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环境水平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暴露对女性生殖健康初步风险评估研究

作 者: 郑关超
导 师: 左正宏
学 校: 厦门大学
专 业: 动物学
关键词: 重金属和微量元素 不良妊娠结局 多囊卵巢综合征
分类号: R1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流行病学资料,了解闽南地区妇女不良妊娠结局(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发病情况。通过检测新生儿脐带血中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探讨环境水平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暴露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通过分析适龄妇女血清中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含量,结合相关激素和代谢物,闸明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暴露对PCOS患者产生的危害。方法利用调查问卷形式收集1106例孕妇及369名适龄妇女流行病学资料,评价环境因素对不良妊娠结局及PCOS的影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179例新生儿脐带血及201例妇女血清多种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含量;应用逻辑回归及线性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检测金属代谢相关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等,结合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otropic hormone, LH)、睾酮(Testosterone, T)等相关女性生殖激素及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谢物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对PCOS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一、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1、检测了新生儿脐带血中14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其中不良妊娠结局脐带血中Sb与TI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其余金属的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对新生儿脐带血中Sb和Ti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进行进一步的风险评估分析,显示仅Ti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显著相关,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二、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暴露与PCOS1、检测了PCOS及正常对照血清中1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其中T1、 Co、 Mn、Ni、Ti、Cu、Zn在两者中具有显著差异;通过逻辑回归分析也发现,上述元素在血清中的含量都与PCOS具有显著相关性。2、不同金属元素与年龄及M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As与年龄及MT成显著正相关,Ti仅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而Cd、Ni仅与MT成显著负相关,并且多种金属元素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此外,T1、Co、Mn、Ni、Ti、Cu、Zn与生殖激素及代谢物质具有正相关或负相关,在线性回归中也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3、在多种金属元素中,Ni和Cu作为有毒金属,可能会增加PCOS的发病,在导致PCO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Zn和Co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能在PCOS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保护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9-11
Abstract  11-13
第一章 前言  13-20
  1.1 不良妊娠结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状  13
  1.2 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及PCOS的原因  13-14
  1.3 环境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的来源及分布情况  14-16
  1.4 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暴露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  16-17
    1.4.1 重金属的生长发育毒性  16
    1.4.2 重金属的神经毒性  16-17
    1.4.3 重金属致癌和致畸毒性  17
    1.4.4 重金属的内分泌干扰毒性  17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20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18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8-20
第二章 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评估研究  20-32
  2.1 研究对象  20
  2.2 仪器与试剂  20
  2.3 研究方法  20-21
    2.3.1 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  20-21
    2.3.2 新生儿脐带血的收集  21
    2.3.3 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21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22
  2.5 实验结果  22-28
    2.5.1 孕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2-24
    2.5.2 全血中14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  24-28
      2.5.2.1 方法学考察  24-25
      2.5.2.2 正常与不良妊娠结局脐带血中不同金属元素含量的比较  25-27
      2.5.2.3 脐带血中Sb和Ti水平与患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评估分析  27
      2.5.2.4 脐带血中Ti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剂量依赖性分析  27-28
      2.5.2.5 调整后的脐带血Ti水平与患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评估分析  28
  2.6 讨论  28-30
    2.6.1 脐带血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检测含量  28-29
    2.6.2 脐带血Ti含量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29-30
  2.7 结论与展望  30-32
    2.7.1 结论  30-31
    2.7.2 展望  31-32
第三章 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暴露与PCOS的风险评估研究  32-70
  3.1 研究对象  32
  3.2 仪器与试剂  32
  3.3 研究方法  32-33
    3.3.1 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  32
    3.3.2 妇女血液及血清的收集  32-33
    3.3.3 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33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3.5 实验结果  33-62
    3.5.1 妇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3-36
    3.5.2 血清中15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  36-62
      3.5.2.1 方法学考察  36-37
      3.5.2.2 PCOS患者与正常组不同金属元素含量的比较  37-39
      3.5.2.3 PCOS患者中肥胖组与正常组不同金属元素含量的比较  39-41
      3.5.2.4 PCOS患者中胰岛素抵抗组与正常组不同金属元素含量的比较  41-43
      3.5.2.5 PCOS患者中雄激素过多症组与正常组不同金属元素含量的比较  43-45
      3.5.2.6 全部样本血清中不同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5-47
      3.5.2.7 全部样本血清中不同金属元素与样本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7
      3.5.2.8 全部样本血清中不同金属元素与血清M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7-48
      3.5.2.9 不同金属浓度水平与PCOS患病逻辑回归分析  48-51
      3.5.2.10 全部样本血清中不同金属元素与激素水平、代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1-54
      3.5.2.11 血清不同金属与激素或代谢物质水平线性回归分析  54-62
  3.6 讨论  62-68
    3.6.1 血清重金属和微量元素检测的含量  62-63
    3.6.2 血清重金属和微量元素与PCOS代谢综合征  63
    3.6.3 重金属和微量元素含量与PCOS的关系  63-68
  3.7 结论与展望  68-70
    3.7.1 结论  68-69
    3.7.2 展望  69-70
参考文献  70-80
攻读硕士阶段待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80-81
致谢  81

相似论文

  1. Treg/Th17平衡在弓形虫感染致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作用机制研究,R714.2
  2. TAFI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R711.75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阳虚型)PCOS的临床研究,R711.75
  4. NR4A1基因调控卵泡膜细胞激素生成的研究,R711.75
  5. 多囊卵巢综合征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研究,R575.5
  6. 小鼠HSP10基因siRNA和超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对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R363
  7.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超声形态学的相关性研究,R271.9
  8. 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0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的初步研究,R711.75
  9. 中药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实验研究,R711.75
  10. Cx43和Cx37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卵巢中的表达及意义,R711.75
  11. 补肾活血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R271.9
  12. 针刺对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效应和机理研究,R245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VEGF、MIF的表达及意义,R711.75
  14. 养阴奠基汤联合来曲唑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观察,R711.6
  15. 妊娠中期孕妇血清AFP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R714.2
  16. 来曲唑法和脱氢表雄酮法诱导PCOS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R-332
  17. 活血排卵汤联合促黄体汤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R271.9
  18. 补肾活血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R271.9
  19.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R714.2
  20. 两种剂量来曲唑对PCOS患者子宫卵巢血流及SD大鼠子宫内膜VEGF、IGF-Ⅰ的影响,R711.75
  21. 补肾活血方对体外培养大鼠PCOS颗粒细胞IGF-I及IGF-IR表达的影响,R285.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卫生基础科学 > 卫生毒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