5倍剂量及20倍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A (SRA)、清道夫受体B(CD36)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吞噬和转运,而干预巨噬细胞泡沫化。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能够抑制及下调巨噬细胞SRA、CD36的表达,阻抑泡沫细胞的形成。表明宁心痛颗粒通过"oxLDL触发巨噬细胞SRA、CD36诱导巨噬细胞泡沫化”途径,从而影响斑块的易损性,这可能是该药干预AS易损斑块破裂的分子机制之一。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1
前言  11-13
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13-22
  1. 中医学对冠心病及易损斑块研究概况  13-18
    1.1 中医学对其病名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13
    1.2 中医学对其病因的认识  13-14
      1.2.1 寒邪内侵  14
      1.2.2 饮食不当  14
      1.2.3 情志失调  14
      1.2.4 年迈体虚  14
    1.3 中医学对其辨证论治的认识  14
      1.3.1 心血瘀阻型  14
      1.3.2 痰浊内阻型  14
      1.3.3 阴寒凝滞型  14
      1.3.4 气虚血瘀型  14
      1.3.5 气阴两虚型  14
      1.3.6 心肾阴虚型  14
      1.3.7 心肾阳虚型  14
    1.4 中医学对其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  14-16
      1.4.1 益气活血法  14-15
      1.4.2 祛瘀化痰法  15
      1.4.3 益气养阴法  15-16
      1.4.4 滋补肝肾法  16
      1.4.5 健脾助运法  16
    1.5 中药作用的机制研究现状  16-18
      1.5.1 抑制血小板聚集  16-17
      1.5.2 调节脂质代谢  17
      1.5.3 抗氧化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17
      1.5.4 抑制炎症反应  17-18
      1.5.5 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18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易损斑块的认识  18-22
    2.1 易损斑块的定义  18
    2.2 易损斑块病理组织的类型  18
    2.3 易损斑块的诊断标准  18
    2.4 易损斑块形成的基础  18-22
      2.4.1 易损斑块与炎症因子  19
      2.4.2 易损斑块与巨噬细胞泡沫化  19-20
        2.4.2.1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巨噬细胞泡沫化  19-20
      2.4.3 易损斑块与清道夫受体A(SRA)  20
      2.4.4 易损斑块与CD36  20-22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22-32
  1. 实验内容  22-28
    1.1 实验目的  22
    1.2 技术路线图  22
    1.3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23
      1.3.1 材料  22
        1.3.1.1 实验细胞  22
        1.3.1.2 实验动物  22
      1.3.2 药品与试剂  22-23
      1.3.3 主要仪器  23
    1.4 实验方法  23-24
      1.4.1 细胞培养及细胞模型建立  23-24
      1.4.2 宁心痛颗粒药液制备  24
      1.4.3 含药血清的制备  24
    1.5 体外细胞实验分组  24-25
      1.5.1 主要诱导、干预药物制备  24-25
    1.6 MTT测定  25
    1.7 宁心痛颗粒不同剂量含药血清给药方式  25
    1.8 蛋白样品制备  25-28
      1.8.1 蛋白浓度测定(BCA法)  26
      1.8.2 蛋白标准曲线  26-27
      1.8.3 SDS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  27-28
    1.9 统计学处理  28
  2. 实验结果  28-32
    2.1 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形态  28
      2.1.1 泡沫细胞光镜下形态  28
    2.2 不同剂量的宁心痛颗粒含药血清对诱导后巨噬细胞MTT的影响  28-29
    2.3 western bolt检测  29-32
第三部分 讨论  32-39
  1. 益气活血法的意义  32
  2. 宁心痛颗粒方药释义  32-33
  3. 宁心痛颗粒的相关研究基础  33-35
  4. 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的思考  35
  5. 宁心痛颗粒对脂质吞噬受体SRA、CD36的影响  35-36
  6. 宁心痛颗粒干预易损斑块的机理探讨  36-37
  7. 结论  37-38
  8. 本研究的创新点  38
  9. 存在不足与未来展望  38-39
参考文献  39-44
附录1 缩略词表  44-45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5-46
致谢  46

相似论文

  1. 许心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R259
  2. 猪TNF-α单克隆抗体制备与PRRSV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TNF-α变化规律研究,S858.28
  3. 郁仁存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R249
  4. 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时血管内膜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胶原及中膜CPT-Ⅰ、GLUT-4的变化,R543.5
  5. 高糖对THP-1源性巨噬细胞趋化因子配体16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及阿司匹林的干预作用,R587.2
  6. 前列腺素E1对小鼠子宫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活性的影响,R363
  7. 花旗松素、槲皮素对LPS诱导流产小鼠子宫巨噬细胞的影响,R285.5
  8. 温度敏感型纳米载体的构建与评价,R943
  9. Runx3对CD36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R730.2
  10. 单核细胞趋化活性及趋化因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不稳定的机制研究,R541.4
  11. 羧甲基壳聚糖促进创伤愈合机理的研究,R644
  12. 宫颈癌组织中CD1α,CCL20/MIP-3α及其受体CCR6表达及其意义,R737.33
  13. 解毒化瘀方对白血病K562/A02,HL60/ADR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R733.7
  14. 马棘抗炎化学成分的研究,R284.1
  15. 博莱霉素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对Kv1.3和Kv1.5通道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R563.9
  16. 支原体在不孕症中感染状况调查及致病机制的探讨,R711.6
  17. 能量限制与白藜芦醇对U937泡沫细胞CD36、SIRT1、SIRT3表达影响的比较研究,R285
  18. 益气活血方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血流动力学的影响,R276.7
  19. 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中医临床疗效与评价研究,R259
  20. HIV病毒包膜蛋白gp120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巨噬细胞的比较研究,R378
  21. 不同地区颗粒物致肺泡巨噬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X51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