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菲律宾蛤仔三品系间的杂交

作 者: 曾超
导 师: 闫喜武
学 校:
专 业: 海洋生物学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蛤仔 壳色 表型性状 双列杂交 杂种优势
分类号: S968.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的表型性状,进行了3种品系的双列杂交,分析了子一代的杂种优势,并对子二代的生长优势进行了跟踪测量。具体结果如下:1.两道红、白蛤、斑马蛤及墨蛤品系的表型性状通过研究不同壳色蛤仔的表型性状,并对其自交后代的壳色表现、生长速度、抗逆性等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子一代蛤仔稚贝在壳长小于3mm时,壳色未表现出来,到幼贝育成期壳色已经完全显现出来。结果表明两道红品系自繁后代仍为两道红;白蛤品系自繁后代仍为白蛤;斑马蛤品系自繁后代仍为斑马蛤;墨蛤品系自繁后代仍为墨蛤。即蛤仔两道红、白蛤、斑马蛤及墨蛤品系的壳色这一质量性状可以100%稳定遗传。通过对以上各品系的生长速度比较可发现,从受精卵到浮游幼虫期,蛤仔不同壳色间的卵径、D形幼虫大小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幼贝生长至300日龄以后,白蛤的生长速度快,两道红和墨蛤次之,斑马蛤生长速度最慢。对以上各品系的存活率比较可发现,从浮游幼虫期到幼虫变态期,两道红品系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它三个组(P<0.05);白蛤、斑马蛤、墨蛤品系的存活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从稚贝培育期到幼贝育成期,四种品系蛤仔稚贝存活率为斑马蛤>白蛤>墨蛤>两道红,且每两组间存活率差异都显著(P<0.05)。综合比较各品系的受精率、孵化率、变态时间和变态规格,可发现4个品系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2.两道红、白蛤、斑马蛤三种品系间的双列杂交于2012年8月,以两道红(R)、白蛤(W)、斑马蛤(Z)为实验材料,开展了菲律宾蛤仔三种不同壳色品系间的3×3双列杂交。本实验共有9组不同基因型后代,分别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W、R×Z、W×R。将子一代不同壳色品系的混养在一起,到稚贝壳色能够辨别出以后,测量其生长优势及存活率。结果表明,杂交组表现出了明显的生长优势和存活优势,总的生长杂种优势为H=7.41±0.28;存活杂种优势为H=22.76±8.76。W×Z杂交组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和存活优势,其生长杂种优势为HW×Z=11.9±1.63;存活杂种优势为HW×Z=35.97±14.6。其他两个杂交组的生长杂种优势分别为HR×W=6.81±1.78、HR×Z=4.28±1.25;存活杂种优势分别为HR×W=17.16±4.09、HR×Z=14.69±7.42。3.双列杂交子二代的表型性状通过研究双列杂交子一代不同壳色蛤仔的表型性状,并对其相同壳色自交后代子二代的生长速度、抗逆性等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综合比较两道红、白蛤、斑马蛤、两道红白蛤、两道红斑马及白斑马6个品系的生长速度。可发现这6个品系的受精卵、D形幼虫、浮游幼虫大小无显著差异(P>0.05)。到了稚贝培育期,各品系间的生长速度差异表现出来,并且随着个体的生长,差异越来越显著。在稚贝阶段,可发现各个壳色品系的生长速度差异与子一代完全一致。几种壳色子二代的生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为白斑马(W×Z)>两道红白蛤(R×W)>两道红斑马(R×Z)>白蛤(WW)>两道红(RR)>斑马蛤(ZZ)。实验证明杂交组的后代仍然具有杂种优势,这说明生长优势是能够稳定遗传的。对以上各壳色子二代的存活率比较可发现,从浮游幼虫期到幼虫变态期,两道红品系的幼虫存活率和变态率最低,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白蛤、斑马蛤、两道红白蛤、两道红斑马及白斑马品系的幼虫变态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稚贝阶段,可发现各个壳色品系的存活率差异与子一代完全一致。几种壳色子二代的存活率由高到低排列为白斑马(W×Z)>两道红斑马(R×Z)>两道红白蛤(R×W)>斑马蛤(ZZ)>白蛤(WW)>两道红(RR)。实验证明杂交组的后代仍然具有杂种优势。这说明存活优势是能够稳定遗传的。综合比较各品系的受精率、孵化率、变态时间和变态规格,可发现6种壳色子二代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1
第一章 综述  11-20
  1.0 蛤仔概述  11-12
  1.1 双壳类贝壳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12-14
    1.1.1 双壳类壳色多态性相关研究  12-13
    1.1.2 双壳类壳型多态性相关研究  13-14
  1.2 蛤仔各品系的相关研究  14-15
    1.2.1 蛤仔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14-15
    1.2.2 蛤仔品系间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5
  1.3 贝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5-17
    1.3.1 选择育种  15-16
    1.3.2 杂交育种  16
    1.3.3 分子标记育种  16-17
    1.3.4 多倍体育种  17
  1.4 贝类养殖存在的问题  17-19
    1.4.1 海水污染  17-18
    1.4.2 放养密度过大  18
    1.4.3 贝类引种混乱无序  18
    1.4.4 病害频发  18
    1.4.5 防治工作不到位  18-19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9-20
第二章 两道红、白蛤、斑马蛤及墨蛤品系的表型性状  20-29
  2.1 材料与方法  20-22
    2.1.1 亲贝的促熟  20
    2.1.2 产卵与受精  20-21
    2.1.3 幼虫培育  21
    2.1.4 稚贝的中间育成  21-22
    2.1.5 稚贝的越冬  22
    2.1.6 指标测定  22
    2.1.7 数据处理  22
  2.2 实验结果  22-26
    2.2.1 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和 D 形幼虫大小  22-23
    2.2.2 幼虫的生长与存活  23-24
    2.2.3 幼虫变态  24
    2.2.4 培育期稚贝的生长与存活  24-25
    2.2.5 中间育成期幼贝的生长与存活  25-26
  2.3 讨论  26-29
    2.3.1 不同品系子代的壳色表现  26-27
    2.3.2 不同品系子代间的生长速度比较  27
    2.3.3 不同品系子代间的存活率、变态率比较  27-28
    2.3.4 不同品系子代间的其它表型性状比较  28
    2.3.5 最佳表型性状和壳色的关系  28-29
第三章 蛤仔三种品系间的双列杂交  29-38
  3.1 材料与方法  29-32
    3.1.1 亲贝的促熟  29-30
    3.1.2 产卵与受精  30-31
    3.1.3 幼虫培育  31
    3.1.4 稚贝的中间育成  31
    3.1.5 稚贝的越冬  31
    3.1.6 新品系的分拣  31
    3.1.7 指标测定  31-32
    3.1.8 杂种优势的计算  32
    3.1.9 数据处理  32
  3.2 实验结果  32-35
    3.2.1 子一代的壳色表现  32-33
    3.2.2 中间育成期幼贝的杂种优势  33-34
    3.2.3 中间育成期幼贝的存活率  34-35
  3.3 讨论  35-38
    3.3.1 杂交子一代的壳色表现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35-36
    3.3.2 母本效应对杂交的影响  36
    3.3.3 不同壳色品系的遗传差异  36-37
    3.3.4 杂交对不同壳色品系的影响  37-38
第四章 双列杂交子二代的表型性状  38-46
  4.1 材料与方法  38-40
    4.1.1 亲贝的来源与促熟  38
    4.1.2 产卵与受精  38-39
    4.1.3 幼虫培育  39
    4.1.4 稚贝培育及越冬  39
    4.1.5 测定指标  39-40
    4.1.6 数据处理  40
  4.2 实验结果  40-44
    4.2.1 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和 D 形幼虫大小  40
    4.2.2 幼虫的生长与存活  40-42
    4.2.3 幼虫变态  42
    4.2.4 培育期稚贝的生长与存活  42-44
  4.3 讨论  44-46
    4.3.2 不同品系子代间的生长速度比较  44
    4.3.3 不同品系子代间的存活率、变态率比较  44-45
    4.3.4 不同品系子代间的其它表型性状比较  45
    4.3.5 最佳表型性状和壳色的关系  45-46
参考文献  46-53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  53-56
致谢  56

相似论文

  1.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2. 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不同壳色选育系的建立及其生长发育研究,S968.3
  3. 6个双列杂交玉米亲本及其杂交株系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差异分析,S513
  4. 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S512.1
  5.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S565.1
  6. 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初步研究,S682.11
  7. 基于SSSL玉米产量性状QTL鉴定与杂种优势分析,S513
  8. 基于小孢子培养的青梗菜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S634.3
  9. 1BL.1RS易位及条锈病抗性品种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生理参数变化研究,S512.1
  10. 芒与五节芒种间自然杂交研究,Q943
  11. 油茶杂交后代及其亲本的遗传关系分析与鉴别选育,S794.4
  12. 石竹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的研究,S681.5
  13. 玉米种子活力和产量相关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S513
  14. 小麦AL型雄性不育系遗传规律的研究,S512.1
  15. 6个陆地棉亲本配合力及其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分析,S562
  16. 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研究,S512.1
  17. 杂交小麦亲本杂种优势群划分研究,S512.1
  18. 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表型性状关联EST-SSR位点的初步鉴定,S571.1
  19. 温岭草鸡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及GH,IGF-1基因多态与其生长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S831
  20. 三色堇主要观赏性状遗传规律研究及三色堇与角堇优良杂交组合选育,S681.9
  21. 高油与普通玉米杂交组合的遗传参数分析及评价,S513.03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技术 > 各种海产动植物养殖 > 贝类养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