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运用生物传热学技术初步探讨鼻腔局部辨证规律

作 者: 孙铭涓
导 师: 熊大经
学 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五官科学
关键词: 鼻腔局部辨证 鼻温 中医体质学 生物传热
分类号: R27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以熊大经教授提出的“鼻腔五度辨证学说”为基础,通过运用生物传热学技术观察研究不同体质人群的鼻腔局部温度分布变化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一方面期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从传热学的角度揭示鼻腔局部辨证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则是从微观水平上提高中医的辨证水平,丰富中医体质学说,为中医诊断学说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鼻病的临床诊疗的发展,同时,为今后构建鼻腔三维温度场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病例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在参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收集了调查研究病例70例(男24例,女46例,平均年龄22.14±1.03岁),采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定法对受试者左鼻局部特定部位进行温度测量,结合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结果综合分析所测部位温度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探讨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结果:1)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中鼻道温度与中鼻甲、中鼻道总体水平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与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者中鼻甲温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unnett t(双侧)检验湿热质者中鼻甲和平和质者中鼻甲温度相比,P=0.01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与总体中鼻甲温度相比,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阴虚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下鼻甲温度在阴虚质和特禀质受试者中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阴虚质受试者利氏区与气郁质者利氏区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左鼻温度各个部位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1)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中鼻道温度较总体中鼻甲、中鼻道温度高;2)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者中鼻甲温度高;3)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总体中鼻甲温度低,4)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阴虚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低;5)阴虚质者下鼻甲温度较特禀质者的高;6)阴虚质者利氏区温度较气郁质者的高。7)左鼻温度各个部位无明显性别差异。综上,不同体质的受试者的鼻腔各个部位温度分布与五度辨证学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趋势。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引言  8-9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9-19
  1 中医对鼻的认识  9-11
    1.1 历史背景  9-10
    1.2 鼻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10-11
  2 西医对鼻的认识  11-13
    2.1 鼻部解剖结构  11-13
    2.2 鼻的生理功能  13
  3 鼻腔五度辨证学说  13-16
    3.1 鼻腔局部辨证的理论基础——脏窍相关学说  13
    3.2 鼻腔局部辨证理论——鼻腔“五度辨证”学说  13-16
  4 中医体质学说  16-17
    4.1 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分型  16
    4.2 中医体质与鼻的关系  16-17
  5 现代生物传热学技术  17-19
    5.1 历史背景  17
    5.2 现代生物传热学测量技术  17-18
    5.3 现代生物传热学技术的临床科研应用及其在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研究的应用价值  18-19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试验研究  19-63
  1 临床资料与观察标准  19-21
    1.1 观察对象  19
    1.2 观察标准  19
    1.3 纳入标准  19-20
    1.4 排除标准  20
    1.5 受试者的剔除、脱落与处理  20-21
    1.6 观察的终止  21
  2 研究方法  21-24
    2.1 观察方法  21
    2.2 观察设计  21-22
    2.3 样本含量估计  22
    2.4 仪器设备  22
    2.5 观察指标  22-24
    2.6 技术路线示意图  24
    2.7 统计分析  24
  3 质量控制  24-26
    3.1 观察病例的选择  24-25
    3.2 调查员的操作规范  25
    3.3 无效调查表的确定  25
    3.4 知情同意  25
    3.5 数据的整理与管理  25-26
  4 研究结果  26-53
    4.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26
    4.2 一般健康情况与性别分布特点  26-27
    4.3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27-29
    4.4 鼻(左侧)局部温度分布特点  29-40
    4.5 鼻部温度分布特点与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的相关性  40-53
  5 讨论  53-61
    5.1 一般情况  53
    5.2 鼻(左侧)局部温度分布特点  53-54
    5.3 左鼻局部温度分布特点与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的相关性分析  54-61
  6 结论  61-62
  7 问题与展望  62-63
参考文献  63-66
综述  66-72
  参考文献  71-72
致谢  72-73
附件一  73-74
附件二  74-79
附件三  79-80
附件四  80-81
附件五  81-82
附件六  82-83

相似论文

  1. 894例正常女性面部皮肤状况与中医体质等因素的相关性调查,R275
  2. 安全帽积热实验研究与影响分析,TS941.731.8
  3. 葡萄膜炎与中医体质类型关系的初步研究,R276.7
  4. 乌鲁木齐市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研究,R275
  5.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R259
  6. 不同体质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R765.21
  7. 有限元方法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R318
  8. 可穿戴式人体热舒适系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TS941.1
  9. 胃食管反流病人群体质特点的临床研究,R259
  10. 人体微波肿瘤治疗中的热场分析及应用,R730.5
  11. 分数阶微积分及其在生物传热传质中的某些应用,O172
  12. 舌体三维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及不确定分析,R318.0
  13. 人舌温度场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R241
  14. 离体生物组织冻结过程温度场和应力场的数值模拟,R318.52
  15. 皮肤病治疗中激光蚀除和选择性光热解的光热作用研究,R454.2
  16. 基于碱金属的肿瘤微创消融方法研究,R730.5
  17. 维医沙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及其生物传热机制探讨,R29
  18. 基于中医舌诊理论的人舌三维温度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R241
  19. 生物组织传热及其若干应用研究,Q65
  20. 分形理论及其在生物组织传热中的某些应用,Q136
  21. 78例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分析,R277.7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五官科 > 耳鼻咽喉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