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研究

作 者: 岳晓雷
导 师: 徐文辉
学 校: 浙江农林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绿道网络 绿道宽度 白颈长尾雉 黑麂 生态适宜性
分类号: TU98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态绿道网络可以连接破碎化的生境斑块,缓解城市化过程对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压力,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与方法。绿道生态功能的发挥需要合理的绿道网络结构和适宜的绿道宽度。论文以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生态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规划设计理论进行研究,以期对生态绿道网络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论文从景观生态学之岛屿生物地理学、异质种群理论、最小种群理论、生物运动方式和边缘效应理论等方面分析绿道宽度设计原则,总结理想状态下绿道网络模式,以景观图论和最小耗费理论进行绿道网络适宜性的探讨,分析天目山生态绿道网络建设优势与弱势,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以理论研究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类型分析法、图论分析法和模型构建法进行主题研究分析与论证。选择天目山白颈长尾雉黑麂作为目标物种进行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根据植被覆盖等条件对此两种生物潜在适宜栖息地、次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由于毛竹林、针叶林的不合理分布和800~1000m海拔处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研究区域内黑麂潜在适宜栖息地、次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2.222km~2、3.0222km~2和2.9922km~2,占地比例分别为34.8%、32.7%和32.5%;白颈长尾雉潜在核心栖息地、缓冲区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2.8425km~2,2.9384km~2和3.4457km~2,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0.8%,31.9%和38.3%。以黑麂为目标物种的生态绿道网络通过绿道宽度变形,潜在适宜栖息地内部,以及其与次适宜栖息地连接的绿道宽度为600~900m,在次适宜栖息地之间绿道宽度一般为120~300m;以白颈长尾雉为目标物种的生态绿道网络通过绿道宽度变形,潜在适宜栖息地内部,以及其与缓冲带之间的绿道宽度为200~300m,缓冲带之间绿道宽度一般为60~150m。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11
绪言  11-12
1 绪论  12-34
  1.1 研究背景  12-15
    1.1.1 研究缘起  12-13
    1.1.2 研究背景  13-15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6
    1.2.1 研究目的  15-16
    1.2.2 研究意义  16
  1.3 生态绿道网络绿道宽度国内外研究概述  16-28
    1.3.1 国内外理论研究概述  16-23
      1.3.1.1 基础理论研究  16-17
      1.3.1.2 生物多样性与绿道宽度  17-21
      1.3.1.3 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与绿道宽度  21-22
      1.3.1.4 生态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22-23
      1.3.1.5 其他生态绿道宽度  23
    1.3.2 国内外建设实践  23-28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28-31
    1.4.1 生态绿道网络概念与分类  28-30
    1.4.2 生态绿道网络功能  30
    1.4.3 生态绿道网络构成  30
    1.4.4 生态绿道网络描述  30-31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31-34
    1.5.1 研究内容  31
    1.5.2 研究方法  31-33
    1.5.3 研究框架  33-34
2 生态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研究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  34-53
  2.1 生态绿道宽度研究基础理论  34-46
    2.1.1 岛屿生物地理学  34-36
      2.1.1.1 岛屿生物地理学描述  34
      2.1.1.2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自然保护区设置分析  34-35
      2.1.1.3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生态绿道宽度分析  35
      2.1.1.4 模型分析  35-36
    2.1.2 异质种群理论  36-38
      2.1.2.1 异质种群概念  36-37
      2.1.2.2 异质种群与自然保护区设置分析  37
      2.1.2.3 异质种群与生态绿道宽度分析  37
      2.1.2.4 模型分析  37-38
    2.1.3 最小种群理论和种群生存力分析  38-39
      2.1.3.1 相关理论研究  38-39
      2.1.3.2 最小种群理论与生态绿道宽度分析  39
    2.1.4 边缘效应  39-44
      2.1.4.1 边缘效应概念  40
      2.1.4.2 边缘效应特征  40-41
      2.1.4.3 边缘效应对绿道宽度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41-42
      2.1.4.4 边缘效应与绿道宽度分析  42-43
      2.1.4.5 边缘效应影响区域分析  43-44
      2.1.4.6 模型分析  44
    2.1.5 景观中生物运动理论  44-46
      2.1.5.1 基础理论研究  44-45
      2.1.5.2 生物安全距离与绿道宽度分析  45-46
  2.2 生态绿道网络景观生态规划分析方法  46-50
    2.2.1 景观图论与生态绿道网络中心度  46-49
      2.2.1.1 景观图论中网络概述  46-47
      2.2.1.2 生态绿道网络结构模型  47-48
      2.2.1.3 景观中心度概念与度量指标  48-49
      2.2.1.4 核心斑块与关键绿道识别  49
    2.2.2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49-50
      2.2.2.1 景观连接度概念  49
      2.2.2.2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概念  49
      2.2.2.3 最小累积阻力值计算  49-50
      2.2.2.4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功能分析  50
  2.3 本章小结  50-53
    2.3.1 不同理论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研究的贡献  50-51
    2.3.2 理想状态下生态绿道网络模式  51-53
3 其他类型生态绿道网络结构与绿道宽度  53-60
  3.1 其他类型生态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理论  53-59
    3.1.1 农田防护林生态绿道网络  53-54
    3.1.2 道路绿化带生态绿道网络  54-56
    3.1.3 河岸带生态绿道网络  56-59
  3.2 其他类型绿道宽度的实践  59
  3.3 本章小结  59-60
4 天目山生态绿道网络构建背景及评价指标体系  60-76
  4.1 背景分析  60-62
    4.1.1 浙江省绿道 7 号线发展节点  60-61
    4.1.2 天目山生态节点功能定位与生态游径建设原则  61-62
  4.2 天目山现状概况  62-68
    4.2.1 地理概况与自然生态条件  62
    4.2.2 天目山保护区交通现状分析  62-65
      4.2.2.1 保护区周边交通分析  62-63
      4.2.2.2 保护区内部交通分析  63-64
      4.2.2.3 保护区内部建筑布局分析  64-65
    4.2.3 天目山植被景观格局分析  65-68
      4.2.3.1 植被景观格局总体特征  65-66
      4.2.3.2 植被景观格局分析  66-67
      4.2.3.3 植被分布状况分析  67-68
  4.3 天目山生态绿道网络建设优势与弱势分析  68-73
    4.3.1 优势分析  68-70
    4.3.2 弱势分析  70-72
    4.3.3 建设意义  72-73
  4.4 天目山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  73-75
  4.5 本章小结  75-76
5 天目山生态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分析  76-103
  5.1 生态绿道网络目标物种选择与生态适宜性分析  76-83
    5.1.1 天目山珍稀物种习性与特征统计  76
    5.1.2 生态绿道网络目标物种选择  76-78
      5.1.2.1 鸟类选择  76-77
      5.1.2.2 哺乳动物选择  77-78
    5.1.3 白颈长尾雉潜在栖息地影响因子分析与适宜性评价原则构建  78-81
      5.1.3.1 活动区  78
      5.1.3.2 秋季栖息地  78-79
      5.1.3.3 冬季栖息地  79
      5.1.3.4 春季扩散与繁殖季节筑巢环境  79-80
      5.1.3.5 垂直迁徙  80
      5.1.3.6 白颈长尾雉生活习性归纳与分析  80-81
      5.1.3.7 白颈长尾雉生态适宜性评价准则  81
    5.1.4 黑麂潜在栖息地影响因子分析与生态适宜性评价准则构建  81-83
      5.1.4.1 植被因子  81-82
      5.1.4.2 地形因素  82
      5.1.4.3 水源距离  82
      5.1.4.4 人类干扰  82
      5.1.4.5 黑麂潜在栖息地评价准则  82-83
  5.2 天目山黑麂与白颈长尾雉潜在栖息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  83-89
    5.2.1 黑麂潜在栖息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  83-87
      5.2.1.1 分析技术与方法  84
      5.2.1.2 人为干扰对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影响  84
      5.2.1.3 植被因子对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影响  84-86
      5.2.1.4 坡位和水源距离对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影响  86
      5.2.1.5 黑麂潜在栖息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  86-87
    5.2.2 白颈长尾雉栖息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  87-89
  5.3 天目山生态绿道网络规划布局与绿道宽度分析  89-101
    5.3.1 黑麂潜在栖息地生态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分析  90-95
      5.3.1.1 主题功能分析  90-91
      5.3.1.2 植被与植被结构分析  91-93
      5.3.1.3 绿道宽度分析  93-94
      5.3.1.4 绿道宽度变形分析  94
      5.3.1.5 绿道网络连接度分析  94-95
    5.3.2 白颈长尾雉潜在栖息地生态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分析  95-99
      5.3.2.1 主题功能分析  95-96
      5.3.2.2 植被与植被结构分析  96-97
      5.3.2.3 绿道宽度分析  97
      5.3.2.4 绿道宽度变形与分析  97-98
      5.3.2.5 绿道网络连接度分析  98-99
    5.3.3 游憩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分析  99-101
      5.3.3.1 主题功能分析  99
      5.3.3.2 绿廊范围与植被分析  99-100
      5.3.3.3 绿道宽度分析  100-101
      5.3.3.4 绿道网络连接度分析  101
  5.4 本章小结  101-103
6 生态绿道网络与绿道宽度研究结论与前景  103-107
  6.1 研究结论  103-105
    6.1.1 结论  103-104
    6.1.2 讨论  104
    6.1.3 理论与技术创新  104-105
  6.2 不足与展望  105-107
    6.2.1 问题与不足  105
    6.2.2 前景与展望  105-107
图纸目录  107-109
表格目录  109-112
参考文献  112-117
附录  117-125
致谢  125-126
个人简介  126

相似论文

  1. 绿道网络的生态环境功能及规划策略研究,TU985
  2. 绿道网络规划研究,TU985
  3. 麂属两种动物Mhc-DRB基因多态性及其进化机制,Q953
  4.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AFLP-SCAR种特异性探针研制,S865
  5. 城镇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6.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绿道适宜宽度研究,TU985
  7. 鄂尔多斯市核心城市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Q149
  8. 基于GIS的阜新市土地生态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X826
  9. 基于生态与水文过程的城镇绿网构建,TU985
  10. 绿地景观格局优化及崇明实证研究,Q149
  11. 基于GIS的城镇居住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P208
  12. 基于GIS的农业气候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0
  13. 旅游开发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F205;F224
  14. 官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选择及评价,Q958.1
  15. 安徽省农业环保数据库系统建立,F323.22
  16. 基于景观格局的城市绿地系统绿道网络构建初探,TU985
  17. 琼北滨海旅游带旅游生态适宜性评价,F592.7
  18. 荚果蕨生态适宜性调查与孢子繁殖技术研究,S682.35
  19. 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TU985
  20. 基于RS-GIS的武汉花山新城景观生态格局规划研究,TU985
  21. 白颈长尾雉遗传学分析及性别偏倚扩散研究,Q95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绿化规划 > 中国绿化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