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家族公司”中职务侵占罪的研究

作 者: 李治军
导 师: 彭继红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家族公司 公司人格否认 违法性认识 期待可能性 职务侵占
分类号: D92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6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多种经济成分蓬勃发展,一些个体作坊有了基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同时为了事业的壮大、适应公司法的发展,小型的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但是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家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财产和家庭财产不分,如果股东亲属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按现行刑法的规定,应认定为职务侵占罪。然而个案中案件事实复杂,一律认定为职务侵占罪失之偏颇,有客观归罪之嫌。本文拟从一则有关职务侵占罪的具体案例入手,着重讨论“家族公司”中职务侵占罪的问题。文章分四个大部分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一、案例的引出。案例是2003年北京市通州区法院审判的李爽职务侵占案,该案例基本情况为:孙旭系北京天旭实业集团、北京天旭达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被告人李爽和孙旭为夫妻关系。孙旭是北京天旭实业集团、北京天旭达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大股东,孙旭的女儿孙悦、女婿关键是公司小股东。被告人李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司财产占为己有,并且数额达28万元,法院判决其构成职务侵占罪,但是考虑到公司性质为家族公司,对李爽从轻处罚。二、案件的争议焦点和分歧意见。(一)案件的争议焦点。实质上的“一人公司”的财产性质应如何认定以及“一人公司”股东的妻子能否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二)案件的分歧意见。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对此类案件主要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李爽构成职务侵占罪。第二种意见认为李爽构成职务侵占罪,但是免除刑事处罚。第三种意见认为李爽不构成犯罪。(三)本文赞同第三种意见,李爽不构成犯罪。首先,李爽不具有客观构成要件要求的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属性。其次,李爽不具有主观构成要件要求的直接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属性。三、涉及本案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一)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规则及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分析结论为:个人公司或者家族公司的财产与家庭财产相混同时,应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二)职务侵占罪的认定。文章从职务侵占罪的立法过程出发,运用两要件犯罪构成学说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客观构成要件着重分析各种行为主体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可能性,同时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和“非法占为己有”等行为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观构成要件阐述了职务侵占罪必须具有直接故意、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具体内涵,并联系案例实际从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和期待可能性层面进行分析。四、研究结论。文章分五种情况进行总结:(一)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有限公司,如果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应认定为职务侵占罪。(二)在法人治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的家族式有限公司中,其公司成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不论是股东与非股东,或者是一般工作人员还是股东亲属与否,都应当认定为职务侵占罪。(三)法人治理结构混乱的家族式有限公司,工商登记为有限公司(股东为两人以上),但是除大股东之外的小股东均为挂名股东,是以普通有限公司之名行一人有限公司之实的,对大股东的直系亲属一般不认为构成犯罪。而对公司中一般的雇佣关系的员工应认定为侵占罪。(四)法人治理结构混乱的夫妻公司,如果夫妻一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不构成职务侵占罪,但是可能构成侵占罪。(五)对个体工商户中夫妻一方侵占财产是否构成犯罪分情况进行讨论。最后,笔者认为案件虽小,却很有典型性,由此抛出两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问题,以便请各位法学专家以及法律工作者赐教。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6-8
Abstract  8-13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  13-15
  (一) 案由:李爽职务侵占案  13
  (二) 案情  13-15
二、案件的争议焦点和分歧意见  15-17
  (一) 案件的争议焦点  15-16
    1. 实质上的“一人公司”的财产性质应如何认定  15-16
    2. “一人公司”股东的妻子能否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  16
  (二) 案件的三种分歧意见  16-17
    1. 李爽构成职务侵占罪  16
    2. 对李爽定罪免刑  16
    3. 李爽不构成犯罪  16-17
  (三) 本文认为李爽不构成犯罪  17
三、涉及本案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17-32
  (一)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规则及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17-21
    1. 公司法的规定及其解读  17-19
    2. 本案对“家族公司”性质以及职务侵占罪认定的裁判逻辑探寻  19-20
    3. 本文对“家族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观点  20-21
  (二) 职务侵占罪的认定  21-32
    1. 职务侵占罪的立法过程  21-22
    2. 职务侵占罪的认定(两要件说)  22-27
    3. 对本案裁判逻辑思维的反驳  27-32
四、研究结论  32-35
结语  35-36
致谢  36-37
参考文献  37-38

相似论文

  1. 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法律制度的完善,D922.291.91
  2. 中国刑法视野下的违法性认识,D914
  3. 盗窃罪的实务研究,D924.3
  4. 违法性认识研究,D914
  5. 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D922.291.91
  6. 职务侵占罪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辨析,D924.3
  7. 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的司法认定,D922.291.91
  8.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D922.291.91
  9. 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D922.291.91
  10. 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审慎适用,D922.291.91
  11. 论故意犯罪中的明知,D914
  12. 职务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D924.3
  13. 从王斌余案浅析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D924.11
  14. 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D914
  15. 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924.1
  16. 违法性认识问题研究,D914
  17. 顶罪替刑犯罪现象研究,D924.3
  18. 论刑法中被迫行为的性质,D924.1
  19. 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D922.291.91
  20. 期待可能性命运分析,D914
  21. 论一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D922.291.9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